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诗歌

2017-11-25 21:59言诚
中华魂 2017年2期
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

文/言诚

生活需要诗歌

文/言诚

我不会写诗,但爱读诗,尤其在心情闲适舒畅之时。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与一些大诗人神交,那是一种神奇绝妙的享受。翻开历史画册,我国曾是一个博大的诗歌王国。从屈原的《离骚》到项羽的《垓下歌》,从唐诗到宋词,从白话文到现代诗,洋洋洒洒,犹如长江一泻千里,又如黄河波涛滚滚。

尽管历尽朝代更替,饱尝战火连绵,经受沧海桑田,诗的生命力却是非常的旺盛,一直留存在国人心中。

因为诗使人充满信心。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每每读来,都会使人心胸辽阔,神清气爽,信心百倍。

诗令人意志如钢。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令人热血沸腾,正气浩然,豪情万丈。

诗能怡情。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千古名句使人情怀高雅,境界非凡。徐志摩的学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卞之琳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则把青春年少者带入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领域。

诗能治病。宋代《唐诗纪事》中有这样的记载:杜甫的好友郑之文之妻患抑郁症,杜甫闻知对好友说:“读我的诗可治尊夫人的病,你只要让她每天反复诵读‘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即可。”朋友之妻遵嘱反复诵读,病情果然大有好转。南宋诗人陆游曾在《山村经行因施药》一诗中,叙述了他用诗为老人治疗“头风病”的过程。诗中写道:“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清末名臣李鸿章也在给哥哥李翰章的家书提到诵读诗文对于身体的保健作用,“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专家认为,以诗治病是有一定道理的,吟诗不仅有助于增强人的肺活量,而且,随着吟诗时情感的变化,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参与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同时还能增强体内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的分泌,使血流量和神经细胞调到最佳状态。

诗催人奋发向上。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华罗庚的“多把艺术谈几声”,应该是典型的励志诗。

但不知从何日起,诗歌好像悄然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媒体上很少刊登诗歌,墙壁上不再看到诗歌,人们日常几乎不谈诗歌,认为那是不能当饭吃的东西,只谈房价、股票、健身、休闲、旅游、风月。诗人这个群体似乎正在日趋萎缩,诗的稿酬更是少得可怜,诗人无法用诗养活自己。我们难道真的不再需要诗歌了吗?

非也!生活中一些人生活无趣,百无聊赖,心情烦躁,火冒三丈,粗言秽语,摩拳擦掌,金钱至上,无视国法,我想大体是与心中缺少一份诗情画意有关。

天之大,地之阔,况且我们是文明古国,现代大国,应该给诗一个空间。这关系到滋润我们的心田,美化我们的生活,促进我们的和谐,甚至关系到民族的脸谱形象,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诗始终是时代的号角。

我们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所当然包括催人奋进的诗歌,它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精彩的一部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首诗的教化有时远甚于一堂教育课。在报刊、在电视、在教材,在车站、在码头、在机场,我们都应该给诗歌留下一席之地。让诗歌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吧!这会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猜你喜欢
杜甫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绝句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