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保障图书质量

2017-10-27 07:27张萌
出版参考 2017年5期
关键词:出版业大数据

张萌

摘要:图书质量是出版业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大数据时代下,如何高效、合理、正确地利用丰富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岗位价值,最终保障图书质量,已经成为审读工作的新课题。本文分三方面对上述论点进行阐述,旨在探讨审读编辑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出版业 图书质量 大数据 扩展职能

大数据(Big Data)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是云计算的灵魂和升级方向。大数据已开始从“概念”

走向“价值”,基于大数据的统计与预测正逐步流行,大数据产业将成为战略性产业。数据驱动出版。出版本身就是在创造、生产和传递数据。不管是什么格式的出版物,不管是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出版,不可否认,出版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依赖数据。

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于传统出版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信息的快速膨胀和大量涌入打破了传统出版形式单一的局面,使编辑在更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更多的出版资源,增加了工作模式,促进了行业竞争,丰富了出版市场,满足了读者的更多需求。但是,与信息爆炸接踵而来的却是信息的泛滥,而如何对其进行筛选和甄别,如何保障出版产品质量、净化出版物市场,如何在丰富出版形式的前提下不以丧失出版质量为代价?这些问题为出版审读工作设置了新的研究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审读工作价值如何体现

自媒体出版,是新闻出版界在互联网思维下自造的一个名词。逻辑非常简单,互联网条件下,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制造者。当前,自媒体形式多样,如博客、微博、微信等,“作者”不需要借助传统手段就可以发声、传播信息。因此,有些人认为,自媒体出版就是人们意识中的“自由出版”,可以迈过出版社这道门槛、躲开编辑这个门神,直接表达自身思想,实现自我价值。然而,自媒体固然有其灵活、多样、个性鲜明等特点,但是,也正是这些特点决定其思想内容的参差不齐。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策划编辑关注自媒体作者,通过其微信公众号、个人博客等获取出版资源,并且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忽略了思想内容、文字水平、设计规范等一系列图书质量问题,从而加大了图书审读工作的压力,使审读编辑遇到了新的挑战。而及时有效地应对挑战,正是在大数据时代、新出版环境下,审读工作价值的体现。

1.新出版环境下,依然要坚持出版原则

出版工作是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任务是传播和积累先进文化。编辑工作的常态,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审读编辑是审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把关书稿质量的重要责任,需要坚守的基本职业准则是:对于缺乏正确政治思想导向、存在政治观点和言论错误的书稿,即使文笔再优秀、内容再新颖,也不能让其出现在图书市场中。而对于网络时代备受推崇的自媒体作者的出版行为,同样要按照相关的出版法规来约束,不能因其拥有庞大的粉丝群、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就降低对其作品的质量要求。

2.要认真审查自媒体作者的背景资料

大数据时代对于出版界的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作品来源的多元化。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文学论坛、个人博客。随着手机客户端的飞速发展,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大规模涌现也成为策划编辑关注的出版资源。目前,我国对于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还不强,各种各样的言论充斥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自媒体出版就是基于其上的新型出版形式,有其出版迅速、个l生鲜明等优势。但是,这样的优势若不善加利用,却又会成为违规出版的温床。在自媒体出版给读者带来全新视角的同时,也传递了一些较为极端甚至是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一些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反面作用;而对于当下较为浮躁的社会大环境来说,传播了负能量。为了杜绝上述不良现象的发生,在自媒体作者的书稿送审时,审读编辑首先应该通过互联网等较为快速的工具查询作者的大致情况;其次步应该查找其通过个人公众号、网络论坛等平台发布的文章、言论等,从而判断其大概的政治倾向和文化层次,对于有过激论点、论调的作者,即使其送审的书稿中没有出现相关违规内容,也同样不能进入出版流程;最后,在上述两项内容都核查并未发现问题的情况下,才可对书稿进行初步处理,从而为下一步的出版活动做好准备,反之,应该及时终止工作进程。

3.要严格规范自媒体出版的内容

自媒体出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和读者的年轻化。这一特点决定了自媒体出版具有较为活跃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阳光特性。但是同时也无法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内容肤浅、颓废的作品。很多进入出版界不久的年轻编辑缺乏经验和判断良莠的能力,仅仅以文章被关注的热度来衡量其出版价值。另外,很多文化公司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奉行“什么好卖出什么”的“职业准则”,对作品的内容把关不严,从而使得不合规范的书稿进入审读环节。审读编辑作为出版前最后一道“关卡”,不应被市场上浮躁的物质风暴裹挟,而应该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則出发,严把书稿内容的质量关。虽然在大数据时代下,出版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出版合格的精神食粮始终是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不论环境如何变化,不论资源如何丰富,严把质量关永远是编辑,特别是审读编辑不可放弃的职业底线。以不变应万变,为优质出版站好最后一道岗。

二、数字出版物质量堪忧,审读工作急需加强

国内数字出版增长势头强劲,从近年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据统计可见一斑。数字出版由纸质内容的简单比特化走向定制化、多终端应用开发,内容加工走向深入。目前来看,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虽然有交集,但是两者的编辑队伍还是基本平行的,彼此的工作很少有交叉。从网上书店“当当”的线上商品可以看出,很多纸质书在线发售的同时,电子书也在同步售卖。电子书价格低、不占物理空间,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但是目前国内的数字出版物质量怎样,业态发展如何呢?

数字出版产业在高歌猛进、快速发展中所拥有的内容资源并不尽如人意。一是移动阅读内容方面,寡头现象严重,多以玄幻类、言情类、穿越类等内容为主,其他小众市场的内容极为罕见。产品内容同质化严重,用户转移成本低。其次,在内容分发渠道上,呈现一片混乱状态,各路“小兵小卒”割据移动阅读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渠道资源被瓜分殆尽。总之,整体质量堪忧。endprint

2016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出台《北京市新闻系列(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简称“办法”),并正式启动该市数字出版、数字新闻、数字音视频等数字编辑专业领域职称评价工作。此“办法”的出台表示数字编辑管理日趋完善和严格,是提高数字出版质量的保证。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却有很多重叠之处,大型文献类图书的数字化、地图的数字化、多媒体与文字相结合等,都是印证二者多有交叉的有力证据。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保证传统出版物的质量,就是在保证与之配套的电子出版物的质量。传统出版中的审读工作也同样可以在数字出版流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保障其健康发展。

三、要善于对庞大的信息流进行筛选和利用

图书是典型的文化产品,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智慧。内容多样、语言丰富、个性鲜明是其显著的产品特点。审读工作琐碎、繁重,书稿千变万化,似乎缺乏共性,没有规律可循。但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可以发现,审读编辑作为编辑队伍的一个分支,虽然同样与文字打交道,却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因此其工作方法也会有自身特色。

1.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库

近年來出版业提出“智库”概念,归根究底就是大数据在出版中的应用。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理念,具体到出版中,不同的岗位对于大数据的运用自然各不相同,对于审读编辑来说,建立符合自己的信息库,对于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出版质量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与策划编辑一样,审读编辑也需要作者、作品、百科知识等信息,但是与前者不同的是,后者的信息库更侧重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国家的出版法律法规的设立和修订等内容会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2.充分利用公共数字化资源

审读工作的严谨性决定其具有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信息的职业特点。公共数字化资源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极佳途径。信息不发达时期,查询资料手段单一,查询难度大、效率低,而大数据时代下,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可以很方便地调取数据库中的信息为己所用,快捷高效、准确度高。

图书质量管理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编辑实践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庞杂的数据和信息,审读编辑应该以坚守职业操守、保障图书质量这一“不变”来应对行业规则、市场调整、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诸多变化,同时也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实现保证图书质量的目标,从而实现审读工作在出版流程中的最大价值。endprint

猜你喜欢
出版业大数据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品牌,出版业生存发展的根基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
科学出版业的真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