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铅球握球方法改进的实验探究

2017-11-27 12:15余建勋黄若华任文君
运动 2017年18期
关键词:铅球显著性样本

余建勋,韩 江,黄若华,任文君

(1.西安市灞桥区教育局,陕西 西安 710038;2.西安交大附中,陕西 西安 710048;3.西安交大体育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对铅球握球方法改进的实验探究

余建勋1,韩 江2,黄若华2,任文君3

(1.西安市灞桥区教育局,陕西 西安 710038;2.西安交大附中,陕西 西安 710048;3.西安交大体育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铅球是田径运动中一项普及性很高的体育竞赛项目,对它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脚步的移动路线和力量训练上,从获得更高的出手速度实现提高竞赛成绩。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对握球技术的改进,使推铅球成绩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明显提高,值得进一步在高水平训练与比赛中研究推广。

铅球;握球方法;改进;实验

铅球是世界体育田径赛场上的传统项目,也是较早流入我国的体育项目之一。一方面,它能锻炼练习者上肢肩背肌肉韧带,发展力量素质和协调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练习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比赛中普及率较高。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将现握球方法稍作改进,使学生的竞赛成绩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明显提高,值得进一步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与比赛中研究推广,以提高我国的铅球运动竞技水平。

1 问题提出

目前在国内文献和网络搜索中,对铅球握球方法的叙述基本是“手的五指自然分开,将铅球放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根处,大拇指和小指自然扶在铅球的两侧,手腕背屈”。一次雨后的体育课,学生因怕脏用一个袋子套在手上推铅球,我们偶然发现成绩比以往明显提高。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开始了对铅球握球技术的实验探究。

根据肌肉工作原理,每个体育动作都是在许多肌肉参与下完成的,这些肌肉在运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发挥原动肌作用、有的成为对抗肌、有的则起固定肌和中和肌的作用。怎样才能使有限的指力在铅球最后出手时发挥出最大力量?只有减少固定肌和中和肌作用,使更多的肌肉发挥原动肌作用;从解剖学角度看,现行握球技术手指分开时,一是由于手指间的夹角,使作用力夹角发生分解,出现分力,减小了向前上方的推力;二是小拇指、无名指和食指的部分力量起到的是固定肌和中和肌的作用,没有起到原动肌作用,即没有发挥向前推动铅球的力。

通过以上分析设计出新的握球方法:手的四指并拢,伸直成弧形,把铅球放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的指根处,大拇指自然分开,扶在铅球的下前侧,手腕背屈。这种握球技术使分开的四指得以团结,四指之间力的夹角几乎等于零,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力的分解,减少了固定肌和中和肌,仅靠大拇指起固定作用,增加了原动肌,使手指的力量更集中,力量更大。

用此方法我们分别对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西安交大附中,这两所学校参加高考体育专业招生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学生实验前后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 Samples T Test),对这种新的握球方法进行了有效性、可靠性的科学分析。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以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高三学生22名(17男5女)、西安交大附中中高三学生19名(15男4女)为实验对象。

2.2 实验分组

按照体育学院专业招生考试器材标准,男生:5kg铅球;女生:4kg铅球。以学校为单位自然成组,分成实验1组和实验2组。利于实施,还可避免2组之间对新技术的信息渗透和传递影响。

2.3 实验探究过程

实验设置为每8课时一个周期。实验开始前进行一次成绩测试,为成绩0。实验全过程进行3个周期,每个周期结束测试1次成绩。3次测试成绩分别为成绩1、成绩2、成绩3。

实验1组第1个周期按照原的握球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在第2个周期开始使用新方法进行教学训练,使用新方法进行2个周期教学训练;实验2组直接采用新的握球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同样在每个周期结束进行成绩测试。

2.4 实验探究方法

采取双盲实验法。每组实验开始前1周,就此握球技术要领对授课老师进行有关讲解与示范,使其达到充分理解,熟练掌握后开始实验。实验时严格按照每周2次教学训练课(2课时)的规定,每8课时后进行一次测试,与前次成绩配对进行对比。

3 探究原理与分析

3.1 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原理

配对样本t 检验的过程,是对2个同质的样本分别接受2种不同的处理或一个样本先后接受不同的处理,来判断不同的处理是否有差别。这种检验的目的在于根据样本数据对样本来自的配对总体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进行判断。

本文配对样本来自同一个样本(学生)的前后2次测试成绩(自身配对)。对样本进行新式铅球握球方法的实验探究教学,对在实验探究教学前后的推铅球成绩分别进行测量,并进行显著性检验,以检验新式握球方法是否优于原握球方法,进而推断该方法是否有效。

3.2 配对t检验

将实验1组和实验2组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进行的3个周期中测试得到的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的检验结果见表 。

从均值中可以看出,成绩0与成绩1平均差异为0.014m,在置信区间为95%,显著性水平α为0.05时,t检验统计量观测值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为0.083,大于0.05,所以应接受原假设,认为实验前测试成绩与实验第一个周期结束测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即应用原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的成绩有提高,只是成绩提高幅度不大,也就是通过训练成绩的正常增长。所以相比较两次的成绩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学习新的握球技术后,用同样的方法对成绩1与成绩2以及成绩2与成绩3进行检测,可以看到2组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量观测值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均接近于0,所以应拒绝原假设,认为第1个周期结束测试成绩与第2个周期结束测试成绩以及第2个周期结束测试成绩与第3个周期结束测试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使用新的握球方法进行了一个周期的教学训练后,学生成绩提高幅度较大,使用新的握球方法的第2个周期学生成绩提高幅度依然较大,因而可以初步证明,新握球方法具有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此方法有效可行。

从均值中可以看出(表2),成绩0与成绩1平均差异为0.71m,在置信区间为95%,显著性水平α为0.05时,t检验统计量观测值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接近0,所以应拒绝原假设,认为实验前测试成绩与第1个周期结束测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同样,成绩1与成绩2的T检验统计量观测值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为0.001,小于0.05,所以也应拒绝原假设,认为第2个周期结束测试成绩与第3个周期结束测试成绩也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从平均差异中可以看出,差异由0.71降低到了0.26。学习新技术后学生成绩就有了大幅度提高,第2个周期结束测试成绩同样提高较大,通过统计学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再次证明,新握球方法具有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

表1 实验1组:配对样本T检验

表2 实验2组:配对样本T检验

成绩3与成绩2的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量观测值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为0.055,大于0.05。所以,接受原假设,这两次测试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但从平均差异中可以看出,2次测试的成绩仍然存在差异。教学训练本身就是以提高成绩的过程,只是成绩提高幅度不大,新握球方法掌握后学生成绩提高,又回到通过训练增长时期。所以后面2个月的成绩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在2个组的实验探究中,新握球方法实施前和实施2个周期后学生的运动成绩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属于教学训练中正常性提高。而在实施新握球方法后的2个周期时间里,学生的运动成绩提高幅度较大,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成绩的提高和新的握球技术相关,且掌握新握球技术大约需要16课时,8周时间。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4.1.1 基于以上运动力学和教学实验探究分析可以得出,新的握铅球方法在理论上符合运动力学原理,使推铅球技术在最后用力阶段动员了更多的手指,参与了更多的原动肌,且发力更加集中,铅球出手时获得了更快的出手速度,有效提高学生推铅球运动成绩。

4.1.2 由于铅球教学在目前的中学体育身心教育中生存领域受到较大影响与限制,只能在高考体育生中进行,而实验探究对象有很大的升学压力,对新技术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当看到别人通过新技术获得成功后,自己才学习并使用。同时,由于四指并拢,缩小了手指于铅球的接触面积,造成握球不稳易滑手现象,要找到手指于铅球的新平衡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因此,学习掌握新技术时间周期较长,从实验探究观察看大约需 16课时。

4.1.3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训练实践和相关文献资料记载中,铅球运动员的伤害事故35%~50%来至于手指挫伤,且竞技水平越低手指挫伤情况越多。究其原因就是因指力较弱,最后用力阶段手指承担力量不均造成的。使用新的握铅球方法后由于手指紧并,受力集中,避免了单指受力情况,也有效防止了手指挫伤事故,在实验探究的3个周期里,还未出现一次手指挫伤事故。

4.2 建 议

由于中学体育身心教育的实验探究对象缺乏高水平运动员,没有使用7.26kg铅球比赛的对象,虽然实验取得了成功,但对高水平运动员是否适合,还有待于有识之士进一步在高水平的运动员中实验或借鉴,为提高我国田径的铅球运动竞技水平做出贡献。

[1]杨津森. 推铅球握持球技术常见错误动作的产生原因与纠正方法 [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23):36-39.

[2]文超.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541-542

[3]张英波. 推铅球:现代投掷技术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G824

A

1674-151X(2017)18-069-03

投稿日期:2017-07-21

余建勋(1965—),中小学高级。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8.034

猜你喜欢
铅球显著性样本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可怕的人
我闯祸了
当今投掷铅球旋转技术的特点及优越性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规划·样本
人大专题询问之“方城样本”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可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