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深情的歌
——读周庆荣先生《热土地之恋》

2017-11-13 15:23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之恋深情土地

段 林

边地深情的歌

——读周庆荣先生《热土地之恋》

段 林

周庆荣先生是我的忘年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出生于大理古城一个家道殷实的书香门第之家。苍山洱海的神韵,赋予了他文学的灵性。五十年代初,年仅十六岁英俊、开朗的青年周庆荣参加了中共滇西工委民族工作队,告别家乡,告别亲人,背着背包、水壶,在崎岖的山路中步行半个月,到达了边城耿马县工作。从此,他深深地爱上了耿马这块美丽的土地,爱上了热土地上纯洁、善良、真诚的人民。并一扎就是四十三年,他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才华无私地奉献给了耿马这块多情的土地。四十三年里,先生笔耕不辍,用饱含深情的笔,用心中的爱,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让读者难忘的形象,再现了傣乡和阿佤山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和发展变化。先生用火一般的热情,用手中的笔,为耿马大地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为纪念耿马自治县成立60周年,在耿马县委的支持下,周庆荣先生汇集出版他的文学专著《热土地之恋》作为献礼。

《热土地之恋》是周庆荣先生辛勤劳动的成果,是他几十年心血的结晶。集子中的散文《耿马,一个充满绿色的地方》《多情的热土地》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山之魂水之灵·风情耿马”的生态文明以及令人神往的绿玉般的傣乡孟定。

《欢歌劲舞青苗节》《目脑纵歌的神韵》《巴达·布朗·艺术节》等,作者以深邃的洞察力,不仅描写了各少数民族节日的喜悦、狂欢、歌舞的多姿多彩,更深入揭示了历史和民俗文化。《土司墓群》和《竹城秘境》以游记散文的形式,表述了耿马历史人物,用曾经发生的血雨腥风的历史,呼吁人们珍惜社会稳定、幸福祥和的今天。“佤歌、佤酒、阿佤人”,歌颂了阿佤人民的勤劳、豪爽、热情、奔放。

周庆荣先生的纪实文学,坚持“亲自经历、真材实料、真情实感”。因此,他的作品深刻、朴实、生动。《乡音、乡情、乡恋》用插叙、倒叙的手法,描绘了作者与几个少数民族群众生死相依、水乳交融的关系,诠释了党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可读性强。《故乡回望》从现实回首往事,丝丝入扣,让人感悟到“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娥并与桑洛》是流传在傣族地区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文章讲述了作者本人当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率领耿马县文工队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终于将其改编上演成耿马版的十场傣戏,受到各傣族村寨群众的热情欢迎和喜爱。影响力辐射到了周边州市及缅甸多个地区。戏中美好的舞台形象永远留在了创作人员和群众心中。

小说《喋血红颜》《鼓神》《笙之恋》《地震情怨》……等故事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明,无不闪现着周庆荣先生的文学才华。庆荣先生小说所描写的纯情少女,图画般的竹楼,飘动的云雾,熊熊的篝火……以及那些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庆荣先生的每篇小说都是用心、用情、用爱去构筑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人生。先生的小说让我一次次地走进了我熟悉的生活,并看到了耿马傣乡各少数民族心灵的美。

《喋血红颜》是一篇有激情、有力度的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历史题材。它虽不是历史小说,却具有一定历史本真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描绘了一幅富有传奇色彩的可歌可泣的边地风情画。小说描写的环境是典型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物都具有高于生活的典型性。其实这是一个曾经发生在耿马傣族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但庆荣先生的作品却达到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深度。

《鼓神》讲述了傣乡象脚鼓手贺各南几十年颠沛流离的经历和对家乡的深爱之情、赤子之心。

《笙之恋》是一曲拉祜族哀婉动人的恋歌。

《蔗林恋》以耿马种植甘蔗为背景,凸现了傣族女子艾静美丽、勤劳和追求幸福的勇气。在塑造人物的同时,无处不在地描写了傣乡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民族风情。

周庆荣先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作家又是一个勇于开拓进取的作家,更是一个描绘少数民族风情的高手,为我们塑造出了一批富有新的时代精神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他的作品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歌颂或鞭笞,都是从他心灵深处涌出的感情的浪花。他热爱生活,关注现实,拥抱人生,珍惜生命。他的作品都是在改革大潮的时代背景下去展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去塑造人物性格。他的作品中飘溢着文气,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让人思索,引人品味,给人启迪。

周庆荣先生对第二故乡耿马的热爱是刻骨铭心的。诗人艾青曾写道:“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而周庆荣先生常说:“为什么我退休回家多年还一直念着耿马,因为耿马那块深情的热土常让我魂牵梦绕”。四十三年的风雨人生,四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四十三年的无私奉献,庆荣先生深深地眷恋着耿马那块土地和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尽管在耿马工作的四十三年中,有些人和事对他不公,给他带来过坎坷和艰辛,但他依然不离不弃,不忿不怨,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贵的文人气质和精神。庆荣先生对写作的执着追求,可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概括。几十年来,他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的写耿马傣乡的散文、小说、传记、纪实文学达一百五十多万字。2014年隆冬,年近耄耋之年的他还不顾年迈体弱,四处奔走,采写了两万多字的纪实文学。用生动的事例,展示了耿马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讴歌了党的惠民政策。他常说:“是写作给了我力量,让我无私无畏!是写作给了我希望,让我自尊自信!是写作给了我阳光雨露,让我焕发了青春!”庆荣先生谦和、开朗、豁达、自信和勤奋创作,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肯定。几十年来,他一直是一个边地深情的歌者,他一直深情地歌颂着边城耿马的美好!在此,作为晚辈的我衷心祝庆荣先生健康愉快、寿比南山!

(作者单位:云南省侨联)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之恋深情土地
虎啸声声,寄爱国深情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深情
霞之恋
海之恋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西部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