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的感觉》:电影改编对原著中不可靠叙事的呈现

2017-11-14 07:18
电影评介 2017年21期
关键词:德里托尼叙述者

刘 露

《终结的感觉》:电影改编对原著中不可靠叙事的呈现

刘 露

由赖舒·彼查(Ritesh Batra)导演、2017年上映的英国电影《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是将优秀英语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又一次成功尝试。该片改编自当代英国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同名小说。这部曾于2011年获得布克奖的作品,通过主人公托尼——一位退休的英国城市中产男性对往事的回忆,描述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爱情、道德与选择,亦表现了巴恩斯作品中一贯的实验性、人文关怀与历史情结。评论界对作品的关注焦点之一,是小说中叙事的不可靠性:正是主人公托尼真实与谎言交织的回忆叙事,让故事情节扑朔迷离,也推进了人物形象塑造与主题建构。

电影《终结的感觉》在改编中还原并突出了人物叙事的不可靠性,在主人公托尼回忆与现实交叉的叙事中,逐步向观众揭露:托尼年轻时代并不像他自己记忆中的那样无辜,而是由于一封言辞恶毒的信,在一位朋友的自杀事件中扮演了伤害者的角色。电影从而创造性地表现了小说原作中的伦理、真相、选择等主题,也制造了悬念与复调。本文将运用有关不可靠叙事的理论,来分析影片如何利用种种技巧鼓励观众挑战托尼的叙述权威,从而为结局揭示的记忆欺骗性做好铺垫。

不可靠叙事这一术语由美国学者韦恩·布斯(Wayne C.Booth)在《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近半个世纪来,在小说和电影文本的批评中被广泛应用。布斯认为,不可靠叙事源自于叙述者的叙事和隐含作者的弦外之音之间的差异:“叙述者的叙述如符合小说的道德规范(亦即隐含作者的道德规范),则会被认为是可靠的;否则即为不可靠。”另一美国学者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发展了布斯的理论,将不可靠叙事分为“事实/事件轴”(the axis of facts/events)“价值/判断轴”(the axis of ethics/evaluation)和“知识/感知轴”(the axis of knowledge/perception)三个维度和六个亚类型。本文将依据费伦的理论,即不可靠叙述的三大轴分析影片中托尼叙事的不可靠性。

一、作为报道者的托尼: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事

费伦所说的事实/事件轴的不可靠叙事,主要指在叙事者在叙述过程中常会出现前后矛盾、与事实不符或隐藏事实的情形,具体包含错误报道或不充分报道两类。影片《终结的感觉》中,观众时时可觉察到托尼对于事件的叙述是错误和不充分的,充满自欺欺人的谎言,这主要源于影片采用的限知叙事视角和回忆叙述方式。

首先,电影对原著中的限知叙事进行充分发挥,让影片表现的内容仅限于托尼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让其叙述的可靠性存疑。影片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平行展开,交叉进行,而两个时空中托尼都是唯一的叙述者:在他对往事的回忆中,自己与校园时代的恋人维罗妮卡和平分手后,得知好友艾德里安想与其交往,便寄去明信片表达对两人的祝福,表现得冷静而成熟;现实中,退休后托尼忽然得知维罗妮卡之母在遗嘱中将艾德里安的日记本赠予他,对这一行为疑惑不解。限知视角使托尼和观众一样无法知道全部故事:与维罗妮卡和艾德里安分道扬镳后,他对后来几十年二人的境况毫不知情,至于维罗妮卡之母为何赠予他日记本更是毫无头绪;托尼亦无法进入其他角色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年轻时的维罗妮卡在恋爱中时而主动时而疏远的表现,在托尼看来一直神秘莫测;而现实中与托尼再度相遇的维罗妮卡则拒绝交出日记本,也不愿透露其所照顾智力有缺陷的中年人的身份,托尼只能无奈地表示“我猜想那是维罗妮卡和艾德里安的孩子”。电影中的托尼讲述往事时常常采取低调陈述,表示“我不知道”或“我不清楚”,观众亦可感受到,由于视角限制,托尼对事情的判断很多是臆测,或是以己度人。因此他的视角呈现的故事,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均存在很大疑问。

同样凸显托尼的叙事不可靠性的,是影片采取的回忆叙事手法。电影改变了原著中先后叙述托尼青年和老年时代的两部曲结构,而选择以托尼的现实生活为情节主线,青年时代则以回忆形式插入。但观众很快发现,托尼的回忆是不准确和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如托尼脑海中不止一次浮现出艾德里安在浴缸中自杀的场面,但场景和人物皆昏暗不清,且镜头持续时间极短。另一个常打断主线进程反复出现的场景,是托尼得知艾德里安与维罗妮卡交往后给其写明信片的场面,镜头中的托尼面色愤怒,奋笔疾书,背景画面中是杂乱的公寓和满地的烟头,而每次回忆中明信片上所出现的文字内容均不相同。这种对记忆的碎片式、模糊化的呈现暗示着托尼已无法记清或故意篡改了真相,让观众进而产生怀疑——艾德里安的死并非像托尼自己认为的那样与己无涉。

影片还通过画面对比和配角衬托,点出托尼自欺欺人的个性所造成的错误或不充分叙述。托尼向他的前妻描述恋爱往事时,声称故事中没有人死去,但随后影片中就出现青年时代托尼在酒吧和朋友谈论艾德里安之死的场景,用画面对比暗示当年托尼对于艾德里安的死完全知情,却在描述时故意隐瞒。另一场景中,托尼和几位老友聚会聊天时,提到艾德里安和维罗妮卡并非通过他认识。但几位朋友却立即驳斥了托尼的说法,指出两人之间的纠葛完全是由于托尼介绍两人认识所造成的,暗示托尼对后来发生的悲剧负有责任。影片中还对托尼倾诉往事的听众——他的女儿、朋友等人进行了长镜头面部特写,他们凝视托尼的目光往往都带有怀疑和审视的味道,暗指托尼叙事的真实性和记忆的准确性存在很大疑问。原著的主题从而得以凸显:“你最后所记得的,并不总是与你曾目睹的完全一样。”

二、作为评价者的托尼: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叙事

托尼除了是影片的角色和叙述者,也是整个事件的评价者。根据托尼的回忆,他和维罗妮卡分手之后,曾收到艾德里安表示想与维罗妮卡交往的信。他虽感到不快,但还是回明信片表达了祝福。托尼从而对事件作出评价:两位最信任的人背叛了他,而自己虽是受害者,却表现出宽容成熟的态度。但观众如果细察电影对托尼的形象塑造,可以发现他的这一评价并不可靠。费伦认为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主要来自叙述者的社会文化、道德与美学价值体系与暗含作者的体系间的差异,两者不一致时往往凸显出叙事者对事件的错误或不充分评价。影片《终结的感觉》正是通过各种电影技巧,突出托尼道德价值体系方面的缺陷,暗示其不可能对往事做出客观可靠的评价。

首先,电影直观地运用人物镜头,将校园时代托尼的叛逆颓废与艾德里安的严谨稳重进行对比,突出了托尼道德水准方面的问题。例如,一次历史课的场景中,托尼和其朋友对教师的问题消极应对,表现得厌学而浅薄,而戴着眼镜、表情严肃的艾德里安则给出认真而深入的回答,让观众产生信任与好感。学校礼堂校长宣布学生罗布森的自杀死讯的场景中,托尼与朋友拿罗布森的死开起了玩笑,态度轻佻刻薄,而其身边的艾德里安则表情凝重。诸如此类的画面对比常以人物特写的方式呈现,凸显了两个人物在智识、道德与修养方面的差别,表达了隐含作者对托尼的批判,并鼓励观众质疑托尼:这一心智不成熟、漠视生命的人物,很可能对艾德里安背叛自己的评判可能并非事实,而只是在回忆中丑化了他人,美化了自己,虚构了处事成熟的自我形象。

另一颇有深意的场景是学生时代的托尼与维罗妮卡一家共进晚餐的画面。镜头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快速切换,突出了托尼与高于自己社会阶层的一家人间的紧张气氛。镜头中托尼呈现出窘迫、敏感、紧张的神态,目光中既有窥视又有不屑,特别对维罗妮卡在剑桥读书的哥哥杰克表现出明显的抵触;观众从而不难推断,托尼对于同样进入剑桥、同属精英阶层的艾德里安难免产生嫉妒与不满。这一场景中还以特写镜头突出了维罗妮卡的母亲萨拉性感的身材和轻佻的表情,以及她对托尼的警告“不要让维罗妮卡将你操纵得太过分了”,暗示了托尼对于萨拉的性幻想使得其过于相信对方的话,潜意识中放大维罗妮卡的个性缺陷,将自己看作三角关系中的受害人。电影似乎也在提醒观众,托道德价值体系方面缺陷和自省意识的缺乏,导致其很可能“对事件的理解与评价是自我为中心的,是不可靠的”。当老年维罗妮卡以锐利尖刻,充满批判的目光凝视托尼时,观众对托尼的道德品质已产生的怀疑得以进一步加强。总体来说,影片对托尼价值/判断轴的不可靠叙事的凸显,不仅挑战了托尼的叙述权威,也暗示了其性格的多面、矛盾与复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三、作为阐释者的托尼: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叙事

影片中的托尼除了对往事进行叙述和评价,也在试图对自己的回忆进行阐释和梳理,但其阐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以至于歪曲了事件中真正的责任方。费伦所认为的知识/感知轴的不可靠叙事分为误读和不充分解读两种。此时叙述者往往并非故意隐瞒真相,而是由于在认识和感知事件方面的不合理造成误解,或由于经验结构缺乏,导致对事件、人物和情境作出不充分解读。影片《终结的感觉》通过对原作的一系列创造性改编,有效地突出了托尼对事件的不充分阐释所导致的叙事的不可靠性。

一方面,影片画面直观地营造出托尼狭窄单调的生活方式:终生守着一爿小相机店,生活平淡,交际圈狭窄,除了几位老友和稀少的顾客,很少和外界接触。生活于21世纪的他甚至没有和周围人一样使用手机和社交网络工具,遇事缺乏主见。生活体验的缺乏导致了托尼判断力缺失,易对事件作出错误阐释。托尼曾向前妻宣称“维罗妮卡和我从未相爱过”,但这一解释却被影片所增设的、原著中所没有一个情节所巧妙地否定:维罗妮卡送给托尼人生中第一个相机,而后来托尼以开相机店为毕生职业;这一情节暗示了与维罗妮卡的关系在托尼心中的重要地位,才可能导致在得知维罗妮卡和艾德里安交往后作出伤害两人的举动。类似地,影片还增设了托尼陪伴女儿从参加孕期课程直到生产这一原著中没有的线索。这一过程中托尼真切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从而感到自己年轻时对于生命的无知与漠视。该情节也暗示观众,托尼对于生命的不充分感知,导致其当年未曾因为艾德里安的死而受到震动,以致在记忆中无意识淡化了自己伤害者的角色,其回忆的不可靠性也进一步得以突出。

托尼对于当年事件的错误认知,部分还缘于其作为老年人的心态。这一点在影片人物旁白中得到了凸显。开篇中托尼的旁白便提到:当时光匆匆把我们带入中年、然后老年,你希望一切变得温和点,不是吗?你希望你的情感能支持你现在的生活。旁白透露了托尼修改记忆的动机,即迎合当前需要对过往事件加以重构。讲述故事的托尼已迈入老年,一个人生活,语调中充满怀旧及对衰老和孤独的感叹,潜意识中希望抓住过往生命中欢乐的片段,试图通过篡改或美化记忆来体味存在的意义,克服对生存的焦虑与对死亡的恐惧。这导致了他对整个事件的不充分解读,以致在影片前半部分回忆中完全歪曲了当年所写的明信片的内容,虚构了宽容大度的自我形象。

结语

影片直到末尾才解开所有悬疑,呈现事件真相:当年托尼给艾德里安所写的明信片中并未表达祝福,而是污蔑了维罗妮卡的人格,并诅咒他们的下一代。托尼在明信片中还建议艾德里安去向维罗妮卡的母亲萨拉打听情况,无意间促成了两人的偷情。萨拉生下有缺陷的孩子后,托尼信中的恶毒言辞对艾德里安的自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托尼记忆中自己无辜受害的形象从而被颠覆,影片中记忆不可靠的主题也得到了凸显。由于整个电影中托尼不可靠叙事者形象已得到充分凸显,而观众也充分参与到了故事解谜的过程之中,结局并无突兀之感。

影片《终结的感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编,以种种电影手段突出了叙述者讲述故事的不可靠性。运用费伦关于不可靠叙事的理论,可以发现影片中事实/事件等三轴上的不可靠叙事与回忆叙事手法密切相关,表现了“看似权威的话语权拥有者的认知,依然与真相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从而印证了巴恩斯原作中记忆的欺骗性、真相不可知性等重要主题。不可靠叙事者造成的事件表象与真实间的差距,也让电影产生复调,鼓励观众积极参与阐释,作出自己的反思与判断。不可靠叙事还推动了影片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和悬疑因素的呈现,从而实现了原作精神再现、审美效应与商业化间的平衡。

[1]Booth,Wayne C.The Rhetoric of Fiction[M].Chicago:Chicago UP,1961:158-159.

[2]Phelan,James.Living to Tell about It[M].Ithaca:Cornell UP,2005:49-53.

[3]朱利安·巴恩斯.福楼拜的鹦鹉[M].石雅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3.

[4]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3.

[5]王一平.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兼论曼布克奖获奖小说《终结的感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1):96.

刘 露,女,江苏盐城人,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讲师。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空间视域下朱利安·巴恩斯作品中的当代英国中产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0051)成果。

猜你喜欢
德里托尼叙述者
心似彩云归
理发师托尼
加油,中国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想自己做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穿梭德里新德里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托尼·泡森(195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