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2017-10-20 07:11沈实
知识文库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众化宣传教育高校学生

沈实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论。在高校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功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为推进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些参考。

1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高校中大众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基本概念

在《辞海》中,“大众化”之词被用来指代“群众化”,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大众化”一词被解释为“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的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群众化发展方向,即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论断的教育及宣传引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运用到工作、生活等具体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形式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接受范围,在内容上适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方法上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手段上开创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真正内化于心,成为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向标,外化于形,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

1.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经过数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十三五”时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作为国家建设重要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高校应当发挥其在文化导向和理论构建方向的优势和特长,为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出应有的力量。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供应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一些扭曲的金钱观、恋爱观等正不断地侵蚀着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认知和观念。因此,更加需要加强思想理念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心中,使社会转型期间国民思想不动摇、不滑坡。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培养合格公民,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培养目标。合格公民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在公民青少年时期,学校的思想品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期间养成的个人素质与修养往往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地位,利用好高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着力培养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广大公民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树立民主法治理念,为使广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好坚实的基础。

2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问题

2.1教育内容难以吸引学生

在我国,从中小学时期就始终坚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即使到了大学,高校课程面临着不断专业化的课程划分,而政治理论课程却一直是不容忽视的部分。在普通高校中,通常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课程,另外还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相关课程,内容不可不丰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这些课程更加注意理论性,与社会实践特别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的脱节,难以被高校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另上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采用“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方法,并通过课程定名签到、期末考试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学生人在心不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只靠死记硬背确保考试合格,对于理想信念的提升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2.2传播渠道相对狭窄单一

现代宣传教育理念,注重多元化教学的创新,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微信宣传等现代宣传教育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然而,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宣传教育,并没有发挥上述平台的作用,甚至对于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的利用也十分有限,基本仍局限于理论课程的现场讲学,受众范围明显受到限制,难以达到广泛宣传教育的目的。此外,相关高校社团的活动开展也并不到位,许多高校对于社团的定位,除学生会以外,多是专业性或娱乐性社团,并不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的推广,致使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较低。

2.3宣传教育大众化程度低

在高校中,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的目的,基本都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在课程结束后,鲜有学生愿意学习、了解相关知识。除了少部分思想道德类的专业外,其他学科的学生几乎不会参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讨和实践研究。同时,高校学生都处于青春活跃期,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具有很高的兴致,而公共政治課程太过枯燥乏味,与实际生活又距离太远,学生即使深入进行学习,也难以在短期内有所收获,因而学习兴趣很低。特别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误解,理想信念相对淡薄,仅凭高校的理论教育难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也难以被人民群众所认可。

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难点的深层剖析

3.1校方的重视不足

在许多高校中,存在着重专业培养轻政治教育的倾向,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学生能够合格过关。虽然高校将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列为必修课,但实际在课程安排上多等同于副课,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此外,由于学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完全供应所有教学课程的需要,因此更多地采取大班的方式来教授政治理论课程,班级人数往往都超过百人,往往直到学期结束老师都不能全部认清学生,更不必谈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2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方,教师的素质、能力、態度教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与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然而,目前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必须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宣读,并没有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念的热情,不愿意探索教学新方法,即使有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也不愿意充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去,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的低效。

3.3学生态度不够端正

对于政治理论学习,高校学生有一个通病,即应付考试。对于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往往表现出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不足、被动学习等现象,受功利主义影响而不愿意学习这种对就业或创业没有明显作用的知识。特别是当下,受到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缺乏社会历练、思想纯朴简单、信仰尚不坚定的高校学生,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甚至不良文化的侵蚀,对马克思主义这种主流意识形态抱有疑问,甚至認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或者不适用。

3.4政治理念氛围不浓

受到拜金、功能、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理念影响,许多社会民众的政治理念不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氛围不浓,从而对高校中的年轻群众造成负面的影响。从目前我国的社会文化氛围上看,正负能量交织,正确的思想理念与错误的思想理念此消彼长,很多年轻人在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出现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而由于是非辨别能力不高,高校学生在各种价值体系中摇摆不定,容易被不良文化所吸引,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进而影响人的一生发展和进步。

3.5传播理念仍然陈旧

尽管目前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新兴传媒技术和手段如雨后春笋,电视、广播、报纸、书刊乃至网络、智能手机,现代传媒已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手段仍然抱残守缺,固执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和会议教育,没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越来越游离于社会民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之外。甚至有些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教师,执拗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灌输,而不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新发展新趋势相结合,导致教与学相脱节。

3.6理论没有联系实践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但是现实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高校教育理论的学者很多,但从实践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调研的学者却是凤毛麟角,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始终处于一种理论套理论、理论证理论的怪圈。在高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教育也是以理论课为唯一方式,严重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学生不仅不愿意认真学习,而且即使学习了也难以在实践中予以运用。

4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现路径

4.1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有助于提升高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和政治理念,创造一个富有正能量的文化氛围,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来说,校园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首先,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平台,更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凝聚学生,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去,而这一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所缺失的。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让马克思主义理念更加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从而有效提高了理论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传统形式,并结合网络微博、手机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形式, 对相关精神文化内涵进行宣传教育,将此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过程中,将有效改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无形中使学生产生政治理论学生的热情。再次,校园文化的開展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供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其重要难题之一就是实践性不足,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知名教授和相关领域专家,对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动态进行讲解,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读,还可以通过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魅力所在,从而更加认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

4.2正确引导学生思想认知

要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必须切实转变高校学生各种错误的特别是功利性的认知,消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偏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精神升华、人格塑造的重要价值,促使高校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作风,拟定学习方案并积极履行,从内心深处激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致和热情。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价值错位并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仅仅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应当着力加强学生、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相互配合,从多方位共同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从正反两方面,切实引导高校学生正确看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异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有效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内涵。既不能迷信西方文化,也不可盲目空谈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文化。

4.3多元开展思想教育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必须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宣传教育,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紧密结合,将社会发展现实情况中的知识融入到理论教材中,确保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等技术,使课程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互动教学甚至身份互换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5结束语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理论联系实践,使理论知识能够得到实践的检验,从而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大众化教育的实现,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适合于高校学生的方式,调动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从而将学生培养成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大众化宣传教育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