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负荷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的影响研究

2017-11-27 12:15
运动 2017年18期
关键词:步频负荷力量

王 晨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北京 100084)

不同负荷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的影响研究

王 晨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北京 10008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达资源中学12名男子短跑运动员进行教学实验。通过不同负荷的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的影响研究,寻找最适合短跑运动员的抗阻训练的负荷。结果表明:抗阻训练法对短跑起跑能力的作用在于其能够发展运动员后蹬力量,提高运动员的步频,与短跑起跑阶段技术结合紧密,最终使短跑运动员提高加速能力,适合在短跑训练中运用。

不同负荷;抗组训练;短跑运动员;影响

随着体育科技在不断地进步,短跑起跑及加速的训练方法变得多种多样,抗阻训练是发展短跑起跑能力有效的方法,对运动员起跑提速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帮助。抗阻训练对发展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通过对不同负荷的抗阻训练进行分析,总结不同负荷拖拽训练对发展短跑运动员起跑能力的影响,对促进短跑运动训练的科学开展有积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不同负荷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及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查阅大量与抗阻训练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与本研究有关的内容,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实验对象:北达资源中学12名男子短跑运动员。(1)实验准备。在北达资源中学挑选12名男子短跑运动员,对两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起跑加速能力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12名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和起跑加速能力方面无明显差异,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将12名运动员随机分成3组,每组4人。3组队员分别进行不同负荷的拖拽抗阻训练。(2)实验方法。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在田径短跑运动所进行的抗阻训练中,所运用的负荷重量从5%~15%1RM之间不等,但所有研究资料均表明,超过10%1RM的负荷重量,对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能力方面相对效果不明显。为进一步寻找最适合短跑运动员运用的拖拽抗阻训练负荷,本研究将对3组运动员分别运用5%1RM、8%1RM和10%1RM的负荷重量进行抗阻训练。(3)实验过程。首先,对所有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和起跑加速能力的测试,作为实验的原始数据,以便实验后进行对比。之后,对全体运动员进行深蹲最大力量(1RM)测试,了解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情况,从而更好地在训练中队不同运动员进行负荷干预。本实验测试使用6RM测验方法来推算运动员1RM的深蹲力量,即运动员能够完成深蹲6次的重量为85%1RM,以此推算出每名运动员1RM,为本研究的重点内容,即不同负荷阻力训练实验。训练实验为期6周,随着训练过程的深入,逐渐提高训练量和负荷。在训练过程中,每周安排2次抗阻起跑加速训练,3组运动员分别运用5%1RM、8%1RM和10%1RM的负荷进行抗阻起跑加速训练。除抗阻起跑加速训练内容外,3组运动员按照正常的训练计划进行其他专项体能和技术训练,从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6周训练后,让运动员适当的调整2天,然后对全体运动员再次进行身体素质和起跑加速能力测试,并与实验前原始数据进行对比,从而了解不同负荷抗阻训练的效果。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20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本文的深入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2.1.15%1RM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的影响 在进行6周的5%1RM抗阻训练后(表1),运动员立定跳远、站立式50m跑、蹲踞式30m起跑和蹲踞式60m起跑加速的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在蹲踞式60m加速跑成绩方面,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可见,5%1RM拖拽抗阻训练对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加速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明显(P>0.05)。相对而言,5%1RM拖拽抗阻训练运动员负荷相对较小,因此训练过程中对后蹬力量的发展并不明显,因此仅在距离相对较长的60m起跑加速方面有明显效果。

2.1.28%1RM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的影响 在进行为期6周的8%1RM拖拽抗阻训练后(表2),运动员立定跳远、站立式50m跑、蹲踞式30m起跑和蹲踞式60m起跑加速的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除立定跳远外,其他3项测试指标实验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8%1RM抗阻训练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的效果相对不显著,但在发展起跑和加速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效果。8%1RM的负荷相对较大,训练中对运动员能够产生较大的阻力,有助于运动员进行更为积极的后蹬训练,因此效果较为显著。

2.1.310%1RM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的影响 在进行为期6周的10%1RM抗阻训练后(表3),运动员立定跳远、站立式50m跑、蹲踞式30m起跑和蹲踞式60m起跑加速的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立定跳远成绩提高不显著(P<0.05),站立式50m跑和蹲踞式30m起跑成绩提高显著(P<0.05),蹲踞式60m起跑加速的成绩有高显著性提高(P<0.01)。由此可见,10%1RM拖拽抗阻训练对发展运动员的起跑和加速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当抗阻训练负荷超过10%1RM时,会对运动员训练中的速度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发展速度能力。同时过高的负荷也会导致运动员将更多的力量用于对抗阻力,不利于发展起跑阶段快速的后蹬能力,对起跑阶段的频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2.2 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的影响分析

2.2.1 抗阻训练能够发展后蹬力量,与短跑起跑加速阶段技术结合紧密 对短跑运动而言,起跑阶段运动员由静止逐渐转为运动,身体重心由低到高的过程中。起跑后运动员身体在低重心状态下,要获得向前的力量,就必须通过积极的后蹬,推动身体前移,逐渐加速,在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逐渐提高重心。抗阻状态下的蹲踞式起跑练习,与短跑起跑阶段技术动作和发力情况较为相似,在正常起跑状态下,施加了向后的阻力,增大了起跑阶段的难度,促进了运动员后蹬力量的发展。因此对促进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效果,适合在短跑运动的起跑训练中适当的运用。但在训练中应注意,抗阻的力量应适宜,使运动员在起跑过程中感到略有阻力即可。

2.2.2 抗阻训练能够促进运动员步频发展,提高加速阶段能力 步频是决定短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在抗阻加速跑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后拖拽的力量,始终在进行抗阻运动。为了获得更快的速度,运动员除了需要增大蹬地力量外,还需要通过积极提高步频的方式进行加速,积极向前。因此通过进行抗阻训练,除了能提高后蹬向前的力量外,还能够一定程度上发展运动员在加速跑动过程中的步频,从而促进运动员更积极的奔跑,并进一步促进了短跑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在运用抗阻训练发展运动员步频的过程中,教练员应注意让运动员在正常的步幅下进行拖拽跑训练,切不可为了提高步频而减小步幅,这将会对整个短跑过程的技术和节奏造成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表1 5%1RM拖拽抗阻训练组运动员各项测量指标变化表

表2 8%1RM拖拽抗阻训练组运动员各项测量指标变化表

表3 10%1RM拖拽抗阻训练组运动员各项测量指标变化表

3.1 结 论

3.1.1 5%1RM、8%1RM和10%1RM的抗阻训练对发展短跑运动员的起跑加速能力均有明显效果。相对而言,在不影响速度能力状态下,10%1RM抗阻训练运动员对抗阻力效果最为明显,发展起跑加速能力的效果最佳。

3.1.2 抗阻训练法对短跑起跑加速能力的作用在于其能够发展运动员后蹬力量,提高运动员的步频,与短跑起跑加速阶段技术结合紧密,最终使短跑运动员提高加速阶段能力提高,适合在短跑训练中适当的运用。

3.2 建 议

3.2.1 在短跑运动的训练中,可以适当的运用抗阻训练作为专项起跑能力的补充训练,运用中注意对负荷的控制,有效的发展运动员的后蹬力量和步频,促进运动员起跑加速能力更好的发展。

3.2.2 使用抗阻训练时,应注意与短跑专项技术特点相结合,同时注重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专项能力,从而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佳。

G822.1

A

1674-151X(2017)18-021-02

投稿日期:2017-07-26

王晨(1992—),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8.010

猜你喜欢
步频负荷力量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生如夏花
苏炳添与世界优秀男子60 m跑运动员步频节奏对比分析
谢震业与世界优秀100m运动员步频节奏比较研究
博尔特百米全程节奏的跟踪研究
麦唛力量 (一)
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对现代百米技战术的影响
孤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