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情怀是一种地理的情怀
——读周祖平的诗集《南高原放歌》

2017-11-13 15:23杨凤金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诗集高原故乡

杨凤金

家乡的情怀是一种地理的情怀

——读周祖平的诗集《南高原放歌》

杨凤金

一个人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的经历有关,他的许多作品将真实再现他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就拿周祖平的作品来说,他的许多作品都强烈包涵了他对生活的故乡深深的眷恋。近年来他著的许多诗集,比如《亲近南高原》《守望南高原》、散文集《南高原恋歌》《山恋》《山情》等等,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南高原”。在他的这部新集子里,依然都是他面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难忘的歪脖子树难忘的图书馆/难忘的心路历程难忘的人间喜剧/难忘的欢迎晚会难忘的欢送晚会/提起那段日子心潮起起伏伏/提起那段日子我们年轻很多”(《1981年9月:迈上人生重要阶梯》),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人生历程总怀感激。特别是他“当秘书就要到政府办”跟领导到“农村去慰问老党员”,到“企业调研,为企业争取政策为企业排忧解难/企业主放开手脚扩大再生产/国家有税收工人工资在增长”,他“看到的学到的不止这些/还有正直、勇敢、机智、坦荡/还有为人民服务的肝胆”(《1900年12月:意外的惊喜》)等等,他不仅在工作中学习了人生知识,还把这些经历变作美好的诗歌。

认识周祖平老师大概是在一次文联召开的全委会上吧。那时我应该只算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有幸被县文联“点名”参加会议。在组织采风活动过程中,他忽然问起我的一些诗歌。那次交谈让我感受到他对诗歌的热爱和崇敬,他的诗歌都是围绕故乡来写的,“南高原”成了他写诗的基地。回来后他还约过我一次稿,渐渐熟悉起来。他的诗歌很适合朗读,许多的晚会或者朗诵场合中,都会听到他的诗歌被不同的人拿来演绎。他的诗有把痛苦和苦闷甩进山崎的感觉,有雨露赋予的悠静和自然;有山歌吞噬森林的气势,有潺潺流淌着的溪流┄┄最近读完他的诗集《南高原放歌》(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发现他对“南高原”的依依不舍和感怀之情在诗歌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更全面的展现。

我特别爱在一个人的时候放声朗诵他的诗歌,真可谓“不疾不徐、不温不火”。很多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他在叙述,而是生活本身在讲述。他在自己的序言里也这么说:“三十年时光转眼过去,许多爱与恨随风而逝,只有对诗歌的迷恋与挚爱依然如初。”他从一个20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写成了跨过不惑之年的壮汉,对文学创作的迷恋与挚爱丝毫未减,这是生活给他诗歌的创作灵感,是“南高原”给他歌唱的源泉!他自己这样说:“诗歌给了我精神的蓝天”!不错,文学作品来源生活应高于生活,但作家不能总是以立于生活之上的发言人自居。而是要把情感寄托到养育自己的山山水水,把爱情赋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我刚翻阅这部诗歌时,脑子里的意识是:我正在看周组平的一本新著。但当我进入诗歌、进入情感世界后,觉得自己读的是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现实生活。到了这个份上,作家的任务才是真正完成了。他参加工作32年,一直没有停止过文学的创作,用他的话来说,他“憨就憨到底”,每当他“说到马关,暖流就涌进心里,亚热带东部型季风/从老君山徐徐吹来,东来的紫气轻抚马关大地”、“撩拨得我的心直痒痒/梦里,我一次又一次呼唤:马关——马关——/马关,我的故乡,我心灵的居所,我精神的守望”,“说到马关,不知是何年何月写下这样的句子/彩云之南,深山腹地,有个边境小城叫马关/那是我的衣胞之地,那是我梦牵情绕的故乡……我心灵的居所,我精神的守望”(《说到马关》)。这些诗饱含作者对故乡马关的无限思念,任何一个阅读者,读到这样的诗后,内心都会有一个共鸣。可以看出,周祖平的这些诗是情感的酝酿后,水到渠成,妙手偶得。有些佳作,因为接近口语,得来全不费功夫。大家知道,文学创作,是一种功夫在诗外的写作。一首好的诗歌,大多在内心有一个灵感的碰撞,被诗人一下子喊了出来。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周祖平的这部诗集也不例外,“高原”就是他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常用的笔法。本诗集分四个辑,每一辑都离不开“高原”这个故乡,像第一辑“情系高原”中,他“无论在城里待多久,无论赚得到钱赚不到钱/过年总要回到生养自己的山村,回到家的小天地……那是一种向往,一种温暖得记忆”(《创伤》)故乡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每时每刻不让作者思念和回味。第二辑“七彩高原”是他对“南高原”的走笔,无论是大跃进的“熬更守夜,播种虚幻,破坏规律”,还是“新农村建设搞得欢/争先恐后,修路盖房,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追赶跨越,共奔小康”;或者“春天,到田野走走/让清新的风/拨动诗的琴弦/让麦苗上的露珠/滋润我的心田”,南高原的山、水、树林、房舍、峭壁……一次又一次让作者置身其中,一次又一次让作者热血沸腾,总不得不提笔为它写赞美诗。第三辑“高原梦想”,作者通过对文山的“三农”发展大规划的关注,到聚焦十八大,再到“新农村建设”的高潮推进,让作者“越来越爱这个城市”,越来越爱这个生他育他的“南高原”!第四辑“高原放歌”,就是作者对本诗的一个感情交代和思想推进,在这辑里面,作者讴歌了战斗在各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兄弟姐妹、楷模榜样等等,他们用青春烈火燃烧永恒,让生命闪电划过天边。展望文山“十二五”规划,“我们信心百倍、我们思绪飞翔/这是首激情澎湃的诗/描绘的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追赶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经济增长/展示的是春绿秋黄,稻穗飘香……”。

《南高原放歌》诗集,也是作者对那一个时代,以一首诗找一个支撑点,让那一段铭心的历史复原。诗歌介入历史的浩瀚,就像一个被激起的浪花,它的怒放,映衬着一抹蔚蓝,打开记忆的辽阔。如今城市化,让我们丢到了许多的乡愁。挖掘埋藏泥沙之中的历史尘烟,是想让一首诗和历史有一个小小的碰撞。如诗中描写:耐劳能干的媳妇,耐不住寂寞,进城当了保姆;佤山龙摩爷,人间的假恶丑、真善美,都躲不过他深邃的眼睛;以遥远的村寨为家的乡村医生;背负柴火背负夕阳的山婶;似乎就是水做的,似乎最懂得水性最懂得水的作用的在水务局工作的兄弟……都是作者以一个历史的镜头,打捞着一首诗的重量。从诗集的作品中,我看得出他活得也苦也累,但是创作所带来的愉悦往往将这一切冲击到九霄云外,这恰恰表明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坚贞。这是古今中外真正的诗人们对于创作所持以的一种严肃态度,也是一切“笙箫的吹奏者”们必然的吟唱风度。

回头问路,回乡寻根。周祖平老师的诗歌,让我们再一次感到:远离故乡多年,而我们的心情依旧离乡村很近,我们的亲情依旧离母亲很近,我们的性情依旧离自己很近,我们的人情依旧离善良很近!当我们漫无目的地奔走在城市空旷的街巷,当我们日渐麻木的神经只能用酒精的刺激来唤醒,当夜长梦多,我们曾经握惯锄头的手指突然握不住自己的神经,是“南高原”这个故乡,依旧在呼唤着浪子失魂落魄的皈依。透过“南高原”这一“该走的走该留的留,该淹没的淹没该闪光的闪光”的生活布景,诗人不断用诗歌提示或提醒我们这些生活在市井深处的人:离开了厚实泥土的卑微和虚妄,离开了温暖乡情的失落和不安。回过头去清点一下自己的脚印,我们没有留下遗憾,情洒边城文山,梦圆边城文山!

(作者单位:文山州马关县文联)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诗集高原故乡
故乡的牵挂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截句选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君儿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