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导学案须关注的三个维度

2017-10-27 00:36沈利波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导学案改进设计

沈利波

摘 要 导学案是许多一线教师贯彻新课程理念、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成果,这一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结合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导学案设计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策略的思考,以期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导学案 设计 改进 策略

导学案设计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进,改进的关键是要立足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找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真正使设计出的导学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彰显导学案的价值。

一、注重“导”的渗透,合理高效地打磨基本要素

1.学习目标要简洁明确、因材制宜

(1)学习目标要紧贴课本、课时。学习目标的设计不能是盲目的,要根据课本、课时进行,这是学习目标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得到切实贯彻的重要前提。学习目标要依据不同的课本内容、课时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每节课都要有学习目标,真正实现学习目标与课本、课时的有机统一。

(2)学习目标的阐述要符合语言逻辑。学习目标的阐述是学习目标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习目标阐述得清晰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习目标,更关系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与否。导学案学习目标要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达成,更需要在阐述方面下功夫。反复琢磨学习目标的阐述是否符合语言逻辑,是否通畅、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和对文字的掌控运用能力。

(3)学习目标要做到整合性和层次性的统一。一方面,这里的整合性主要是针对三维目标来讲的,以往的呈现方式一般是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开来陈述的方法,这样的陈述作为学习目标学生很难把握,而将三维目标整合呈现,使三维目标相互包含、相互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升华情感,在实现某一方面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其他目标。另一方面,这里的层次性主要是从课本内容角度来说的,课本的内容有深有浅,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有层次、有梯度,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4)学习目标要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结合。学习目标主要是由教师来设计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一种预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目标的生成,即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学案学习目标时,要注重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的结合,特别是目标的生成。评价一个学习目标好不好,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成来看,而不是从教师的预设看。一个学习目标预设得再好,如果学生不能通过目标有所生成,学习目标的设计也就失去意义。

2.学法指导要具体、多样、贴切

(1)学法的阐述要具体。在设计导学案学法指导这一环节时,阐述一定要具体,要结合相关内容,有条理地向学生阐述或者指导这些学习方法的运用,明确告诉学生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思考、讨论等;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结合和运用这些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2)学法的选择要多样。学法的选择对于学法指导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学法选择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其多样性。一方面,每个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有差异性。有的学生喜欢采用归纳式学习法,有的学生喜欢迁移式学习法,这就需要教师提供的学法多种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每一节的学习内容可能需要多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力求内容设计多样化。

(3)学法的结合要贴切。学法的选择要多样,但如果仅仅关注学法的多样性也是不够的,在注重学法选择多样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与书本内容结合的贴切性,否则即使学法再多也无济于事。学法的结合要贴切,就是要求在学法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每一节、每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内容确定合适的学法,使学法与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学习过程要“导”、“探”结合

(1)学习过程要贯穿教师的引导。中学课程的脉络框架是比较清晰的,每一课之间以及每一课的内容之间都存在内在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把握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引导。从自主预习到具体学习内容,再到达标检测、框架建构等都需要贯穿教师的引导,只有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适当,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开展,真正做到在“问、学、思、练、测、评”等方面提供全程指导。

(2)学习过程要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导学案学习过程设计的初衷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而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可以由教师来设计,也可以由学生来设计,或者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但无论由谁来设计,都要注重探究过程在深度、广度、梯度、角度上的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材料或者问题要难易结合、角度多样,能够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让学生真正探而有法、探而有果。

4.问题设计要凸显“三性”

(1)层次性。问题的层次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问题设计过程中体现层次性,要根据不同的等级要求进行问题设计。二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进行层次分解。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局限,有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问题进行分解,讓学生能够有梯度地解决问题。此外,问题设计一般是教师课前的预设,面对动态变化的课堂,这些问题不一定能够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的”真问题”,因此还需要重视课堂问题生成的层次性,一般可分为个人问题、同伴问题、小组问题以及班级问题等。

(2)情境性。问题的情境性就是要求问题的设计善于创造情境、联系生活,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的学习情境和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问题设计必须重视情境性,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找问题,敢于让学生暴露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然后由师生共同去探讨、交流。endprint

(3)探究性。学生只有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知识的建构和促成问题的解决,同时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导学案问题设计中必须注重问题设计的探究性。首先,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要分清主次,明确探究的主题,这样才不会偏离主要的学习内容,做无用功。其次,问题设计须体现开放性。要善于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些客观题,要有更多的主观题供学生探究,这些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同时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些独特的想法。最后,问题的设计要有探究价值。设计的问题要难易结合,注重深度、广度、梯度的结合,满足不同程度学生探究的需求。

二、强化课程意识和教材意识,做好教材的优化整合

1.强化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材观

现代化教学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上,不能把教材奉为“圣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一味地去钻研“怎样去教教材”,那么这样的教师不能称得上是一名好教师,而且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仅要有教学意识,更要有课程意识,在把握教材规定内容的同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去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将课程与教学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优化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兼具教学意识和课程意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既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的建构者和开发者,实现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程。

2.把握教材使用的“四度”

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要想做到教材的优化整合,使得导学案的设计更加丰满,就要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把握“四度”。

(1)注重教材使用的深度。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深入推敲教材,理清知识内容结构和脉络,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着力挖掘其所展现的思维深度和所承载的情感价值。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在吃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2)注重教材使用的廣度。现在的教材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材料、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但是总的来说,这主要还是编者的预设,并不一定真正适合每个地区、每个学校,依然需要根据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具体到导学案设计上,教师要在广度方面进行多方面考虑,灵活处理,注意预设多种问题方案,以便及时应对课堂中“遭遇”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境。

(3)注重教材使用的梯度。梯度主要是针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起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能够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梯度化的设计。要在总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在导学案的导学、导思、导练等环节有意识地进行梯度化设计,导学部分的梯度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导学、基本技能导学以及思维拓展导学;同样,导思和导练等环节梯度化的体现也大致相似。

(4)注重教材使用的角度。这里的“角度”与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角度有所不同。注重教材使用的“角度”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学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走入教材,同时又能够将教材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这里的“角度”代表着在使用教材上的改革与创新。比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本来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这也决定了其导学案设计必须注重角度设计的创新。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参与的可行形式

1.学生参与要多样化

在实际的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出现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学生参与导学案设计就是直接和教师共同设计。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在肯定学生直接参与导学案设计的同时,要看到学生参与设计不一定是直接参与,也可以是间接参与,而且间接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因此,要注重学生参与的多样化。比如,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学习过程中感兴趣或者比较疑惑的问题,教师可以依据这些问题进行导学案设计;学生还可以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材料,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进行探究环节的设计;此外,可以通过一些社交软件(比如QQ、微信、微博等)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从而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形式也是学生参与导学案设计的过程。

2.学生参与要具有可操作性

学生的参与还要考虑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这里的可操作性就是指学生的参与应该具备相应的实施条件。比如在实际的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如果学生在参与导学案设计过程中每次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再比如,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更合适,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参与,是全体参与还是分组参与,或者是二者的结合。因此,学生的参与要考虑其可操作性,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

3.学生参与要有教师的指导

学生的参与不是教师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学生很难对教材以及相关的学习目标、重难点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样设计出来的导学案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学生的参与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发挥好点拨者、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中,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特别是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导学案设计为切入点,针对导学案设计的一些不足提出一些改进策略。然而由于各个地区、学校、班级,甚至是每个学生都具有其特殊性,所以本文只能为学校一线的实践者提供一些建设性的角度进行思考,不可能提供一种可以取之即用的改进策略。此外,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一些问题可能分析得还不是很透彻,这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海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3] 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4] 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

[5] 李舒波.“导学案”的源起、意义、问题及改进[J].教学与管理,2014(21).

[6] 朱卫平,冯翠典.一个有意义的追问:理想的导学案是什么样的[J].当代教育科学,2014(8).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学案改进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浅析秦二厂设计基准洪水位提升对联合泵房的影响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