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017-10-24 13:00骆玲玲
未来英才 2017年18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主体性兴趣

骆玲玲

摘要: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各教学环节设计有效问题;以探究方式为主设计活动过程;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引导;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其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用积极性语言进行课堂评价。

关键词:科学探究;兴趣;主体性

课要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新一代科学教师肩负培养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的重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会探究,便成为了新一代科学教师的使命。

一、教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抓起。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各教学环节设计高效问题。科学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准备得充分与否关系到一堂课的好坏。创设的问题要与学生必须达到的科学概念相联系,要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要让学生在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构建关于自然环境的认知模式。比如在教学《听听声音》一课,如果教师笼统地问:“你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会有讲不完的话题,较难控制课堂,但如果创设一个听声音的情境,让学生认真听,说说听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思考自己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老师再问:“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样会让学生的思维往更深层次发展。

2、以探究方式为主设计活动过程。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主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1]教师要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探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预测,一起制定计划,收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比如在教学《我们先看到了根》一课,种子的萌发是先生根再发芽,但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是先发芽,这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看到的都是芽,没有留心去观察泥土里的根,如果老师只是用讲解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学生还是很难接受,如果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种子发芽的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小组探究,再进行交流,学生会深刻理解并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3、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引导。科学探究一方面指科学家们用来探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另一方面之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2]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整理欣喜,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由于小学生生理发展不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稳定,思维发散,所以教师应关注儿童提出问题作为起点,把儿童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始终成为探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知道学生做实验之前,应把实验要求,包括一些安全措施明确地想学生交待清楚,在活动中不断地巡视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在不轻易干涉前提下提一些发散性问题。比如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一课,这是学生第一次上科学课,通过观察一棵大树从而使学生学会一些观察方法。首先让学生先看看照片李的大树,再回忆自己见过的大树,激发学生去看一课真正的大树,同时让学生明确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就是观察活动开始,接着来交流怎样去观察一棵大树,明确了观察方法之后再进行活动,活动后还要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指导,学生能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4、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其科学探究的兴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指出要努力创造安全、愉快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的王国里探索。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所以教师要选择儿童乐于探究的实物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用儿童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营造儿童喜欢的课堂氛围,比如师生互动的亲切感,位置现象的神秘感,发现奥妙的喜悦感,得到肯定的成功感,同伴合作的支持感。

5、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也是学生的一个学习伙伴,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体验,鼓励学生获得自己的新發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富有感情的用说明、议论、辩解、驳斥和归纳等方式来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帮助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的相互碰撞、加工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

6、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学生间互相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引发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并且表扬那些有独特见解、大胆发言的学生,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当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食盐溶解快慢的实验,教师可以把实验进行分块操作,每个操作之后都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得出小结论,之后在一起整理整堂课的实验,通过前面的铺垫和现在的交流,得出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的最后的结论。

7、用积极性语言进行课堂评价。学生思维的打开需要轻松的环境,更需要教师的鼓励。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不应吝啬鼓励的话语。比如在教学《土壤中有什么》一课,当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后找到一些成分,这时老师可以说:“我没有想到你们能发现这么多,你们真不简单!”在学生做完分层实验,对所发现的现象进行自己的解释时,会出现很多不同见解,这时老师如果对每个解释进行分析,可能不太现实,但如果置之不理,则会打击学生积极性,这时,老师可以说:“你们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又能够找到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说明你们已经学会怎样去主动探究了。真让老师高兴!”这样给予每个学生鼓励,让他们收到老师的肯定,会激发继续探究的积极性[3]。

二、结语

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教师,应深刻体会科学素养的内涵,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而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华彬.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 梁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3] 彭彪.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 学周刊, 2014(8):168-168.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主体性兴趣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