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车让人”媒体舆论引导分析

2017-11-04 17:43惠林征
今传媒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制度保障舆论引导西安

惠林征?

摘 要:2017年5月以来,一股“车让人”的风潮在西安兴起,有效地缓解了人与车的矛盾,这股风的刮起缘于一个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的一系列报道。从报道行人乱穿马路到报道车让人,舆论导向的准确定位是这次报道成功的关键。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使这次“车让人”行动有了制度保障。全媒体参与和其他媒体介入,使这次报道有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关键词:西安“车让人”;文明风气;舆论引导;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0-0055-02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也都呈井喷之势,随之而来的各种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各种不遵守交通规章制度的情况在各地司空见惯,如: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逆行、斑马线上不礼让、私家车随意变道加塞、挤占公交车道、应急车道……近期,一股“车让人”的风潮在西安兴起,有效地缓解了人与车的矛盾,也在盛夏燥热的西安上空中吹过来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让人意外的是,这股风的刮起缘于西安人常看的一个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的一系列报道。

一、从报道行人乱过马路到报道车让人,舆论导向的准确定位

2017年3月,《都市快报》开设了“红灯记·文明行” 专栏,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车让人”宣传基调,主要是以交通文明创建为主题的媒体公益行动,每天曝光一批行人和司机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的不文明行为。这一报道持续了一个多月,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但这时的报道对交通文明的概念还停留在文明行车,文明过马路上,但实际上什么是文明交通,大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比如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兴起了一个词汇“中国式过马路”,指行人面对不停歇的车流无法过马路,只好攒成一堆,大家互相壮胆硬挤着过马路。大家对这种过马路的方法大都抱有嘲讽调侃的意味,实际上它反映出人与车在过马路时车不让人所形成的交通弊端。大家调侃的是行人,但错的一方更多的不在于人,而在于车。

《都市快报》记者在对街头行人闯红灯、横穿马路、车辆乱停乱放、行驶中随意变道等等交通乱象进行持续曝光的过程中,也发现在斑马线上(特别是没有设置红绿灯的斑马线)机动车和行人抢道现象尤为严重,而这种交通违法也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行人过马路就像打仗一样险象环生。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症结何在?他们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讨论,并将这个问题作为“红灯记 文明行”系列报道的一个突破点,于是5月起,他们明确了新的报道方向“车让人”。

从5月1日起,《都市快报》推出了“车让人”主题行动,一方面曝光斑马线上不让行人的车辆,一方面加入互动环节,制作了“车让人”提示牌,记者和一批批志愿者持提示牌在斑马线上引导行人过马路,给礼让行人的车辆竖大拇指点赞, 截止5月9日,节目播出23期,平均收视率4.03,比播出期间节目平均收视高10%,最高天收视率达6.0。

文明禮让是必须的,但现代社会中并不能以含混的道德概念代替法规约束,一些小的矛盾和冲突互敬互谅可以缓解,但一些普遍化的矛盾必须有法规的引导和明确的制约。这有利于舆论的引导,而舆论导向的正确,会使纷纭复杂的现象变得简单明了,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现代交通管理中,“路权”概念的普及对交通规范和约束起了很大作用。所谓路权,具体而言就是在通行中或者在路口处的优先权,车辆必须避让有优先权的行人和有优先权的其他通行车辆。当这点得到明确并取得大家共识的时候,交通文明也就会蔚然成风。

二、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车让人”有了制度保证

在中国道路交通还没有明确“路权”意识的情况下,单个媒体的舆论影响有时不足以产生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大众的自我约束。事实上,早在2012年7月24日,西安交警就在几条人行横道前试推行“车让人”地面文字,《华商报》随后就以此事为出发点,结合西安车不让人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过多篇报道。该连续报道的结果是地面上多出了许多“车让人”的文字标示,但标示逐渐被人熟视无睹,“车让人”的舆论逐渐淡化,没有多少司机真正留意过地面车道上“车让人”三个大字[1]。

应该说,这次《都市快报》发出的“车让人”倡议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共识,是和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反应分不开的,我们且看各个部门的反应情况:

5月3日西安市交警支队主动联系《都市快报》一起行动,并下发文件依照交法对斑马线上机动车不让行人进行处罚100元、记3分的处罚。

5月7日和5月9日,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接连两次就“车让人”行动作出专门批示,倡议在西安市大力推行文明出行“车让人”行动。

5月11日,西安市雁塔区率先响应号召全区公务车辆、公务人员驾驶车辆以身作则,践行斑马线上“车让人”。

5月11日,西安市文明办印发了《关于开展文明交通“车让人”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对“车让人”活动的目标、形式、内容及步骤等作出具体安排。

5月13日,西安市出租管理处进行动员大会,正式要求从业者,必须做到车让人。

5月18日,西安市灞桥区响应《都市快报》号召,主动联系栏目启动灞桥区“车让人”文明交通宣传活动,要求全区公务用车首先做到斑马线礼让行人,同时500多名灞桥区干部现场作出了文明行车 礼让斑马线的承诺。

5月20日,西安市公交总公司携手《都市快报》向全体公交司机发出倡议“斑马线礼让行人 公交做表率”。

……

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出台,使“车让人”有了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法律保障,也使得随后的各种处罚能做到有法可依,对司机而言,不仅有舆论的引导,更有法律法规的直接惩处。这对司机的约束是空前的,也是这次媒体行动转变成全社会行为的重要节点。

三、发挥媒体融合优势,强化媒体舆论引导

这次“红灯记 文明行 车让人”大型媒体公益活动,《都市快报》所在的都市青春频道全媒体参与,线上节目、线下活动,新媒体客户端并用,快速放大舆论影响力,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他们还成立“车让人”媒体公益行动小组,协调各档新闻栏目,新媒体及全频道资源形成合力,营造出更强大的舆论气场。endprint

也许,车与人之间的交通矛盾由来已久,属于普遍存在又为大家共同关注也一直没有很好得到解决并且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都市快报》的报道如同石头投向水中产生的涟漪,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反响,其它媒体也积极关注和跟进,《华商报》《三秦都市报》《阳光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等纸媒、西安廣播电视台等媒体及台内相关频率、频道也先后推出了“车让人”专题报道,尤其是交管部门依照交法对斑马线上机动车不让行人进行处罚100元、记3分的处罚的文件出台后,引起更大的民众舆论关注热潮,西安“车让人”的各种新闻在网络新媒体上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随着“车让人”的热度不断升温,该股浪潮也逐渐扩散到全国范围,引起央视新闻重点关注,并且央视客户端也进行直播,直播仅5小时,就有12万观看量,全国网友们也对西安“车让人”活动一片点赞[2]。

当媒体能从开始关注行人“中国式过马路”,曝光行人的各种交通不文明现象,转变为共同呼吁“车让人”时,不仅是树立了“路权”的观念,更体现了媒体的人文精神与现代文明意识,在当前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社会的公认的行为准则,因此这种报道既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一个媒体文明化程度的体现。

四、如何让舆论热潮形成文明风气

在每天现实生活中,交通参与者的角色可能是随时转换的,早晚高峰可能是驾驶机动车的司机,午餐外出时或许就变身行人正在过马路,因此看似对驾驶员的礼让要求,同时也是对行人的教育,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深刻体会到。轰轰烈烈的“车让人”在某种意义上讲,更像是一场全民交通安全素养的集中教育。

在当前良好的舆论氛围下,媒体关注点也不应忘了当初发起这次活动的初衷。树立交通文明的意识,不仅对司机而言,对行人也是这样。在现实中,行人的各种交通不文明现象大量存在,红灯抢行、横穿马路踟蹰而行等情形时常可见,对于这些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媒体也必须予以曝光和引导。使每一位交通参与者强化交通安全意识,改变不良习惯,提高文明素质,走文明路、开文明车、做文明人。只有全体交通参与者都做到“车让人”“人守规”,也才能让西安城市配得上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

在我国杭州等地的“车让人”已形成社会风气,但那是开展多年持之以恒教育和执法的成果,对于西安来讲才刚刚开始,如何让这种舆论热潮形成风气,在风气中养成文明习惯,将是对媒体舆论引导力的考验。传播学者时统宇将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而复杂的角色”概括为“改造社会的全新文化力量”[3],这既是对它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和影响力的总结,也是我们期望所在。

参考文献:

[1] 段晓宁.全市推广“车让人”[N].华商报,2012-07-28.

[2] 袁玥.央视“镜头”直播西安“车让人”活动[N].西安晚报,2017-06-16.

[3] 时统宇.电视影响评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东方绪]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度保障舆论引导西安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法官独立制度之保障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研究
道德社会构建的制度保障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追求正义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西安国际幸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