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门当户对”的爱情观与女性主义
——评电视剧《孤芳不自赏》

2017-11-13 15:23傅海燕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男权

傅海燕

艺苑评谭

“精神门当户对”的爱情观与女性主义

——评电视剧《孤芳不自赏》

傅海燕

·主持人语·

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对文艺现象进行再梳理,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对思想内涵进行再发现。本期选编的几篇评论文章,有助于引导读者更好地对中国山水画、民族舞蹈、评剧等艺术形式进行审美鉴赏。中国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而线条则是中国山水画艺术之灵魂,是鲜活的生命体,是画家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方式,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古至今,线条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一直被美术理论家所研究。代明玥通过对唐宋元明清以来中国山水画中线条技法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寻了各个时期线条在山水画中的表现形式,或写意抒情、或纷繁精彩,各有神韵却又一脉相承。魏子皓选择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中较有特色的佤族圆圈舞作为研究对象,对佤族圆圈舞的风格特点及传承思路进行分析,为推动佤族舞蹈的挖掘、利用、传承和弘扬积极鼓与呼。董军对评剧《母亲》的评论,一反当前评论文章喜欢跟风叫好的风格,冷静地对情景音诗画的创作手法在戏剧中运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理性批评,值得深思。王宁作为一名资深文学编辑,对于编辑的职业操守和艺术水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李惠文联系丽江实际,对贵州青年作家王大卫的纪实文学《天地无极》作了深入的思考和解读。(万吉星)

电视剧《孤芳不自赏》(以下简称《孤》剧)在2017年新春热播,女主角白娉婷由当红女演员Anglababy(杨颖)饰演,与俊朗帅气的钟汉良搭档,两个高颜值、高人气明星“压阵”,成为该剧受到年青观众追捧的重要保障。但这部剧在豆瓣网上的评价却很低,只有3.7分,大多网友吐槽的是“满屏的抠图”和“五毛特效”。这部剧在布景、特效和后期制作上都有不少的纰漏,但瑕不掩瑜,这部剧还是有不少闪光点。

《孤》剧讲述晋国战神楚北捷,被侍女出身的白娉婷的军事才华所吸引,两个“敌人”冲破家国、立场、理性的重重阻挠而相知、相爱,最终成“有情人”的故事。该剧女主角是一个身处乱世的军师,用兵如神,神机妙算。拥有如此智慧和才华第一人是诸葛亮,《孤》剧的编剧风弄女士将其赋予到女性身上,堪称“女版诸葛亮”。能使出“空城计”“围魏救赵”“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计谋的智囊人物,却是一个宛若游龙,翩若惊鸿的娉婷女子,比起以往的“傻白甜”式的“玛丽苏”有很大的突破。和目前已经熟知的“花瓶式”女主角套路大相径庭,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语境中,《孤》剧的“色彩”不太符合那时男尊女卑的基调。然而,将该剧的精神内核置于当下“男女平等”、女性主义等观念广受认同的社会语境中,倒是顺理成章甚至“天经地义”,这是该剧最大的社会学价值。而且,从微观层面,本剧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有所观照,具有参考意义。

一、“精神门当户对”的择偶观

共同的价值观

在楚北捷的晋军与凉军在堪布城对垒这场戏中,凉军主帅白娉婷用空城计使楚北捷陷入包围;在与何侠对战且柔一战中,白娉婷又使用空城计引诱何侠,又获成功。且不说同一个计谋是否能多次使用而得胜,就空城计的出处,也是出自观众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用在《孤》剧中,难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何况连用两次。是编剧黔驴技穷,还是刻意为之?我个人觉得编剧另有深意,主要是为了揭示剧中女主角的价值观。

白娉婷原是燕国何侠的侍女,楚北捷是晋国的将领,何侠与白娉婷栖身的敬安王府一度被楚北捷踏平。他们之间有血海深仇,但是到最后,楚北捷从敌人变成情人,而何侠,这位曾经的知己却变成了敌人?这巨大的反差与变化,源于价值观的异同。何侠为了报灭门之仇,而征战天下;楚北捷与娉婷为了天下太平而四处奔走,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来平定战争。白娉婷与楚北捷,虽然在战场上是敌人,但是两人的价值观相同,都不希望打仗,即使自己没办法改变战争来临的事实,也可以通过战术的变化来实现。如晋凉之战,楚北捷识破白娉婷的“空城计”,但他佯装中计,没有进攻。表面上,战神楚北捷为了防止天下人耻笑,不屑于收拾手无寸铁的一介女子;实质上是他不想发动战争,但又不能违背晋王的旨意,只好佯装上当,退兵30里。随后的第二场、第三场战事,两军之间都没有正面冲突,仅有小规模的偷袭。有人认为,“武”的本意是“止戈”,也就是“不打杖”的意思,符合男女主角对战争的理解。二人由于价值观一致,进而相互欣赏、相互知心、相互爱慕,敌人变爱人的故事就顺理成章发生。这虽是编剧风弄女士虚拟、推演出来的剧情,但对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共同的目标

楚北捷是晋国的战神,可他最大的理想却是消灭战事,归隐田园。试想如果真的没有战争,英雄便无用武之地,他的人生价值可有施展的平台?现实和理想的背离,大有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孤》剧的女主角白娉婷,受“武侯秘籍”真传的弟子,战场上的运筹帷幄的“女诸葛”,可她的人生理想也是“止战”。虽然经历大小战役,声名远播,甚至有“得此女者得天下”的传言,但是她最大的心愿是天下天平,随同丈夫儿子归隐田园,安居乐业。

楚北捷与白娉婷的人生目标如此相同,人生际遇何其相似,都是心怀田园而身陷战火。他们虽从拔刀相向“相识”,但目标一致、心意相通,逐渐倾心相许,实属水到渠成。就算天下难容,他们都能随着自己的真心本意,冲破硝烟,跨越生死,这就是心中共同目标驱使下产生的爱情的力量。

契合的思想

“契合”在字典上的解释是意气相投,也就是情趣、趣味一致。《孤》剧中,

楚北捷在战场上听出白娉婷以琴音为令指挥作战而心生敬意,顿生好感。这与司马懿对诸葛亮,空城琴音的解读颇为相似,好似情人般的竞争对手,能猜中对方的心思。有一种默契无须见面、无须言语,仅凭借一些蛛丝马迹,就能辨识对方的心思,最典型的就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后来,楚北捷通过与白娉婷下盲棋,双方都在幕后,不见其面。而他们都能从出棋的手法、方式上认出对方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真是“心若相知,无言也默契,情若相眷,无言也怜惜。”两军对垒,楚北捷对娉婷的作战策略的见招拆招,白娉婷常说“作战算的是人心”,如果破解了对方的想法,就知道用何战术。这是在认知上的旗鼓相当,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此种默契,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正是人类所追求的爱情的至高境界。美国教育家卡内基夫人说,“和丈夫志同道合,就是婚姻美满的一个基础。”我想到舒婷的那首爱情诗《致橡树》,“我不做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也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你重复着单调的旋律;而是以一棵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他们一定是平等的,而且是精神世界的平等。精神上对等了,才能懂得彼此的趣味,才能奏出琴瑟和鸣的爱情曲。

当下的年轻人,结婚年龄普遍在30岁之后。面对大龄男女青年的现状,各类文艺作品及各大媒体都有反应。最初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专为男女青年提供公开相亲的平台,之后又有《单身战争》《寻情记》等一系列综艺节目紧跟。单身青年们在节目中说出自己的个人目标追求、价值观、生活趣味、兴趣爱好等,就是为了寻找精神上与之契合的人。而要找到“精神上门当户对”的人,就得清楚自己的内在要素,当有人与之相似,就会产生有心理共鸣,这个时候爱情还会远吗?所以,现代女性想要找到如意郎君,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能,让自己内在更加优秀,才会有更优秀的人与自己匹配。

二、优秀女性之于男权社会

优秀女性值得欣赏

“美无处不在,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通常,出类拔萃的女性耀眼却又“高处不胜寒”,同等高度、同等视角的人较少,致使孤芳自赏的情况屡见不鲜。要想获得圆满,仅有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必须郎情妾意同时具备。

该剧名为《孤芳不自赏》,言下之意就是“此芳有人赏”。在何侠眼中,她是红颜祸水;白兰公主却认为她是经世之才,可拜为女相;燕国的国君想要她脑中奇门遁甲的兵书;晋国国君则认为她是蛊惑人心的妖女;而楚北捷通过音律、两军对决,认为她是足以与自己精神世界共鸣的知音。在这些人眼中,只有公主与楚北捷真正会欣赏白娉婷的才智。能欣赏之人是有智慧、有才华,才能与之相匹配的人。在爱情世界,只有“大晋战神”这样的战场名将,来欣赏来解读她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排兵布阵的思维策略,从而相知、相爱。

优秀女性是男权社会的点缀

虽然“以战止战”是男女主角的共同心愿,让黎明百姓免遭生灵涂炭,自己归隐田园,过上“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生活。愿望很美好,可现实却很骨感。结束乱世的战争之后,男主角楚北捷被迫成为晋国国王,白娉婷与丈夫“同进退”,并说“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

这个结局,虽然与之前的伏笔反差较大,观众也有所惊讶。但细细一想,这个场面倒是很符合男权社会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客观现实。不管女权主义如何得到认同,甚至女性可以变成男权社会所被认可的女诸葛、女总裁,但是男权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基调没有改变。出类拔萃的女性,只是男权社会中的一道风景线,男性们可以欣赏、可以崇拜,但是不会膜拜。从这个角度来看,《孤》剧还具有社会学价值,它奏响男权社会的旋律,似乎在提醒女性认清现实,别被美妙的爱情冲昏头脑。

三、女性主义之于当代

独立

早在1792年,英国女权主义的先驱沃斯通克拉夫特在《为女权辩护》一书中激情澎湃地说:“我久已认为,独立乃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即使我生活在一片不毛之地,我也要减低我的需求以取得独立。”他宣扬的“女性独立”观念,在长达300年的历史中逐渐被各国女性所接受,而且在男权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涌现出一些精英女性获得精英男性的认可、尊重和爱慕。从这个角度看《孤》剧中的女主角白娉婷,正是女性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产物。

《孤》剧中的女主角人格独立,遵从自己的理想不放弃。故事开篇,她从楚北捷手中逃脱后,为了避免燕晋大战,毅然“自投罗网”,只身回来找楚北捷谈判“止战”。在与楚北捷相爱时,意识到自己是楚北捷在战场上的“软肋”后,她主动忍受“爱别离”之苦,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艰难度日。正是由于白娉婷人格上的独立,才使她的爱情也应证了古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歧在朝朝暮暮”的至理名言。

在剧中,白娉婷不仅思想独立,而且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独立生活者。不打杖的时候,她就地取材,利用梅林之便,带领乡亲们酿制出远近闻名的梅子酒,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勤劳致富。这很像现代社会中的有些能人,离开体制的金饭碗,仍然能另辟蹊径,自主创业,同样辉煌。如果说白娉婷的才能是编剧虚构的产物,那么她的独立精神却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中万千独立女性的荧幕代表。

才能

美女给人的印象最初来自外貌,在不断的熟识后,展现出来的是她的价值观、认知和才学。容貌最具辨识度,最有欺骗性。可在长期的交往中,才能、学识中透露处来的价值观却是不可变的,最真实的。17世纪英国的女性主义者艾斯泰尔认为“女人的生活目标不应当只是一味追求美貌以便吸引到一个男人同自己结婚,而应当更注重改进自己的灵魂。”《孤》剧中,女主角的漂亮仅仅是吸引楚北捷倾慕的小因素,更打动他的惊人的才华。战场上,楚北捷败给白娉婷,但他却说“输给自己的女人,不丢人,我很骄傲!”可见楚北捷对娉婷军事才能的赏识和认可。因此,过人之才,才是旁人遥不可及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优秀的精英女性的必杀技。白娉婷这样一位经天纬地的大才,就算是男士,也非常耀眼,更何况是娉婷女子。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福柯说:“我们所要求的一切可以一言以蔽之,是我们自己的声音”,暗示女性在社会上要拥有话语权。但是,话语权并非天生,需要一定的才学、智谋为屏障才能得到。《孤》剧中,白娉婷能在凉军中拥有指挥权,是因为她曾有八千对十万兵力的以少胜多壮举。大凡在事业当中拥有话语权的女性,无不是有功勋卓著,才思敏捷。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女性大有人在。近代的中国政治人物宋美龄、文学上风华绝代的才女张爱玲、还有被誉为“人间四月天”的建筑奇才林徽因、现代商海战场中的帼英雄董明珠女士等。还有各领域的女性精英、商战上的女企业家、高级女白领等,奇女子比比皆是。这些是在女性主义运动中,熠熠生辉的女性,她们的优秀是受到社会认同的产物。

智慧

《孤》剧中值得欣赏的女性形象还有白兰国执政公主——耀天。公主识大体,以大局大义为重,心胸宽广。丈夫外遇后,为了赢回丈夫的心,她不但没有责怪丈夫把白娉婷带回家金屋藏娇,而是正大光明地让白娉婷住在驸马府,并亲自探望。她以退为进,用自己的大度赢得驸马的尊重,也使其清醒、冷静并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内疚。当然,公主这样做,不仅从个人感情上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还达到“公私兼顾”的双赢目标。

在剧中,驸马是这个国家唯一能信赖的军事人才,自己小家庭和睦与否,与国家这个大家庭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二选一,她应该“舍小家保大家”,儿女情长比起家国大义似乎不值一提。之后,公主继续“忍痛割爱”,非常大度的接纳娉婷,并让驸马娶她。公主的做法,比起“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招式,简直是高明至极。公主凭借自己的身份和权势,想教训白娉婷或是想杀了负心的驸马,并不是难事。但她没有,她没有被妒忌的心魔所控制,而是晓以大义,最后劝服白娉婷自行离开,说明公主拥有极高的情商。

“物以类聚”,人们通常喜欢跟自己脾性相似的人交往。在认知相似的两个人中,才会有相似的眼界、相对等的智谋,相同的度量,这样的人才会成为朋友。公主与娉婷,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心智相仿,相互之间既妒忌又欣赏,似敌似友,如知音又如对头。根据公主的心思,“如果你不是站在楚北捷那边,我们也许会成为闺中密友,我会拜你为女相”,说明她对白娉婷才能的肯定和欣赏。这种知音般的欣赏,并没有因为“三角恋”而受到影响。同时,公主还辩证的看待白娉婷的才情。这是大智慧的一种,古语叫“君子和而不同”。

(作者系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男权
Myth and Mechas
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主义
玛丽·恩迪亚耶笔下的男人形象
读《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一书
男权下的女性主义的萌芽探究
“身体写作”是对男权的反抗还是掉入男权陷阱?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女性的困境与出路
从古典到西洋
《红楼梦》女性悲剧的制度文化原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