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中华好传统”栏目教学刍议

2017-10-25 18:33冯林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冯林军

【摘 要】“中华好传统”栏目是2016年浙教版《道德与法制》教材新增的内容,其目的是力求实现国家意志、党的要求和儿童成长三者的有机融合。要发挥好这一作用,明晰这一栏目在融入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美德、呵护儿童成长方面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厘清教学要点找寻到适切的教学方式,以“文”化“德”,力求儿童的德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中华好传统 教学策略

一、缘起:对比新旧教材异同

2016年4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的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根据这一部署,各版本《品德与生活》起始年级教材进行了重新修编。2016年秋季,新编浙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了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对比原有的《品德与生活》一年级教材,新教材并未做大幅度改动(见表1)。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相比《品德与生活》,主要集中在对图片、部分内容及语言文字的微调。最大的变化,是新增加了“规则帖”“法治墙”“中华好传统”三个栏目,并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等融入其中,以实现国家意志、党的要求和儿童成长三者的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浙教版新教材精选了许多经典古诗文、名人名言、谚语,如《弟子规》《论语》《礼记》等,特以“中华好传统”这一形式呈现,将中华传统美德的“崇礼、孝亲、勤俭、好学”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有机融入教材。以“文”化“德”,使儿童的德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

这是新旧教材最显著的差异之一。

二、思考:明晰“中华好传统”栏目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经历数千载社会历史文化的磨砺,她早已成为华夏子孙心中独特且稳定的人文精神和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才。”同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非凡。

(一)“中华好传统”:融入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华好传统”:弘扬优秀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传了五千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优秀的道德遗产,被称为中华传统美德。诗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艺术体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人生观念、审美、伦理都是通过诗词传承下来的。中国没有圣经,只有诗经。这些诗词的魅力在于它是以陶冶性灵、变化气质、培养贤德君子、实现世界大同为目标的人文化成的艺术。

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的“中华好传统”就选取了许多经典诗文,无论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论语》,还是教给学生日常行为礼仪、规范的《常礼举要》,无不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与精气神的代表诗句。执行好“中华好传统”栏目的教学,是对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提升。

(三)“中华好传统”:呵护儿童成长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指出,应该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文“嵌在学生脑子里”,使之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华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留存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得到当代人的尊重和珍视。

“中华好传统”中选录的诗文都是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观念、人生理想等,以其特殊的形式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完美着社会良心。在学生刚刚踏入小学阶段的第一年,植入这么美好的经典诗文,是对儿童生命成长开端的最大呵护。通过“中华好传统”栏目,可以使一年级学生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三、行动:探寻“中华好传统”栏目教学路径

(一)研读教材,厘清“中华好传统”教学要点

我们先从教材入手,反复研读,聚焦“中华好传统”栏目教学内容,分三方面厘清教学要点。如下图所示。

1.梳理内容,制作图表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体现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要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紧扣时代脉搏,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笔者梳理了一年级整册教材,制作了“中华好传统”栏目的相关图表(见表2)。

表2:“中华好传统”栏目内容一览表

[册次 單元主题 课题 内容 一上 第一单元:你好,新学校 4.我是小学生 站如钟,坐如松,行如风 第三单元:我爱我家 2.让爱住我家 出必告,反必面 3.我自己来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 第四单元:文明过大年 2.欢天喜地过大年

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起立迎;长者与物,双手奉接 一下 第一单元:春天的歌 1.春天在哪里 一年之计在于春 第二单元:今天我当家 4.我是贴心好小孩 立爱自亲始 第三单元:我在班级中 1.班级生活好习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四单元:快乐的学习生活 1.处处有学习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3.兴趣与坚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多彩的课余学习 读一书,增一智 ]

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中华好传统”栏目涉及教材内容10处,其中上册4处,下册6处。这10处分布在七个单元之中,除上册第二单元“我的新生活”中沒有,其余均有涉及。另外,分布在10篇课文中,占全册教材的34.5%,比重较大。

2.查找出处,明确含义

根据图表,可以清晰地发现这10处“中华好传统”的内容包括文明礼仪、孝亲尊长、为人处世、读书明理等,涵盖面非常广。笔者查阅资料,寻找这10处“中华好传统”的出处(见图1),以便能更准确地了解其内涵,把握关键含义。

图1:“中华好传统”栏目内容出处图

这些内容大都出自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有孔子的《论语》《礼记》,有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也有讲述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礼节的《常礼举要》,还有鼓励学习的《荀子·劝学》和一些郎朗上口的古代俗语、谚语等,且比较符合一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

3.审视光盘,删选资源

浙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参考书后附了教学资源光盘,配合着新版教材进行教学。本次浙江音像出版社制作的教学光盘内容丰富,使用方便,交互性更强,可以辅助广大一线教师的常态课教学。为此,就“中华好传统”栏目,我们特地观看了相关光盘资源,并做了如下梳理(见表3)。

表3:“中华好传统”栏目光盘资源一览表

[册次 中华好传统 页码 资源形式 备注 一上 站如钟,坐如松,行如风 P16 视频《和我一起做》 一生示范 出必告,反必面 P40 图片、音频、动画 释义为主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 P45 图片、音频、动画 解释含义 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起立迎;长者与物,双手奉接 P57 文本、动画 解释含义 一下 一年之计在于春 P6 图片、音频 展现春种景象 立爱自亲始 P30 音频 解释含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35 音频 解释含义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P54 视频《两小儿辩日》 名人故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P60 音频 解释含义 读一书,增一智 P64 视频《读书》 一生讲述 ]

这些光盘资源,主要以音频、视频、动画为主,同时辅以图片或文本材料。音频或视频、动画内容以解释“中华好传统”诗句含义居多,呈现方式虽然力求多样,但内容稍显单一,有的就诗句论诗句,拓展延伸面较窄。要使“中华好传统”栏目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教师需要“择其善者而用之”。

(二)立足课堂,找寻适切的教学方式

课堂是教学策略实施的阵地。“中华好传统”栏目的教学,教师应多一点儿童视角和儿童思维, 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吸引人的,非强制的,以浸润式、体验式、陶冶式等多元的方式展开教学。

1.巧编儿歌,朗朗上口

儿歌这种形式喜闻乐见,深受低年级小朋友的喜爱,也容易被他们理解接受。朗朗上口的儿歌,能将难以理解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并牢记在心。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是小学生》时,“中华好传统”栏目的内容是:“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教师就可将站、坐、行改编成三则小儿歌。

《站如松》

站像一棵松,身直挺着胸。

小手贴得紧,脚跟靠得拢。

《坐如钟》

坐正挺起胸,好似一口钟。

两眼真有神,注意力集中。

《行如风》

排队学大雁,整齐成一线。

挺起小胸膛,迈步齐向前。

这三则儿歌短小、押韵、形象、生动,小朋友边诵读边做动作操练,一下子就记住了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要求。

2.善用动画,链接生活

低年级学生课堂上专注力不够持久,直观形象的动画、视频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有些“中华好传统”的诗句拗口难读、含义深刻,教师借助适当的动画、视频,并与学生生活巧妙链接,既能提高注意力,又能帮助理解。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处处有学习》,教师先引出这一课的“中华好传统”——“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并播放配套教学光盘上的动画视频《处处留心皆学问》,讲述的是《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学生深深地被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所吸引,对这句话也就有了一定的感知。

随即,教师提问:两个孩子关于太阳在争辩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体悟生活中处处可学习,如:看奶奶剖鱼后能对照科普读物,形象、科学地了解鱼的内部构造;观看流星雨,查阅资料,了解成因等。

3.妙引故事,读演结合

爱听故事也是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教师将“中华好传统”中的内容与名人故事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让爱住我家》时,先全班齐诵“中华好传统”:出必告,反必面。教师简单介绍这一句的出处《弟子规》,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其意思。接着,教师讲述故事《鲁迅的规矩》。讲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鲁迅的规矩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再让学生同桌合作一起演一演“出必告,反必面”。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启用,无疑给广大品德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对于“中华好传统”这一全新栏目教学的研究,我们也才刚刚起步。扣准时代脉搏,巧妙融合与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润泽与熏陶,提升道德素养,我们的探索之路仍将继续。

参考文献:

[1]沈莉伊.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1):18-20.

[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03-26.

[3]成尚荣.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J].人民教育,2017(9):56-58.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中心小学 314200)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