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观察

2017-11-23 05:47史佳唐南淋
海南医学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施灸神经炎麻木

史佳,唐南淋

(1.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海南 海口 570102;2.海南省中医院针灸科,海南 海口 570203)

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观察

史佳1,唐南淋2

(1.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海南 海口 570102;2.海南省中医院针灸科,海南 海口 570203)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方法 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的50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麻木程度(麻木VAS评分法评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0%和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68.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麻木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观察组的麻木VAS评分为(2.87±1.912)分,较对照组的(4.45±1.793)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隔姜灸及单纯针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均能明显缓解患者患肢麻木程度,改善症状,但前者优于后者。

针刺;隔姜灸;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

股外侧皮神经炎又名“感觉异常性股痛”,临床主要表现为大腿前外侧下2/3部位的蚁走、麻刺等感觉异常,也可有疼痛,行走及站立时可加剧[1],但不伴有肌肉萎缩或活动受限,是皮神经炎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呈慢性病程,时轻时重,常数月至多年不愈。笔者采用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的50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23~72岁;病程20 d~5年。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25~68岁,病程26 d~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制定。(1)一侧或双侧大腿前外侧皮肤有蚁走感,麻木或疼痛,站立或步行过久后加重;(2)查体局部皮肤感觉减退或过敏,无肌萎缩或运动障碍。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该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1)针刺治疗:取穴:取患侧阿是穴、伏兔、风市、中渎、阳陵泉、血海、髀关。操作方法:患者侧卧位,所选穴所在皮肤用安尔碘(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常规消毒后,用0.30×40 mm汉医牌普通型不锈钢毫针根据穴位具体位置直刺进针,之后行小幅度提插捻转,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运针1~2次。(2)隔姜灸:针刺治疗出针后取新鲜生姜,将生姜切成厚约0.5 cm、直径约2 cm的姜片共10片,并用针在姜片戳数个孔。将细艾绒磋成高和底直径均为1 cm左右的圆锥形艾柱置于姜片上,从病变局部中央开始根据病变范围向四周间隔分散排放,从顶端点燃施灸,以患者自觉施灸部位有灼热感为度。当灼热度过强时应将姜片稍稍提起,使之离开皮肤,旋即放下或稍偏移之前灸位,再行灸治,当艾柱燃尽,去除艾灰再次施灸,使局部潮红、不起泡为度。每次共灸5壮。注意防止烫伤。以上治疗疗程为每日l次,一周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连续观察治疗3个疗程。

1.3.2 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针刺后不行隔姜灸治疗。疗程与观察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4.1患 肢麻木与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肢麻木程度采用麻木VAS评分法[3]进行评定。

1.4.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制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感觉恢复;好转:临床症状好转,可遗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感觉减退或疼痛仍存在。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观察,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0%、96.0%,均高于对照组的20.0%和6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患肢麻木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麻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麻木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患肢麻木VAS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患肢麻木VAS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麻木程度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25 25 7.13±1.361 7.01±1.44 0.303 0.763 2.87±1.912 4.45±1.793 3.018 0.004

3 讨 论

股外侧皮神经炎在中医学上,属“肌痹”、“皮痹”等范畴。古代医籍中很早就有本病记载。《素问·痹论》中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痹……在于肉则不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秋遇痹者为皮痹,则皮肤无所知。”宋·严用和《济生方》曰:“皮痹之为病……其状皮肤无所知觉”。清·张璐《张氏医通》云:“皮痹者……邪在皮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方面多由机体正气亏虚、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外伤等所致肌肤失养则麻木不仁;或经脉不通、不荣则疼痛。《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宋代《圣济总录》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盖肺主皮毛,于五行为金,于四时为秋,当秋之时,感于三气,遂为皮痹。”《诸病源候论》曰:“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宋·窦材《扁鹊心书》曰:“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湿三气,袭人经络……入于皮则寒。”本病寒证、瘀证居多,临床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其主要治法[4]。

本研究针刺取患部局部及邻近穴位,诸穴合用,共奏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之效。配合隔姜灸,能温经散寒,行气化瘀。艾绒主要成分由艾叶制成。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生肌肉,避风寒”。《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名医别录》:“主灸百病。”《本草纲目》:“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之人为康泰。”艾为菊科植物,味苦性辛温,入心、肾经,具有理气血、通寒湿、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生姜为姜科植物,《神龙本草经》:“姜者,中品,辛、温,……主风湿痹”。《本经疏证》:“寒者多用生姜。”《本草从新》:“行阳分而祛寒发表。”《药性赋》:“生姜味辛、性温,升也、阳也,……温经散表邪治风。”生姜能辛温无毒,归肺、脾、胃经,升发宣散,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调和营卫,通经活络之功效。而隔姜灸,祖国医学也早有记载,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隔姜灸为姜艾结合施灸,作用比一般艾灸强,其利用生姜、艾叶辛温的特性,作用于皮肤毛窍,即经络理论中的皮部,使药效直达病所,其生姜及艾叶的药效和艾炷燃烧时的热量渗透于皮肤,通过皮部-孙络-络脉-经脉顺序,驱散经脉内风寒湿邪,疏通经络气血之闭滞,恢复气血运行通畅,经脉、皮部得气血之濡养,则诸证得除。通过针刺与艾、生姜在施灸时所产生的多重效果,使局部筋肉得以濡养温煦,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营养代谢,消除周围炎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使病痊愈。不过,在施灸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患者的感觉,防止烫伤,稍有温热感时施灸者要用手触探施灸处的温度,因患者患处皮肤感觉减退,施灸者触之能及时发现是否过热引起烫伤。

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病。西医治疗一般以营养神经、消炎止痛等治疗为主,方法单一、副作用大且疗效不稳定,易复发。从本次我们临床观察研究中可以看出,针刺结合隔姜灸能很好地改善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患处麻木程度,并且治愈率及好转率均很高。由此可见,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黄宗干,陈运贞.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M].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21.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34.

[3]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

[4]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9-95.

R745

B

1003—6350(2017)21—3574—02

史佳。E-mail:oceanheart2000@163.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7.21.044

2016-10-27)

猜你喜欢
施灸神经炎麻木
麻木
视神经炎的悖论
中暑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浮生一记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无题(2)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