共创“一带一路”出版合作新未来

2017-10-19 06:49
传媒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一带图书一带一路

共创“一带一路”出版合作新未来

微观点折射大问题,微言论参透大道理。欢迎您留下精彩的微观点,并请关注我们的微信——

蔡达峰:丰富“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内容,提升出版合作的品质。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项目,支持反映当代中国主题等领域优秀图书的翻译出版,国际出版交流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在“一带一路”的开放格局下,中国出版应充分发挥出版品牌和内容创新优势,精心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需求,推出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的优秀作品,让各国优秀图书走进中国、让中国优秀图书走向世界。深入交流,共建出版合作新格局。

崔玉英:进一步加强国际出版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为各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贸易和投资的政策便利,扩大了人文交流的领域,刺激了出版业的市场需求。国际出版业要在古老丝绸之路陆路、海路的基础上,用好“网”路,抓住新工业革命发展的新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出版业发展的新业态,加强在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产业方面的合作,促进出版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出版人打造创业创新的广阔空间。希望中外出版机构进一步借助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渠道,推动融合、跨界发展,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吴尚之:“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正积极开展以推动本国图书对外翻译出版为主的各类项目。中国也在组织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等。下一步,沿线各国在推进本国组织实施的重点出版项目的同时,更应开放视野,延伸合作链条,推进各类项目有效对接,实现资源有机融合。同时,在政府合作项目的引领下,各国出版行业协会、出版机构之间也要共享资源,做到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使本国出版资源价值最大化。

范军: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出台许多财政、金融、税收的优惠政策,出版界应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扶持资金、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等项目应对走入丝路国家的出版单位、出版产品给予重点支持。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工程、中国国际图书销售中心建设项目等也应对推动出版走入丝路国家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出版单位,在出版资源上给予优先配置和政策倾斜。

王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和文明交融是十分重要的,信赖、真诚、合作,是“一带一路”搭建在各国人民心灵上最重要的桥梁。数千年来,丝绸之路更多的是加深亚欧各国人民与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其中,文化彰显了巨大的凝聚力。如果没有深植于丝路大漠中的文明种子,古丝绸之路也无由再现曾经的辉煌。

王义桅:今天中国要提倡一种互联互通,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尤其是民心相通,开创人类一种新的文明。具体到出版领域,今天出版合作不仅是中国人把自己的出版物推向世界,我们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这些国家出版他们的作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重要的是帮助沿线国家一起把他们的文化也繁荣起来。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推动沿线国家实现文化的大繁荣,最终实现相互借鉴。

理查德·察金:中国出版商的国际化路径是什么?对中国出版商的全球化有三个路径:第一个路径,开设分支机构。这样的路径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可以对品牌进行监管和控制,而且可以由原始出版商拥有;第二个路径,直接对一些大型国际出版机构的收购;第三个路径是与国际出版机构进行合作。它的优势是有限的风险,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把这三个路径综合使用。

戚德祥:要全面了解目标国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的环境,形成有针对性的行业应对策略;要明确“走出去”追求的目标,是为了社会价值还是经济价值,还是兼而有之;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论证;要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和特色化的经营发展策略;提前研发针对目标国的图书产品线。

贺耀敏:在人大社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的出版物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和管理这一类,大概每年要出版3000多种书,经济类占40%多。像金灿荣撰写的《大国责任》,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担当;像胡鞍钢教授撰写的《中国经济领导体制》,深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的决策机制,说明了中国长期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是如何实现的。

赵剑英: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怎么进行国际研究的合作,怎么进行国际出版的合作,这是出版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国内出版社与更多的国外研究机构和出版机构深度合作,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传播,在构建“民心相通”方面,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和舆论的支持。

史泓冰:“一带一路”意味着丰富的商机和无限的可能,要对“一带一路”充满期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提出,使得新加坡的东西方文化交汇桥头堡作用凸显,并给世界科技出版社在亚洲研究方向的出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希望按照“交流、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与国内出版社的合作。

杨华:新世纪以来,电子出版的应用,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文化传承,并将彻底改变出版现状。在“一带一路”大力发展的今天,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成立学术出版联盟,不仅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一种传承,更是现代意义上的一种机制创新,将极大地促进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学术创新,将在知识创新、科技研发、文化产业等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刘国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人群体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是我们的重点方向之一。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在阿联酋有30多万华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同时,这些华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的是不忘记自己的根。

于殿利:近几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大方向指引下,中国图书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果。以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多语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图书,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80个语种的《汉语图解词典》为代表的语言工具书、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几十个语种的《于丹论语心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图书,以及以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狼图腾》为代表的当代文学作品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聂震宁:在文化和出版走出去方面,必须以翻译为桥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语种为52个,除英、法、俄、西、阿等联合国工作语言外,还有46个为非通用语种,我国极少拥有这方面的翻译人才,许多交流只好借用第三方语言英语,并不利于双方的深度合作,为此,亟须开展和加强多语种翻译人才的培养。此外,“一带一路”文化和出版交流合作还应当包括数字出版,在这方面,我国启动得比较早,应当利用先发优势,与相关国家形成更好的文化和出版传播的合作。

本栏目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猜你喜欢
一带图书一带一路
图书推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班里有个图书角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