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和自媒体时代里,文学编辑的角色

2017-11-13 15:23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时代

王 宁

网络和自媒体时代里,文学编辑的角色

王 宁

编辑这一职业在中国出现是很早的,早至商代就有文字记录的典册,说明已经有人从事编辑整理捡摘的工作了,中国第一位大名鼎鼎的编辑也许就是孔子。孔子是否删诗,虽然史学界仍然有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他编春秋六经,通过编辑行为为我们的文化确立了一个标准,以选择、捡摘、鉴别、澄清、整理,来抵抗巨大的时间风化和传承的泥沙俱下,用自己的眼光和标准开创了一个文化的自觉时代。

《诗经》的作者是匿名的,但编辑《诗经》的据传说是孔子;《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也许也是一个编辑家,他做的就是大量的采集、收编、整理的工作。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文学史,最早最杰出的文学工作者,是编辑。

其实作家和编辑是很难分开的,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作家都是杰出的编辑家。

中国文化从源头开始就有了自觉而精湛的编辑工作,这是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中都必备的机制。

司马迁《史记》中的十表八书,是编辑工作的结晶;善于叙事且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战国策》,是刘向根据《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流行的不同本子,整理校订、精选汇集、确定书名而后编成的。他写的《战国策书录》,就是一份著名的编辑报告;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和他周围的文学之士,编辑了《文选》,写了《文选序》。说明编选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很有影响。其后,李阳冰为李白编《草堂集》,李汉为韩愈编《昌黎先生集》,刘禹锡编《文集》,元稹编《白香山集》,杜牧编《李贺集》,都是出于倾慕和纪念而进行编辑的。可见每一个大文豪的后面,往往都存在着一个或者一批他的粉丝、倾慕者、知音和有心人,而他们就是最好的编辑人选。司马光精研历史,编成《资治通鉴》,他用了19年的时间和精力,领导一个小而精的编辑部,这些都是专职的编辑。南宋而后及至明代,雕版印刷盛行,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城镇中书市坊铺兴起,出现了受聘于书铺的编辑,明末的冯梦龙、凌闬(汗)初等即是代表。真正的近代职业编辑,在清末戊戌维新运动时及其后,才活跃于学。

编辑是一种复合型的特殊人才,是文学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现代的文学编辑不仅是作品的助产士、接生婆,同时也是文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文学风气的起潮人。

真正的文学编辑应该同时也是优秀的作家和评论家,应当有着天然的敏感和天生的嗅觉。但许多编辑把生命中大部分的心力都投入到他人的作品中去了,因此常常把编辑比作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或者是为满园春色锄草施肥的园丁。其实对许多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只是一群对文学虔诚、对文字迷恋、对自己的编辑工作有着狂热热爱的怪物,喜欢这种单纯而安静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无怨而无悔。

他们认为,自己只是给作品做艺术证明的,给作家开出生证的。但在一些特殊或敏感的文学时段里,他们可以感知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微澜,并由此引领和扶持着新鲜的文学力量,培植出一种全新的气象来。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时代。现代技术、科学进入前所未有的突破空间,能源和环境的危机,互联网的发明对人类所产生的意义超过了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在这样的时代里,因为移动通讯中端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接受、传播、分享、交流的方式。在数码转型的时代里,人们传统的社会生活所受到的冲击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项。

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存在打破了以往在一个领域专门技术只能由专家获得的情形。知识文化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网络文学的出现使许多作家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并且具有很强的自我生长的能力。文学编辑的功能弱化了,文学写作者可以直接把他们的作品发表到互联网上,获取直面读者的机会。博客、微博、微信都成为发表文学作品的常有平台,因此在网络时代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被淹没的可能性相比从前大大降低了。

于是,有人认为在这个时代里,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形式都在改变,文学作品可以不通过编辑直接发表到网络上,是“零门坎”。

还有人认为在当今的网络和自媒体时代,编辑是一个夕阳行业。甚至编辑工作成为自由创作和“零门坎”发表的阻碍,应当尽量弱化并且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在事实上,目前文学出版的正规性和主流价值仍然体现在主流出版物上,新媒体环境下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不可少仍有必要提及。而目前文学界的普遍现象是作品数量多而质量低,有高原无高峰的情状突出,要倡导高峰之作,提倡文学精品,这就更加显现出编辑的重要性来。

至于网络作品“零门坎”的说法,其实也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网络作品同样需要读者、主流以及时代的认可,这其中编辑制度的辨识和斟选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味奢求“零门坎”和发表的绝对自由,最终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零认可。

尽管在网络和自媒体时代里,仍然需要文学编辑且编辑的作用愈显重要。但目前的事实却是相反的,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确实存在着被忽略、编辑队伍被弱化的现状。

文学工作大致分为三大块,作者、编辑、市场。这三部分缺一不可,相互成就,都很重要。而现在往往忽略了编辑这一重要的部分。编辑行业的荣誉感、自尊、重要性都被大大削弱了。而文学编辑队伍中的分化也日益严峻,编辑的素质、责任感以及策划和活动能力都受到现实的影响和挑战。

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曾经说过,好的文学编辑是作家的作家。一个文学编辑是应该具备在文本上以及灵魂上和作家平起平坐并相互唱和的水平和眼界,不但可以一起就作品进行争论、商讨,甚至在文本开启之前的酝酿阶段就往往有编辑的参与。

因此,和作者以及作家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关系,对编辑来说很重要。好的编辑更应该是文学活动家。现在的文学不仅仅是文本,而是一个复杂的人类生活的场域。文学和文化不仅仅是文本意义上的创造,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个充满吸引力和创造力的场,在这样的场中也应该有编辑的身影,我们应该把编辑视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角色,引领风气之先,推动一个场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个优秀的编辑还应该具备批评家的素质。目前的现状是创作和批评的分离,批评家对文学作品认识的滞后,以及作家之间也不愿意相互批评。因此现在是一个案头的责任和自尊正在失落的时代,而编辑恰恰有着和作家天然的紧密联系,在文学作品创作之初和刚刚完成时就有机会接触到,所以好的编辑应当成为一个好的批评家,拥有判断、选择的能力。这需要眼光,也需要胆识,同时也需要一种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一个做编辑10年以上的人是很容易被别人称为老编辑的,而且被塑造的形象总是奉献和单调的,人们总是用园丁或者是为人作嫁衣者来形容编辑。我自己也是一个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15年的老编辑了,我在工作中最警觉的,就是编辑工作的单调和一成不变容易把人变成一个过于自信、不能接受新鲜事物的“老编辑”,往往从既有的文学经验出发,变得僵化、缺乏弹性。这是我一直都在有意识提醒自己的,一个人的好奇心、叛逆、警觉、保持弹性,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应该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考验点上。

编辑生活是很单调的,但其实也是一种很珍贵的单纯。保持这样单纯和安静的体验和初心很重要。而始终以丰富的触觉和感知去感受生活,把内心和视线都放开,越过文学关注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文化、现实、人心,这可能是保持生命的弹性和激情的法门,也是让自己避免成为一个严肃而僵化的老编辑的根本所在。

实际上,编辑工作总是有一种发现和惊喜的,新冒出来的才华横溢的写作者、一篇横空出世的美文、一种新的思想或者不确定的有冲击力的文本。编辑确实有一点像园丁,但园丁的工作似乎更多的是浇水、养护、修剪、去除杂芜,而我更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自然的爱好者和植物研究者,希望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姿态,而且有兴趣去探究这棵树脚下的土地以及头顶的天空。各种各样的树、奇花异草、最微小和最普通的植物,它们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并且都有着自己的表达和生命的呈现。所以我觉得自己总是有兴趣去发现和探究,对于一些新的品种或是忽然冒出来的新鲜物种,始终抱有好奇心和探究的冲动,而不是不加思索和等待地摘除。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的改变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彻底瓦解和颠覆了几千年的传统,有太多的新东西需要去认识和辨别。编辑有没有足够的敏锐去看到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是很考验人的。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就能够感知得到,这需要一种敏锐,也是长期对生活的积累和对历史的反观和感知。

在当今的文学现实中,编辑的地位正在被弱化。编辑们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无效或者没有效力感的读稿、改稿,很少参与到一种文学现象的创造之中。在网络和自媒体时代里期待文学的高峰,编辑的作用和地位应该得到提升和加强。

(作者单位: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时代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