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现实困境与思考

2017-11-27 04:01韩永红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改革

韩永红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现实困境与思考

韩永红

为了应对时代的需求,体育课程改革越来越受重视,纷繁复杂的改革举措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体育课程体系的紊乱和困境,因此,需正视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学科体系不完善、体育课程认知“误解”、“健康第一”转移不彻底等,并从教师角色转移、主导与主体融合、运动能力提升、运动锻炼补充等几个方面狠下功夫,才能保障体育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课程体系;运动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基础薄弱,整体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所以教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为贯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1]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2]教育部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在构建更合理课程基础上满足素质教育需求,从而促进教育新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新课程体系包括范围较广,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这一点上,基础课程体系改革迎来了新发展机遇。

为促进基础教育中学校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更好发展,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 + 1项目”,使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基础体育教育阶段,既要建立体育课堂“健康第一”思想,又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习得。这为基础体育课程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之所以是挑战,因为目前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本身尚未走出困境,只有正视困境,找到对策,才能让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肩负起“健康第一”重任,找到习得运动技能的“灵魂”所在。

1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现实困惑

1.1 学科体系不完善

新世纪伊始,我国一批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研究成果显著,逐渐奠定了体育课程改革基调,即在“教育学”基础之上,应当建立起“学科教育学”体系,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学”,但实际情况是这一门学科并没能和整体性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我国,也有些有识之士提到要在“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之上,建立起“学科课程教学论”体系,那么其中就包括“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但实际情况是仅仅有几本体育教学论专著,却鲜有见到课程论专著。在目前的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育课程目录中,有“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学科,却没有“体育教学论”、“体育课程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学科。当然在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目录中,还有一门“体育教材教法”,它专门地介绍了各运动项目的教材内容和教法步骤,但它与“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并不在同一层次,无法为体育课程改革提出方向性指导和操作性指示。有些学者和教师也许会认为,“学校体育学”之中包含“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方面内容,因此不需要建立“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独立学科。但实际情况是“学校体育学”中涉及的体育教学论受到了由前苏联引进的“体育理论”学科重大影响,它既没能反映世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动态,也没有完整地反映体育教学新思想和新理念;在“学校体育学”中涉及的“课程论”只是对我国体育教学大纲结构、教材纲要体系、编选体育教学内容原则等内容作了简单介绍,根本没有涉及体育课程论方面内容。因此“学校体育学”难以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改革需求,也难以承担为新世纪培养体育教育人才重责。

体育学科的完善不能在自身改革的一切条件成熟以后才开始起步,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求抓住历史机遇发展,不断创造有利条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实现改革目标,不断地总结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同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系。为了适应改革要求,体育理论工作者要把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作为研究目标,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是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呼唤。

1.2 体育课程认知“误解”

明确体育课的内涵和外延是深入的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前提。体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计划和有组织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课有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时间和课程表,采取班级授课制,有明确的方向指向。[3]体育课程是基于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组成了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组成了学校课程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4]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基层体育教育工作者,会把体育课取代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并将其作为唯一课程实施方式。以“体育课”取代“体育课程”的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十分普遍。但是,存在着对体育课程内涵认知的一种误解。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一些专家和学者明确把课外活动、运动训练和其他相关活动包括在体育课程中。从而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以弥补体育课程的缺乏。虽然实施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程的主要途径,但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实现体育课程课目标需要课外练习补充,只有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这两种途径有效地实现,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社会功能,使家庭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价值得到更好地发挥价值。

1.3 “健康第一”转移不彻底

1979年在扬州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5]提出了“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指导思想,它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出的问题是针对过去体育教学中重视技术而忽视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在当时体育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1979年的扬州会议后,体育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体能,并重视体育课运动负荷测评,在课堂中设计课课练,循环练习法等简单化教学程序。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局部性和单纯生物的体育教学观。“健康第一”体育指导思想提出,对以往单纯生物观的体育教学起到了较大纠正作用。这一指导思想提出,其实是对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三维健康观和人文观统一,更顺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要求。

体育课程改革过去十几年了,目前有些中小学体育课内容的安排还是多以偏重竞技项目为主的运动技术为教学内容。有些体育教师依然按照原来的“教学大纲”标准来进行上课,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体育教师从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向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项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转化。同时还要实现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并力求把运动主线作为载体,把健康主线作为灵魂,达到二者有机融合发展。

2 基础体育课程改革之思考

2.1 体育课程改革重心——教师角色转移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一线体育教师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移与重新定位。新一轮课程改革实现多个教学评价系统并独立存在,其课程模式实现三级管理体系,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教师角色也要随之改变。过去是全国一个纲,一本书,体育教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教材规定的要求按部就班地执行就可以了,因此扮演的是教学大纲严格执行者。现在虽然全国还只有一个课程标准,却有几套教材,特别是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教材分类体系作明确规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至于课程教学和实施,可由教师自主设计方案,再也没有一种标准化、程式化的固定模式来左右教师,使得教师主动性和创造得到更好发挥。因此,体育教师角色经从执行者转向课程设计者。而正是这种角色变化,使得体育教师产生了思想上波动。过去受惯了被管束的体育教师,一旦放开以后,就不知道怎能样上课,于是困惑就产生了。笔者作为从事体育教学的一线教师经过了解,很多教师均有上述困惑,新课程理念很好,为什么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之后,反而不知如何上课了呢?看来,为了消除困惑,为了使教师真正实现由执行者向设计者角色转变,就必须把课程理念和目标逐步向操作层次转移。这种转移包括三步。第一步是吃透和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已经实现了这一步;第二步是把课程理念转化为操作理念,这是指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进程,充分地联系实际,把体育课程目标和理念进一步充实,使它成为具有操作意义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并在完善学科建设前提下,提供给教师具有具体指导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一本理论性指导书,提供给体育院系实施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一本好的教科书。这一步的实现取决于体育课程理论专家;第三步是加强体育课程改革方案设计、实验和开发,迅速实现由理念、目标向操作层次转移,为大面积地推广课程改革创造条件。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如果不进行方案设计和实验,急于求成的开公开课和表演课来展示评奖,有可能取得和主观愿望相反结局。

上述体育课程改革由理念和目标向操作化层次转移的三步进程中,最为关心的是第二步,即构建具有操作理念意义的体育课程论。为了使我们能在新世纪够构建体育课程理论和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分析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理论。

2.2 体育课程改革核心——主导与主体融合

学科教学中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美国的学生比中国的学生热爱体育并积极进行课外锻炼,这点值得我们思考。这可能和教师的太过于主导,从而压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有着直接关系。在体育课上我们应该换一种教学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往的体育课教学多是教师在前面带着学生学,学生在后面跟着机械练习,如果学生课下不练习,下次上课动作基本都忘记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老师上课太累,使得教学效果也不是太理想。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教学两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学生是内因,教师的教育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协调才能起作用。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同时,教师的指导作用进行融合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服务学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指导作用协同发挥将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3 体育课程改革基础——运动能力

体育文化的魅力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展示自己的过程中表现出追求卓越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体育教育的精髓在于对这种内在价值追求的充分展现。[6]学校体育教育在不懈的精神追求中,使其诸多的功能完全而自然显示出来。因此,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还要授予学生实现体育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认为,体育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主,适当的运动能力不仅是体育老师的魅力,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体育课程作为我国大中小学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但长期以来,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运动项目的教学我们在小学学习、在中学重复学习或者到了大学还要在学习。这样的机械重复,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却没有普遍提高。比如:一个最简单的摆臂动作,从小学到大学要进行重复多次的学习,但真正会正确摆臂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我们究其主要原因是任何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是基于相应的基本运动能力、身体运动技术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安排根据运动要求,只是提高学生相对于特定运项目的运动能力。这样短期对教学效果有一定改善,但通常不是在学生发展这些运动能力的最佳时期。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学生不具备掌握此项目的运动能力,增加了学习该项目困难,失去了学习该项目兴趣。甚至还导致体育教师拿出一定比例的课时量来安排学习该运动技术的基本运动能力的素质练习。根据人体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在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能力,尤其是有针对性的使用科学的运动训练在学生们不同的基本运动能力敏感期进行有效的练习,是提高学生综合运动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基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遵循运动技术发展逻辑,构建以提高运动能力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我们认为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2.4 体育课程改革补充——运动锻炼

体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显著区别是积极的体育锻炼。学习其他课程关注学生的课程知识认识,更多的是提升思维活动,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课程内容。而体育课程内容的掌握往往表现更为复杂,不仅体现在思维活动上,还需要用身体语言熟练地表达肢体动作。这就需要学生经过大量运动练习的积累。[6]因此体育课外运动锻炼将是体育课最好的补充。

在锻炼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能力,也让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和精神实现体育课程价值内化实践过程。因此,运动对体育课程价值影响也很重要,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程最好的补充,这是最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希望提高中国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增强体质,只有提倡运动。持续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强烈关注。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唯有强制性,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让阳光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对象应该不仅仅是体育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课外练习。只有这样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贯彻落实增强学生体质、才能使学生运动锻炼效果得到保障,同时素质教育改革与现实举措也应该为运动锻炼注入新生机。清华大学在工作日的下午最后两节课程不安排文化课,这个时间全部用来作为学生的课外运动锻炼时间,清华体育精神应该值得体育课程改革的借鉴,并要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

3 结束语

探寻体育课程改革之本,不止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到对策实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角色,从课程的实践者到课程设计师;第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关注教师在课程实施的主导地位,实现主导和主体性的更好融合;再次,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是基于掌握良好的运动能力,因此,运动能力应是体育课灵魂;最后,要真正提高学生体质,课外锻炼将是最好的补充。只有上述四个方面的行为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日常新常态,才能保证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快速发展。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 .http://www.66test.com/Content/2204000.html,2015-07-10.

[2]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 .http://www.66test.com/Content/2371795.html, 2015-08-4.

[3] 张细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

[4]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

[5]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保护学生健康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扬州召开.[EB/OL] .http://www.93913.com/renmingribao/1979/6/3/517331.shtml,1979-06-3.

[6] 陈万红.体育课程改革的本体论探寻——以泰勒课程研究范式为分析框架[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 49(11):88-90.

[7] 季浏.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J].体育学刊,2013,33(11):28-36.

[8] 张细谦.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理辨析[J].体育学刊,2014,21(1):11-13.

[9] 林智中,陈健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

[10] 孙泽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与发展方向[J].基础教育,2013(3):36-42.

[11] 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内涵与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5):86-88.

Predicament and Consideration on Basic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Han Yonghong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s more and more concerned.However, reforms also brought disorder and troubles for sports curriculum system.Therefore, to face the dilemma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such as imperfect subject system, sports curriculum cognition “misunderstanding”, and incomplete transfer of "health first", this paper illustrate t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on teacher's role transfer, integration of guide and the main body, promotion of performance, as well as sport supplement.By which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uld be guaranteed.

basic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 system; sports ability

韩永红(1980-),女,山东曹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民俗体育。

南京市盲人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6 Nanjing School for the Blind, Nanjing 210006, Jiangsu, China.

G807

A

1005-0256(2017)07-0064-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7.028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改革
改革之路
不正经运动范
改革备忘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瞧,那些改革推手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