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思路与机制

2017-10-30 07:45王媚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0期

王媚

[摘 要]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对于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整合和优化配置教师教学与科研资源、促进教学方式革新具有推动作用。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教材体系向录像背景下的教学体系转化、录像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素质强化、多机摄录背景下教师与录像人员协作、教学录像成片的应用这五个方面做好理论提升工作,并在具体的研制实践中对影响教学质量和精彩效果的共性问题进行精益求精地整改和完善。

[关键词] 教育技术视域;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思路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0-0070-02

一 教育信息化视域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独特价值

1 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大学教育的内涵式建设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而高校曾经一度的外延式、扩张式发展之路,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高校对其育人价值以及教师对其育人角色的偏离,形成了重塑材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亟待纠偏。当前高等教育迫切还原大学和教师的本色角色,而以高水准的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带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归、锚定和精研,这将助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

2 带动和促进高校教师教学素质整体提升

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教师。为了做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工作,需要任课教师在已有教学经验、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精益求精地搞好每一堂课的教学。为追求精彩课堂,授课教师必然要做到上镜形象良好、教学语言流畅优美、教学设计合理科学、时间把握精确得当、板书课件设计美观大方,使得平时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精彩元素在课堂上集中完美地展现,这对于对强化、优化教师教学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3 促进教学方式的革新,推动精品课程信息化、网络化

追求精彩课堂必然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式上的“填鸭式”“单向式”“刻板化”等弊端,要探索构建切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的新教学模式,并需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多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同时,该项目的实施亦适应当前大学课程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以形成兼具规范性、示范性、可欣赏性的数字化教学视频同时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网络教学电子资源为目标,这将推动课程教学信息化,拓展精品课程网络发展空间,对于增强我国高校教育课程教学的网络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大有助益。

二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所依循的基本路径是:优选课程——做成精品——网络公开——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这其中,精品教学视频的制作是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研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并非简单地把教師的课堂教学过程用摄像机摄录下来制作成片就可以了,真正完成好这项工作有三个方面是必须保证的:第一是要全程。即项目无论是单人完成还是团队完成,都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摄制,不得随意增减课时,还要必须保证在教学课时分配上的合理、教学内容上的连贯、教学团队成员任务分担和衔接上的明确和科学。第二是要规范。由于制作的成片是起示范作用的规范教学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都要涉及到,不能挂一漏万,或者为精彩而精彩,单纯追求课堂效果,而忽略知识性、规范性和借鉴性的要求。第三是要精彩。规范与精彩如同鱼与熊掌似乎不可得兼,过于规范,受限于教材内容限制则往往影响教师教学精彩性的发挥,则摄录下来的教学视频中的课堂教学效果亦受到影响;而追求某些“超纲”的精彩,则又会影响到教学示范性的保证。因此,如何实现一堂课既规范又精彩,在规范基础上精彩,进而保证整个课程每堂课都尽可能做到这一点,是该项工作的关键点。笔者认为,如欲达到上述要求则在课程建设思路上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应体现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内在统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内在统一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教学视频的录制并非是对教师教学表现和场景的简单复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兼具教学规范性和教师教学个性,融知识性、教学性、宣传性、观赏性、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其工具性功能是教学价值性的载体和保障。因此,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应该注意把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方能实现教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讲得精彩”与在网络视频公开课程中让人“看得精彩”相得益彰。

2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能否自主且创造性地实现本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及教学体系向录像教学体系的转化

构成其评价指标的因素至少包括三个方面,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课堂教学的录像效果及观摩学习者(教师、学生或者其他公众)反馈评价效果。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其它效果得以保证的前提,而教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和水准是获得上述良好效果的根本。这一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能动性,设计出切合自己教学个性和教学专长的教案、讲义以及PPT课件等,并且在正式拍摄前进行多次演练和做好教学效果比对分析。真正把给学生看的教学与给网上观众看的教学结合起来。

3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需要强化和优化授课教师自身教学素质

教学录像既是阶段性教学成果,又是教师教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主讲教师不但要有精品意识,更要有精彩意识,需要教师备课充分,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板书(多媒体课件)美观大方,教学用语(口头语言、表情语言和体态语言)规范精彩,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及时妥当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等,实现各种教育教学元素的优化组合,在教学录像中集中展现。同时,任课教师更需通过阶段性自我观摩和教师间相互观摩,以及学生观摩后评价反馈,精益求精地追求和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效果,方能实现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的相得益彰。endprint

4 授课教师与教育技术人员就教学录像工作在课前课后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在课中的无声交流、默契合作尤为关键

教学录像工作的组织应选配具有教育学或者相关专业背景的教育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首先应了解授课教师的授课特点和本次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安排,并就录像过程所涉及的细节与教师策划沟通,摄制人员还要在细节上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师生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应在课前就团队及个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课时安排等方面与教育技术人員做好沟通交流,做到双方心中有数,以便课上配合形成默契。

5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价值

全程教学片制作成功之后其真正的价值要体现在其增进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上。其实用性表现在:一是可为其他教育者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参考借鉴;二是可为学生学习提供电子资源;三是可为社会公众理论学习提供宣传媒介。各高校应避免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工作上的短期效应,不应单纯视之为课程建设或者教学改革的最终成果,而更应该把它看作是加强和改进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并逐步构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研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包括:一是录像背景下的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准备上存在相对不足;二是教学录像摄制人员技术水准与教师教学情境要求的对接上存在差距;三是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教师教学个性以及课堂教学精彩性兼容性、整合度不高;四是教学录像摄制后的二次建设不足以及教学录像成片制作后利用率不高;五是项目研究团队各成员间的教学科研成果和资源整合度不够。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客观看待,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整改和完善,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加强任课教师录像背景下教学能力的适应性训练

通过组织团队成员进行集中学习、经验交流、课堂演示等教学活动,通过强化录像背景下的教师教学适应性能力训练,促使任课教师克服相应的教学习惯上的、教学环境上的以及教学心理上的障碍,并使之完全适应并充分发挥其教学个性和特色。

2 增强任课教师与教育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做好教学要求与技术支持之间的衔接

为避免单纯录像前交流,录像完毕后反馈简短仓促的弊端,通过有计划地,分阶段地把任课教师与教育技术人员组织起来进行相互讲解或座谈,特别是在课题申报成功后在原有的教学录像成果基础上进行精工细作之前,做好教学与技术交流。

3 优化教案设计,增强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精彩程度

优秀教案设计是精彩课堂的保证。各任课教师应依据个人的教学专长,精心设计教案,撰写讲课详稿,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应掌握得熟、精、透、活,并注重各块教学内容上的逻辑衔接和起承转合,把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教师教学个性以及课堂教学精彩性有机统一起来。

4 做好在已有的初步成果基础上的后续建设工作

通过组织授课教师进行阶段性的自我观摩,教师间相互观摩,以及学生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网站中教学视频的学习观摩,总结反馈,寻找差距和不足并进行整改,以此为基进行二次建设。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平时课堂教学与教学录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增强对教学录像使用效率。另外,对于网站中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教学视频,应优化其网络服务窗口,提升其网络在线播放的服务质量,增强其校内外的吸引力、影响力。

5 进一优化步整合本团队的教学与科研资源

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团队联合攻关意识,凝练科研主要方向,克服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上的“两层皮现象”,强化围绕教学搞科研的科研意识,形成一系列与课题研究高度相关的科研成果。这样教学与科研方能实现有机整合,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Z].2008-9-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