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主导,以课程为核心

2017-11-18 08:50马腾飞
今日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科评价能力

马腾飞

重庆巴蜀中学,创办于1933年,“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重庆市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多年打磨,在科技教育领域开辟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为STEM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三年,巴蜀中学进行了各种STEM教育的实践探索,已经逐步建立起以项目为主导的系列课程。

整合课程内容

我们分析了STEM教育的核心特征,其技术性、体验性、设计性与现有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有相似之处。而跨学科、协作性、情景性又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基于此,我们以通用技术课为载体,将研究性学习与之结合,以项目研究的方式开展通用技术课的学习。在通用技术课程的设置上,我们主要以项目为主导,开设具有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技术增强性特点的项目模块。目前项目模块有机器人、电子控制与单片机、3D设计、木工制作、苹果有源小音箱制作、蜡烛制作。整個课程注重实践和过程,倡导学生在做中学。

以3D设计为例,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全过程。学生学习使用Blender软件进行建模设计,其数学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得到锻炼;打印机的配装调试与优化充分体现了工程的思想;在打印出实物和设计有差别时不断改进体现了技术的思想。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针对性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率先将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在高一年级试点开始走班教学。在节假日、寒暑假开辟网络虚拟走班,将两种走班方式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科技课程的私人订制和学生科技素养的个性化培养。

选修课由不同兴趣、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STEM类选修课的开发上重点关注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交叉点往往是创新的“交汇点”和兴趣的“生长点”,学科交叉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尝试克服分科教学对知识全貌理解的障碍,鼓励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去发现新知,解决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开发了72门具体的STEM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技术知识进阶、媒体创意设计、云计算与生活、编程之美、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未来工程师、创造与发明、科学技术与道德九大类。

连接校内外STEM项目

构建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的STEM网络,为学生提供参与STEM项目实践活动、聆听专家讲座和体验项目工作环境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在STEM教育中的参与度,使学生认识到STEM教育对生活的价值。

以雏鹰计划为例,依托市级“雏鹰计划”项目,我校让具有创造性潜质且学有余力的高一年级学生利用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和节假日,进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3~5人一组进行专题课题研究,并形成专题作业。在这过程中,学生以课题研究为任务驱动,通过不断学习和融合各学科知识来完成课题研究,并做中期和结题汇报。通过雏鹰计划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意识和科研能力。

通过各类比赛开展STEM教育

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信息学奥赛涉及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组合数学和运筹学、人工智能初步以及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等,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编程和上机调试的实践能力。无论是从学生学习过程还是最后参与比赛的角度来说,无疑都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锻炼和考核。

电脑作品与NOC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电脑作品制作和参加NOC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技术学科学习结果的检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作品的主题选择、构思、创作到最终完成是对学生实践、观察、创新等能力的考验和提升。

机器人项目培养活动

开展智能机器人科技教育,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玩”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成为机器人制作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科技创新大赛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初步领会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其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健全评价机制

当前,STEM教育基本采用基于项目或任务的教学模式,但当前该种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术方向偏斜、目标模糊、内容涣散、结论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校设计了一套评价系统。该系统以美国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及研究团队提出的CIPP(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评价为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自己的特色,即包含了项目和任务主导的特色。因此,提出了六项评价的原则,即“体现技术特性、体现项目或任务主导、价值取向多元化、评价主体开放性、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将STEM课程的评价模式与其他教学评价区别开来。评价系统设计了以八个维度指标,下设62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的特点。该评价系统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侧重于利用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等方式了解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设计的能力。

问题与思考

经三年探索,我校的STEM教育已经初成体系,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

一是整合学科课程资源力度不足。目前我校只整合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两门学科,针对全体学生开展STEM教育。而其他学科基本没有涉及,学科间纵向融合基本没有。接下来学校会不断开展各科教师的STEM通识培训,逐渐让教师将STEM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不断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的教师,并将它们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二是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不够。STEM教育所需要的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学校受限于空间和人力不足,学校只在技术类(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学科中建设了各项目的实验室,配备了项目所需的各种工具和材料。而相关选修课、相关活动只提供了一个STEM实验室,并未配套相关设备材料。作为一所中学,其能力毕竟有限,未来学校将加大联合社会、高校及企业的资源,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设计更多的固化STEM项目。

STEM教育的探索我们刚刚起步,而STEM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广泛接受,其对于提升国民素质、推动就业、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国家竞争力有巨大影响,这更是激励着我们不断踏实地实践和探索,将STEM教育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中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评价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