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人格修养

2017-11-29 19:45欧阳祯人
贵州文史丛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学

欧阳祯人

摘 要:本文依托于上古时期的巫术文化,对《大学》的上古背景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在仔细辨识“德”、“学”等字义的前提下,从三大纲领、八大条目和义利之辨三个方面,依据“明明德”的天道启示,详细阐述了儒家经典的人格修养“忠恕之道,一以贯之”的深刻内容。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敬畏之心、反省之心、创新之心等等各个方面讲述了人格修养的途径与内容。

关键词:《大学》 先秦儒家 天人之际 三大纲领 八大条目

中图分类号:B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7)04-12-27

《大学》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在古代,如果你想成为社会精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从四五岁开始就必须阅读这部经典,而且滚瓜烂熟。不仅能背诵,而且还要能够解释、能够讲解。在中国的文化史、哲学史上,《大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为什么重要?南宋时期大思想家朱熹就说过,要读《四书》,首先必须读《大学》,因为《大学》给整个儒家思想框定了一个规模。读了《大学》再读《论语》,这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读了《论语》再读《孟子》,《孟子》是对《论语》的深度的阐释和超越。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孔子就没有孟子,但是从学术上讲没有孟子也没有孔子。因为孟子太伟大了,他把孔子阐释得淋漓尽致。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一直到现在都是响彻云霄的口号,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几千年的伟大思想;之前三本都读完了,然后再读最高经典《中庸》。《中庸》是从各个方面来阐释从个人的修养到国家的管理,是儒家哲学的极致。

下面我主要谈谈《大学》的“人格修养”。

“人格”是我们每个人独有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的教育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够代表人类灵魂本质,能够代表人的个性特征,比如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等,它对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亦即是我们常说的要在“天人之际”确立“灵魂归宿”。

人本来就是一个肉体,人本来活着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但是为什么要在“天人之际”确立呢?我们现在就慢慢走进经典。

《大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三大纲领、八大条目”,这是核心思想。所谓三大纲领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指的是“大人之学”,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社会精英,要成为成功人士、要活得幸福、要有成就、要在盖棺定论的最后时刻对得起你自己,就要去做一个“大人”。这个“大人”的意思就是,面对社会、面对列祖列宗、面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走过的茫茫道路你该如何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你的道路在哪里?原则在哪里?这就是“大学之道”。它有三条:“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大学中的“三大纲领”

(一)在“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明确、掌握、理解的意思;第二个“明”是一个形容词;“德”字,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道德的“德”。

右图这个“德”在甲骨文里是没有双人旁的,但是在金文里面有。大家看甲骨文中的“悳”由四个部分构成,其实跟我们现在写出来的“德”字差不多,它由四个字构成,上面是一个十字架,我们知道在基督世界、佛教世界、伊斯兰世界里都有这样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在甲骨文里面是“与天通话”的意思,因为在中国先秦的古籍中,一切“德”,都与权力有关。而权力来自天,这是上古政治学的一个基本常识。十字架的下面是竖着的眼睛向天看,再下面一竖一折这叫竖折,这个字在甲骨文里面是“无所不见”的意思,我能够看到一切。能够看到一切,这本身是圣(聖)的境界。它反衬出上面的十字架与天的关系是比较神秘的。再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心。因此“德”字本来是由四个字构成,意思是“用心的眼睛与天通话,无所不见也”。这是训诂学的定论。在金文以后,接着就是竹简,在竹簡文献加了一个双人旁,双人旁是现在行走的半边路,就是说“你用心的眼睛与天通话,无所不见”,然后你落实在实际行动中,理论要联系实际,而且是周行不殆。这个“周行不殆”的因素,也进一步表达了这个“德”与天的关系。这样一来,关键问题是这个“天”,我们现在能够感受到的“天”是天气,比如我们贵州秋高气爽、爽爽的贵阳。什么是“天”?“天”是春夏秋冬、“天”是阳光雨露、“天”是雨雪风霜、“天”是二十四节气,“天”不断周而复始运转,“天”非常的诚实,比如太阳说什么时候升起来就什么时候升起来,什么时候落山就什么时候落山。“天”整个周而复始给我们人的生命有重大的启示,所以要“明明德”。但是,“明明德”涉及到其他的经典,比方说《中庸》,《中庸》里面一开始讲“天命之谓性”,“性”指的是我们的天生资质。古人认为生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眉毛、睫毛都是不可替代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性格、禀赋,这是在任何一个禽兽的身上是不可能的。鹦鹉学舌就那几句话,猴子再聪明也不可能像我们语言表达如此丰富。正因为生命可贵,所以在面对生命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的时候,古人有了神之崇拜,他们认为我们的“性”,我们的这种天生的禀赋直接来自于“天”,只有“天”这种“周流六虚”、不断造化的精神,才有我们生命的诞生,父母只不过是沟通“天”与“人”的桥梁。综上所述,“明明德”要结合到其他经典才能够理解它的意思。下面解释“明”字。第一个“明”是动词,明确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日月之明,天空如果没有日月的话是一团漆黑的。我们在竹简文献中看到的“明”字,从明从示,上明下示,下面“示”字底,是祭祀天地、祭祀列祖列宗的神案,是一个桌子。这个从明从示的“明”字是一个带神性的字。根据我对甲骨文以及金文的研究,“明”字在金文里面22次见到,而且直接多次见到“明德”的连用。像我们这里的“明德厅”,“明德”就是沟通天人的话。“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们每一个人要知道我们的来源在哪里?我们有圣洁的来源,是天的博厚、高明、悠久,因此人是有神性、有宗教性的。因此,我们来到世间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我们的性情世界、把我们精神世界、我们的灵魂置放在一个高尚、圣洁的地方,这是中国文化最精彩的地方。endprint

前年,李克强总理专门拜见过一个大学者,广东汕头的饶宗颐1先生。这位老先生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全世界公认的了不起的国学大师。他过去在中国大陆是到处走动的,现在年纪大走动的少了。他说:无宗教之国家,即无精神文明。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宗教性,就像一个婴儿没有襁褓一样,会被活活的冻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宗教,就不可能创造伟大的文明。这话说得很吓人,但这是事实。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信仰,一个人要有大本大原。我们中国古代是有天教的,像一个孩子摔倒在地上,妈妈把他抱起来。“天啊!你怎么摔成这个样子”。“天啊”,相当于基督世界里面的“my god”,这是对天的一种敬仰。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失去了传统信仰,不相信宗教,以至于到现在我们有些学者都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没有宗教。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文化是非常伟大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是非常伟大的民族,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史”、“经史子集”,我们的“四书”、“六经”、“十三经”这都叫经典。还有像道家有《老子》《庄子》,墨家有《墨子》等等,不都是经典吗?我们的人文学科像天上的星空一样浩瀚,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拿诗歌来讲,我们的诗歌从《诗经》《离骚》一直到“唐诗宋词”,比意大利、法国、英国的诗歌要美妙得多。古代中国,我们几乎只要是读书人,人人写诗。连妓女都写诗,连划船的艄公都写诗。中国古代的人生活在诗意化的世界里面,这叫幸福,这叫美感。再说“史”,省有省志,府有府志,州有州志,县有县志,连乡镇都有自己的志,这叫“史”。我們有庞大的史学体系,有“二十四史”,并且以史为教,以史为鉴,展开一切现世的生活。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这是事实。我们必须面对这个巨大的事实,对不对?因此,我们这么伟大的民族,按照饶宗颐先生说法叫“无宗教之国家即无精神文明”。我们精神文明这么伟大,肯定是有宗教性的。小时候吃饭,我们坐的是八仙桌,如果爷爷奶奶、伯伯舅舅都在场的话,我们都是有各自位置的。王阳明说,我们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道场。我们每一个人的肉身就是一个修炼的道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修炼的道场,一草一木都是修炼的道场,一砖一瓦都是修行的道场。郁郁黄花、清清翠竹都是宗教,那是无处不在的。不是说一定要在山里有一个道场,有一个教堂那才是宗教,自己在家里的一举一动都有“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不是宗教是什么?因此我认为,中国的宗教就在我们身边,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修炼,是一种特殊的宗教。

再回到“明明德”。“明德”来自天,是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能够仅仅把自己当作一堆肉,人活着要有精神境界,要有伦理底线、道德底线、审美底线。通过对自己一举手一投足的修炼,在心灵深处与天的“明德”对话,通过对经典的学习,体认天道。这就是一种与基督宗教非常不同的“内在超越”。这是我们中国与西方宗教非常不一样的超越形式。在《大学》的“八大条目”里也涉及到了同样的问题。八大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在中国古代的学术里面就叫“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己的心性修炼,忠恕之道一以贯之,把自己的这种政治人生理想投入到社会当中去。这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本来是庄子在他的《天下篇》首先说出来的。但是庄子在我们学术界相传是颜渊一派的学者,他是孔子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所以在庄子的文本里,他虽然对很多人嘻笑怒骂,但是对孔子从来都是尊重的,庄子从来没有在他的书里面蔑视过孔子。在《庄子·天下篇》提出“内圣外王”后,此后的学术界一直用“内圣外王”来形容儒家的学问。《大学》的“八大条目”就是“内圣外王”之学。

自古以来,关于八大条目“格物、致知”的理解从来就不一样。朱熹把“格物”的“格”按照郑玄的说法,理解为“来”,“物”是万事万物。“致知”就是穷得万事万物的理。因此朱熹认为《大学》是知识论、认识论的过程。王阳明把“格物”的“格”理解为“正”,就是用自己的“心”去“格”这个万事万物之理,形成他的“致良知”之学。但是我认为他们两个人都搞错了,这个错不在于他们自己的错,而属于时代的产物。我认为,这个“格物”的“格”应该通“挌”,是一个手的动作;而“物”是“杂色牛也”,是指一种“算筹”,上古时期的人算命时候用的。过去牛是神圣的存在,古代要杀牛是属于犯法的事情,所以用牛骨头做这个东西很神圣。而且这个牛的算筹比竹子做的、木棍做的存放时间要长得多。上古时期的这种算筹,后来形成了体系。那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易》,但是这套卦爻体系,在夏朝叫《连山》,在商朝叫《归藏》,在周朝就叫《周易》。这套卦爻体系可能比汉字的年代都要长远得多。也就是说,在中国,卦爻体系至少早在夏朝以前就已经形成。我们现在看到《周易》的实物,最早是商朝的《归藏》,在湖北省地底下已经挖出来了,现在学者正在研究。我们学习的最古老的字“爻”和“学”是相通的。大家看这个字的图片:

“学”是从对“爻”摆弄开始的。“学”字就从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来。原来这个“学”是老师在上面,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正在玩这个卦爻体系,学生在下面看老师玩,这就是“学”。学的是什么?学的是天人之学。卦爻体系本来就是专门沟通天人的特殊工具。这种特殊学习的结果就是:

“觉”是什么?是看见什么。看见我自己了,看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是谁。这就叫做“觉”。就是觉悟、觉醒。

最后这个字读hóng,是学校的宿舍、学校的教室,上面同样是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大家一起玩卦爻体系。学校就是用卦爻体系推测过去未来、寻找人生意义的场所。endprint

“明明德”与“格物致知”,是《大学》的文眼。这些年来,我从事简帛学研究,竹简文献的成熟过程告诉我们,中国的经典从来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所做,它没有固定作者。或者说它有一大串作者,它的学问是师生口耳相传,逐步形成的。传统的书写方式是用竹简逐步叠加上去的。今天一支简,明天再加一支简,一支简、一支简加下去。中国的历史非常漫长。过去我们误以为中国的甲骨文是3900年历史,但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有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大人物叫董作宾1,号称“甲骨四堂”之一。他研究的结论是,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里面虽然有一种文字变化,并不是不成熟的表现,而是写在甲骨上,为了甲骨文整体结构的一种平衡之美,而且,他说那是用毛笔写下来的美丽的文字。因此我们的文字历史到底有多长?现在还是一个谜。最原始的汉字,我们现在还根本没有找到。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中国的西部是高原,中间是黄土高原、内蒙高原、蒙古高原、云贵高原,下面是平原,经过水的不断冲击,黄河和长江不断在改道,我们应该有大量的文物都淹在地底下,比如湖北省荆州市是明朝时候建的,东汉时期关羽当市长的那个荆州市,是在这个荆州市下面的下面的下面,长江已经把它淹得不知道哪儿去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文献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像《大学》这样的文本,现在我们文献上都说,曾子是《大学》的作者,但事实上不可能,它应该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一个雏形,然后经过不断丰富,最后在曾子那里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规模。《中庸》也是这样,一代一代师生口耳相传,最后形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真正正宗“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都应该是在孔子之前就有了的,孔子只是一个文化的传人,他不可能有那么聪明,一个人写那么多书。我们说他是圣人,是因为他“温故而知新”、“述而不作”,传承了中华文明。“作”就是创新。就是说,他把中国上古时期传统文化进行了系列的整理。就八大条目的理解来讲,朱熹、王阳明、郑玄这些人,不是说他们当时对八条目的理解有误,而是他们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时代。从19世纪以来,我们学术界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原始文化以及相关的各种研究过程和成果,是古人无法了解的。比如摩尔根2的《古代社会》、泰勒3的《原始文化》、弗雷泽4的《金枝》、布留尔5的《原始思维》,以及中国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岑家梧6先生的《史前史概论》《图腾艺术史》《史前艺术史》,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朱狄7的《原始文化研究》等等,类似的书可以说是车载斗量。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经典,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恩格斯在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在主要特点上发现和恢复了我们成文历史的这种史前的基础,并且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解开古代希腊、罗马和德意志历史上那些极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的钥匙。”这句话当然可以用于我们自己经典的研究。我多年來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在2015年第一期《中国文化研究》杂志上,我发表了题为《论<大学>与<中庸>的天人关系》的文章,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我们阅读了泰勒和弗雷泽等专家的大作后,就会体会到,如果不看到先秦儒家经典与上古社会历史和思想发展的关系,就不可能看到先秦儒家经典中非常深刻而宏大的宗教背景,就不可能把《大学》的“明明德”、“格物致知”、“天命之谓性”等命题概念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对整个先秦儒家经典有真正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穿越了整个由朱熹、王阳明给我们设定的理论框架与视域,去了解先秦儒家哲学原汁原味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当今应该做出的突破。每一个时代就应该有每一个时代的学问,只要我们真诚地探索,就会发现人类真正的需求。我们现在探讨的,正是我们中国人内心的神性、宗教性所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件事情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类的历史上,各大思想体系当中都有这个宗教性的背景。比方说,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他的座右铭、他的墓志铭都是下面这段话,后来收入他的《实践理性批判》: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我们的头上是天上浩瀚的星空,那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神性之天。我们的心中是一个知性的、能够凭借经典的学习达到内在超越的良知之性。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地就没有这个世界的郁郁葱葱,没有这个世界的春夏秋冬、阳光雨露、郁郁葱葱,哪来的列祖列宗?哪来的人类历史?哪来的我目前一切的一切?因此,这一切的一切根源,都是天地的造化,这就是信仰。因此,这种东西在基督世界里面是“上帝”,在佛教里面是“佛祖”,在伊斯兰世界里面是“安拉”,在我们先秦时期的经典里面就是“天”。虽然说法不同,但是人类文化的根源都只能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明明德”和“格物、致知”:

1.敬畏之心。我们要是去读泰勒的《原始文化》这本书你就会知道,他在第一章里面花了几乎是整个一章来讲“天”与我们古老、上古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天”给我们巨大启示,我们必须要有神性、宗教性,必须要有敬畏。人没有敬畏就没有伦理底线,就没有道德底线。在中国大陆,媒体常常报道很多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我认为其原因就是我们毁灭了中国文化宗教性的传统,而且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如果没有了敬畏心,就不尊重自己,不知道自尊,不知道除了这身肉体以外还有高尚的性情,不知道还有伦理底线、道德底线、审美底线,不知尊重别人,不知道“天命之谓性”。

2.反省之心。“天”又是“周流六虚”1的,它每天都在运转之中,从来没有停息,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从来都在周而复始的运转之中。因为“天”在前进,而人又有“天”的背景,所以人也是应该前进的,每一个人必须去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必须去提升自己,在性格、气质、品德、品质、能力等方方面面都要发展自己;同时,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人之所以为人,就必然会犯错误,但犯了错误不要紧,改正错误那才叫“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我们自己的错误,因此我们每一个人要有反思之心,有反省之心,有忏悔之心。苏格拉底2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中国文化叫“耻感文化”。也就是说,人要知耻,我们做人、做事,没有做好,就要改正,要知耻。《中庸》里面讲“知耻近乎勇”,人要有勇敢之心。勇敢之心不是说拿着机关枪去扫别人,而是说对自己不好的地方、错误的地方,要有耻辱感。人如果没有反省之心,没有自我面对天的圣洁的能力,没有自我的提升修复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endprint

3.创新之心。“天”在不断的“周流六虚”,在不断的推动这个世界的前进,所以人要有创造之心,要有创新之心。人如果没有理想,没有大本大原,没有价值观,那么人活着目的是什么?美国心理学家叫马斯洛3,他认为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第一是衣食住行,第二是安全需求,第三是受尊重的需求,第四是爱的需求,最高的需求是价值观的实现。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实现最高理想。我们也可以界定一下自己,已经达到了哪一个级别。中國近代有一个大人物叫曾国藩,是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物。从孙中山到毛泽东、蒋介石,人人崇拜他。曾国藩说:看一个孩子有没有出息,就三件事情:早起、做家务和读经书。做家务看似小事,但做与不做,对一个人来讲是完全不一样。一个孩子,你不做家务事,最后是不仅不知道有条不紊地做事情,对父母也不可能感恩、对家庭不可能真正热爱。自己的生活也没有长远的规划,更不知道什么叫节俭等等。以俭养德,这样的古训对他来说更是天方夜谭。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油、盐、酱、醋、茶,就根本不懂得生活,不懂生活又怎样做人?因此,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果不会做家务,以后想安邦定国,想干一番事业,基本上是海市蜃楼、痴人做梦。曾国藩说的第三条是读经书,所谓经书并非是说学土木工程,学数学,学计算机等等专业知识,所谓经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等等等等,这些东西才叫经书,它们是确立我们的世界观的书籍。当然你也有你自己选择的权利,读哪种书。但是我们必须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必须了解整个人类的历史,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我们必须以人类的历史文化作为我们人生的起点。现在,我们如果想要学习,我认为最最重要的首先是学习《四书》,因为《四书》比较短,像《大学》《中庸》这样的文本,一个上午就可以读八遍、十遍。

读了经书,有了理想,又该怎么样?那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像孔子,就像司马迁,就像爱因斯坦、牛顿一样,千千万万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像撒切尔夫人、居里夫人这样,在她们的生命当中也都历经了各式各样的磨难。像居里夫人搞一个实验做了5700多次,一生拿了两个诺贝尔奖。人如果有了大本大原的追求,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为什么?我们旁边人看到也许觉得他很苦,但是其实他们自足圆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现在很多人把一切事情都做得那么飘浮、那么浮躁、那么不认真,原因就是在混。你给他三千块钱,他把这个事情给你做了,你不给他钱他就不做了,完全是应付。我们要高度重视大本大原的问题,要为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终生奋斗,坚持到底,最后取得巨大的成就。这个就是为什么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人,他们为什么取得了那么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明确了自己的“明德”,通过格物,知道了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人生就有了矢志不渝的冲天干劲。这正是成就我们人生、人格的巨大动力。

(二)在“亲民”

“在亲民”它本身有两个意思。“郭店楚简”1挖出来了几十篇的文章,文字考古学者对它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但是有一支简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最后成了一支游简。我仔细研究,这支简虽然不知道放在哪里,但是它独立的思想本身已经很深刻了。那支竹简上的文字是:“亲民易,使民相亲也难”。“亲民易”,就是说你作为一个领导,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这很容易。“使民相亲难”,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要“视民如伤”、“匍匐救民”。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各种方面,都要讲诚信,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活的幸福的社会基础。我们知道,现在80后、90后婚姻离婚率已经高达40%,有些地方民政局已经针对80后、90后离婚进行限号了,就像买车牌一样,说明这个社会的诚信达到了很麻烦的地步。诚信是我们社会正义、民生幸福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因此“使民相亲”是我们政府工作真正的奋斗目标。明代中后期,王阳明认为的“亲”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民胞物与”,有一种任天圆道、致良知、太虚的境界。不过,“在亲民”还有另外的意思,也就是东汉训诂学家郑玄,他讲“在亲民”的时候,把“亲”理解为“新”。“在新民”,这个思想其实也是非常深刻的。他的根据在《大学》里面:“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是我认为现在市面上的书里对这段文字的解释都不对。“苟”字现在各种出版物都说是“如果”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解释,这个“苟”字是在抄写的时候把反文旁搞掉了,这个“苟”字本来是“敬”,“敬日新”,这才是正宗的理解。因为我是做简帛研究的,所以我对这个问题很清楚。“敬日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怀着敬意之心,把每天当做自己吐故纳新、不断学习、不断成就、自我提升的日子。不仅一日这样,而是要“日日新”,不能说今天做了,明天就不做了,不能过了好多天以后,还说我之前有做过,那不算,因为太阳没有停止,天的运转没有停止,所以要“日日新,又日新。”这后面是一个句号,大家注意。再接下来是“作新民”,这个“作”是站立起来的意思,作息作息,“息”就是睡觉,“作”就是起来,“作新民”的“作”字是一个使动用法,是我们作为社会精英、作为大人,你要做的事情是要让老百姓有神性、有宗教性,要有自尊,要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有大本大源,要认识到自己的归宿,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奋斗的方向。这叫“恕道”,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要干一番大的事业,就不能只想到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去面对这个世界“鳏寡孤独者”,必须把这个世界方方面面的问题纳入到我们的心中,别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打个比方,过去的日本是一个军国主义的国家,我非常讨厌,但是他们有个松下电器创始人叫松下幸之助,他的经营理念叫“自来水哲学”,也就是说他要把他的产品做的像自来水一样人人需要,而且要做的像自流水一样便宜,让每一个人都买得起,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成果。这叫什么?这就叫“作新民”,要让我们工作的对象始终是面对社会的需求,劳苦大众的需求,这叫“作新民”。endprint

(三)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是讲“忠”,“在亲民”是讲“恕”。“忠恕之道,一以贯之”,这话出自《论语》,《论语》在概括孔子思想的时候,孔子说他自己:忠恕之道,一以贯之。“忠”是指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把自己做到最好。“恕”是指把我要做的工作,要与全社会的需求要联系起来,这才有你的价值。然后再讲第三句,第三句就是“止于至善”。刚才我们已经讲到第三句了,“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每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明明德”,要徹底把自己搞定。然后就是面对社会劳苦大众、面对社会的正义,接下来要怎么做?我们要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要以超出我的过去,要超出我身边所有的人,做出最大的努力。中国人讲“克勤克俭”、“惟读惟耕”,首先是要勤快,如果你整天躺在床上,卧久伤气;你整天窝在沙发看电视,坐久伤骨。一个人不勤快就什么都完了,包括你的身体都完了。但是,第一个“明明德”,第二个“在亲民”,然后讲“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说我们在“忠”和“恕”两个方面要做到最好。就是“精进”。“精进”就是降魔的最高手段。我们的敌人不是任何别人,我们的敌人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要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懒惰,有理想、有追求、有创新精神,有大本大源,把这些追求落实到行动当中,这叫“止于至善”。只要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条做好,那么,我们政府领导干部的人格修养还有什么说的呢?

二、《大学》的“八大条目”

《大学》的“八大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我之前已经说过了,现在说“致知”。这个“知”不是知道外界的事物,不是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而是去知道我自己是谁?要“觉”。刚才我说过,“格物”是沟通天人的一个学问,这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此“格物致知”的“知”字并不是知识,不是说我把物理、化学学会了,把文、史、哲都学会了,就叫“致知”,不是的。你看我们现在抓出来的好多贪官污吏有多少是博士毕业,学富五车,院士都贪污,那你说他“致知”了没有?因此,“知”不是这个意思。这些贪官出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明明德”,是因为没有读中国经典。如果真心实意从他的爷爷开始,从他爷爷的爷爷开始,然后代代相传,家里有良好的家风家教,加之社会公正,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强大的监控制度,官员们就不会贪污腐败了。习总书记在2015年2月17日春节团拜会的时候,就专门讲了很长时间的家风家教。家风家教才是影响最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有的家长在外面可能非常得意,或者说在外面受了窝囊气,回来以后,把家当成了撒野的地方。其实真正的受灾难、受影响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孩子。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在任何地方都真心修养自己,因为“致知”了,因为“格物”了,才能“正心”、“诚意”。“正心”、“诚意”就是在生命当中每一个时刻都严格要求自己,你不能够说我在外面都做的很好,我就要在家撒野。其实家就是一个学校,是一个彼此学习、彼此宽容、彼此呵护、彼此尊重的地方,家像一棵树苗,需要彼此共同的浇灌。我们要“正心”、“诚意”地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学习、面对方方面面,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根本。“正心”、“诚意”的面对一切,然后才有可能去“修身”。做到“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这叫“修身”。虽然我所讲这些也许与我们现实有相当的距离,但我们需要心中有梦,心中有前进方向。《圣经》里面有一个故事: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假、丑、恶”,上帝就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为什么要赶出去?因为他们心中不再纯洁。其实,我们生活中如果整天都是尔虞我诈,都是那些乱七八糟的事,那我们的幸福指数会大打折扣。我们的经典《老子》里讲,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叫“婴儿之未孩”,就是小孩子非常非常小的时候,还在咿呀学语时那种纯真善良、非常醇厚的状态,用孟子的话来讲是“赤子之心”,越简单越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诚信越简单越幸福。到那个时候,什么《孙子兵法》《姜太公》《鬼谷子》,统统都不需要了。我对你竭尽全力,你再怎么侮辱我,我也对你忠诚一片,我把能做的都做了,如果最后还是有遗憾,那我对我自己也依然坦然。孔子讲:“易简之谓大德。”也是这个意思。越容易的东西、越简单的东西、越坦诚的东西,就越是美好的东西。这是《周易》的根本思想,这叫“精”、这叫“诚”。“正心”、“诚意”、“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就是从八大条目这里来的。这是我对《大学》“三大纲领、八大条目”的一个基本解释。

(一)在“止于至善”之间“悟其质朴”

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中国的“家训”从大禹开始一直到康熙皇帝,简直多得不得了。帝王家训浩如烟海,像滚滚长江之水;民间家训车载斗量、积案盈箱。比方说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就是说,你不要整天想着很大的房子,不要去搞很大的地,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些可能是你孩子的坟墓。“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一定要做到质朴,一定要让孩子走上正义的大道,无论他有多少委屈,无论他有多少钱财,孩子需要有正义的教育。今天我们推出的第二个思想——“质朴”。这个东西太重要了。什么叫质朴?就是你的衣着质朴、言语质朴、行为质朴、生活质朴。不是让你吃不饱、穿不暖,不是这个意思。孔子说过,一个人不要“寡廉鲜耻”,如果你总是嬉皮笑脸没话找话,那就不是真正的仁义。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大学》里面接下来的话,什么意思呢?“知止”要“止于至善”,“至善”就是天的圣洁,指的是人的良知。“知止而后有定”,就是说,我知道了自己的大本大源,知道了自己的追求目标。那你说,我整个人生追求的目标就是一个字:钱。可是像邵逸夫、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最后他把钱全都捐了,日本有一个大企业家叫稻盛和夫。他退休的时候,他把他所有的股份全部分给公司,自己不要了,自己皈依佛门当和尚去了。这些事情至少让我们知道,钱是不能作为信仰的,钱是衣食住行,可以给我们实现理想打下基础,没有钱万万不能。但是,钱只是一个感官层面,不是属于“灵魂”的阶段。所谓信仰,是感恩、敬畏、责任、奉献,这才叫信仰。人活着就要感恩,人活着就要有敬畏,人活着就要有责任,最后就是奉献,奉献是人的本质,像阳光雨露一样,像太阳月亮的光辉一样,别人的需要才是我的价值,这就是奉献的意思。世界上所有关于信仰学最后就是这四大结论。endprint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要“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自身的禀赋、性格以及我们自己人生的各种机缘,会把我们推向不同的地方。我们来到这不同的地方以后,我们要去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观,宁静下来,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以及方方面面的做人道理,这样就会想得很透,最后的“得”才是真正实实在在的“得”。比方不少贪官,伏法前都有多所住房,贪污的钱是多少多少个亿,可他最后是不是“得”了呢?我们常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就因为一开始就没有“知”,就没有“定”,没有“安”,就没有真正的“虑”,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一场灾难。为什么中国好多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的公司平均寿命只有三年半,因为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钱,所以有钱赚时狼狈为奸,没钱赚时树倒猢孙散。在面对困难、面对灾难的时候,不能独立寒秋,成为中流砥柱,是世界观出问题了。中国还有一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呢?是因为这个家族本身没有“知止而后有定”的精神,没有“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根本价值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什么是“本”?人“明明德”是“本”,“亲民”是“本”。什么是“末”?“末”就是指外在的财产。所以“事有终始”,一旦我认定了这个世界我要前进的目标,我就善始善终,追求到底。最后一句“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只要我们知道了事情的先后,知道了“本末”的先后,“则近道矣”。

今天,我送给大家几个字:“止、定、静、安、虑、得、道”。整个《大学》最高境界就是最后的这个“道”字,大学之道的“道”,从低层次来讲就是道路,从高层次来讲就是宇宙最后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整个世界、整个自然界、方方面面最高的真理,叫“道”。我们必须去面对这些,你只有做到这些以后,才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真正精神。邵逸夫先生有時候一天只睡一个小时,其它时间都在工作。当我到穷乡僻壤,看到邵逸夫给当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都赠送教学楼,我才感觉到这就是他工作有一种非常高境界的原因。因此我认为,做人不在于你是不是赚钱,而在于你把你自己的精神置放在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之上!真正能算得上有钱人的毕竟是少数,难道说有钱人就幸福,没钱的人就痛苦吗?事实上我看到的恰恰是有钱人活得很辛苦,没钱人却活得很爽。因此,钱并不是人生信仰,我们要真心实意面对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把自己管起来,连自己都管不住,怎么可能管得了其它别的东西?怎么去管一个公司,管一个单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段话就是说一个人你要管住自己,不要过分的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为什么?因为你愤怒,你讨厌一个人,你就看不到他的优点了。你恐惧,你就不得其正了。你好乐,就是说你喜欢一个人,你就很难看到他的缺点了。一个人要恬淡虚无。人往往容易“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样我们的喜、怒、哀、乐左右着我们,让我们的心灵没有正常、宁静的思考。我们中国人讲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宁静、淡泊而能明智,这是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的话。“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人如果被喜、怒、哀、乐的东西牵引走,那我们就是守不住自己。守不住自己,我们将会大受挫折,要翻船。中国“十三经”里面有一部经叫《孝经》,它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面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大家注意,“立身行道”说的是,你这辈子活着,赚钱目的是为了行道,是为了去推动这个社会的正义,去行使善良的原则。一个人是向“真、善、美”前行,然后“扬名于后世”的。你看我们刚才举的这些中国的、外国的各方面的人,这些人都是扬名后世的人。扬名后世并不是遗臭万年,是说我们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样的经典的指导下走正道,在我们历朝历代、各种各样文明的基础上,在列祖列宗风里来雨里去,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基础之上,我们开启了这种人生新的境界,这叫“扬名于后世”。去做几件真心实意,能够对得起那些养我、爱我、关心我、帮助我的那些广大的老百姓。什么叫“以显父母”?父母来之不易,风里来雨里去,尤其是在中国做父母太难了,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要把自己做好,要把我生命发挥到极至,这就是最大的孝顺。那么怎么样才能发挥到极至呢?要“明明德”,要“在亲民”要“止于至善”。如果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辉煌,要“兼养天下”;如果自己本身没有达到那样的人生高度,要“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很重要,比如一朵鲜花开在深山之中,不能说没有人来欣赏你,你自己就可以作践自己,那就不叫鲜花了,那叫毒草,那锒铛入狱的事情就在等待着你。只要我们真正去追求正确的目标,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变得质朴,就不会再去追求纸醉金迷、吃喝嫖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刚才我说过,“明明德”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来之不易,我们的生命已经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是“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是“天生百物,人为贵”,整个自然宇宙的精华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这是非常宝贵的。所以我一直在讲,《大学》的根本精神是悲悯,是我们圣人对每一个生命的悲悯。中国有14亿人,以色列一个国家600多万人,其中犹太人只有500多万,而犹太人自1945年以来,他们拿到的诺贝尔奖占到了诺奖总数的32%,总共是170多个。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调查,犹太人每人每年平均读书64本,而我们中国人呢?平均不到一本。中国从1949年到现在,才拿到一个诺贝尔奖,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读书了,读书赚不了大钱,当不了大官。当老师地位骤然下降的时候,这个民族已经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贡献,英国人李约瑟写了很厚的一本《中国科技史》,他经过仔细的考证发现,中国古代一直到明代中叶以前,理工科的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世界其它地区,排第一名。可是我们现在的创造根本没法说了,因为现代中国人已经不读书了。在古代我们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女不学习,不如养头驴”,“三代不读书,不如牛和猪”,中国文化就是这样。我们的文化要讲整个“经史子集”,讲勤奋读书的故事。中国的成语故事,各式各样相关的文字,简直是俯拾即是。像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等等,类似的故事太多了。而这些东西在我们现在,搞麻烦了,真的搞麻烦了。我们今天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读书,管不住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会看到,比如车窗里面一会儿飞出来一个卫生纸,一会儿一个柚子皮,一会儿一个香蕉皮,一会儿连吃面的碗都丢出来了,开车像蛇一样的前进,这么一个状态很麻烦。记得有一次我去长沙开会回来,高铁一入座,上来大概五六个男人,这里插一根烟,那里插一根烟,一路晃着上来,眼睛游移不定,可能刚刚喝了酒,后面跟着四五个女人,淫声浪语,在后面哈哈大笑。后来迎面走来一位女士,看到这帮人来了就躲在旁边,但是其中有个光头男人迎上去,堵在了这位女士面前,这女的受不了又躲到另一边,那男的又堵过去,这样一来一回,全场哈哈大笑。这种人你说,他虽然没有违反制度,没有违反法律,但是他违反了礼,违反了一个人的良知。endprint

中国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改革开放,GDP的追求发掘出了人恶的特性,有人为了追求利益泯灭良知。我认为,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设置一套礼典,只有这样才能够“正心诚意”。说到这个“礼”,我想专门讲一讲。“礼”并不仅仅是规定我们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问题,这里面还有很深的哲学意蕴。《大戴礼记》和《荀子》里讲,“礼”有三本:天地、先祖、君师。天地就是我们的信仰,刚才我们讲过了。先祖是我们的感恩,感恩生命之源,君师是指我们后天的教养,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你不仅仅是一堆肉,不仅仅是吃了睡,睡了吃。人有三个来源:信仰、感恩、教养,这三个纬度是对一个人的界定,否则人就不能够取得你应该取得的成就,就对不起你自己的生命,太可惜了。全世界犹太人口约1600万,在美国只有3%的犹太人,但犹太人掌握美国的经济命脉每年是70%到75%。很厉害吧。因为什么?因为人家读书啊。无论男女老少,哪怕只是个扫厕所的爷爷,只要一坐下来就想读书。读书要读经典,读书要读名著。我们的生命太短暂、太脆弱了。如果没有几千年整个人类文明的支撑,我们的生命就非常的偏枯。我们没有继承传统文化。如果整天只知道吃吃吃,那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叫什么话?湖北有个三峡,三峡神女十二峰,峰峰都有神女的故事。故事是说老公出去打渔一直没回来,老婆背上自己的孩子站在悬崖边上等待,呼唤,千万年过去了,她的身躯都已经变成石头了。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这才是我们的中国文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苏东坡从中央到黄州,从黄州到惠州,从惠州到琼州,一直贬到海南岛,他在思念他千里之外的孤坟,他的老婆。苏东坡是十全大才的人物,放到现在那绝对是响当当的大明星,地位非常高,但是他的感情生活绝不会乱七八糟。网上报道说一个干部有146个情妇,这么弄怎么对得起我们的文化?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们的家庭里没有爱情,如果我们的人生不去追求那种真正的爱情,去培养心灵那颗圣洁的树苗,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生命,我们就对不起自己的生命,就不能称其为人。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写过《人间喜剧》,其中最著名的两篇《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读一读。还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的《双城记》《雾都孤儿》,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多的不得了。世界名著我们一定要看,我们读的书要超阶级、超党派、超时代、超时空,进入到世界名著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领域,这样我们才能够有幸福感。巴尔扎克讲,一个人要有希望,要有理想,要有信仰,要有精神,要内心纯洁。如果这些东西没有的话,就会放弃对自己的约束。我刚才讲的这些,其实就是一种“质朴”。像西方世界里面所谓的贵族,其实就是质朴,睡在木板床上面,一件衣服穿20年,这是他的标志,是贵族的标志。

我们再来反观我们自己。当年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居然会出现一顿饭5万、10万、30万这样的事,亏得他们做得出来。我们必须要有良心,我们必须要管住自己。《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外在的这些诱惑,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其实,如果真要把这些东西得到以后,你就再也不敢坚持真理,再也不敢说真话了,遇事都是缩头乌龟,只要一有利益就像苍蝇碰到血一样拼命向前,就是这么一个状态。人活着就完全变成是七情六欲在奔腾。《管子》1的《心术篇》里面讲:“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

一个人要做到这种质朴的话,就要“毋先物动”,不能被外界各种各样的七情六欲、各种物欲所牵引,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以观其则”,这个世界的规律你才能够掌握。首先要冷静,“动则失位”,“忿懥”、“忧患”、“好乐”这些东西,都会把你牵引到邪路上去。“静乃自得”,只有在宁静淡泊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守住自己的灵魂。

虽然“道”就是一草一木、一举手一投足,但是你要把它做好可谓是难上难。对身边的人要真心实意的去了解他、去尊重他,然后做到和谐相处,这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用一种淡泊的、虚无的状态把我们自己的灵魂停下来。“神”是指超常的智慧、聪明。“虚其欲,神将入舍”就是把我们的七情六欲收敛起来,然后超常的智慧就会降临到我们的大脑里面来。“扫除不洁,神乃留处”就是把你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扫除了,才能够运筹帷幄之中,超常的智慧才能留在你的心间。“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人人都希望有超常的智慧,但是谁也没有仔细想一想,别人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他是怎么样得到那个超常的智慧的呢?原因就在这里,“质朴”。我一直在讲“质朴”这个词,“质朴”不仅是你对你自己的约束,而是因为你有了“明明德”,有了自己的大本大源以后,你自然放棄一切,寻常的物欲你就不会在乎。像《红星照耀中国》里写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时候,穿的是破的衣服,吃的是红米饭,喝的是南瓜汤,洗脸的毛巾千疮百孔,生活非常糟糕。他住在延安窑洞里面,比我们住的房子要差得多,但是他写的是《论持久战》,写的是大量的世界一流文章,这就是一个深刻的故事。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并不在于你钱的多少,而在于你心中真正的志向和理想追求。孔子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士”是读书人的意思,孔子的意思就是我们心中要有“道”,如果说一个读书人,你整天就想着穿名牌,整天就想着吃好的,像这种人我已经无法跟你交流了。endprint

我开始就讲过,我们的每一个器官都精妙绝伦,我们各个方面都独一无二,这个世界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哪怕是亲兄弟、双胞胎也无法替代你。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按照心理学的结论,我们的大脑被开发利用的只有5%—6%,还有95%左右的大脑细胞属于沉睡状态,这证明我们人类本来有巨大的、旺盛的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民族。中国在春秋的时候,有800多个诸侯国,包括羌族、匈奴族、突厥族、满族、鲜卑族等等,后来这些民族逐步融汇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这些民族都到哪儿去了呢?在我们每个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液里面。但是,我们中国人现在有时候总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把一些聪明浪费在非常不应该的地方,这实在太可惜了。从古至今,有很多很多聪明人一生毫无成就,原因就是他根本没有读经书,他不了解人生的真谛。比如说韩信2,韩信这个人就是有大本大源的。那时候韩信整天挂着宝剑在街上晃,有一天碰到一个洗衣服的老大娘,她旁边放了一盒饭,韩信就问大娘:你可不可以施舍一点饭给我,以后我发达了可以给你报酬。这个老大娘给了韩信一半的饭,然后说:看你可怜的很,还图你什么报答,简直是岂有此理。就把他数落了一顿。有天一个屠夫大哥碰到了挂着宝剑的韩信,就对身边的人说:你看这个人挂着宝剑在街上走来走去,其实肯定胆小得很,今天我要好好教训教训他。韩信一步步走来的时候,其他五六个杀猪的人和这个屠夫一起把韩信的去路堵上了,屠夫说:韩信,你今天要么用你自己手上的宝剑把我的头给剁下来,要么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里记载:“于是信孰视之。”韩信长时间的望着这个屠夫,望了很久,他读懂了那双眼睛,就从屠夫胯下爬过去了。大家都知道,从屠夫胯下爬过去的这个韩信不是一般人,不是你我,他是中国的战神,是真正的英雄。韩信从穷乡僻壤的汉中,带着不到两万的萎弱之军,就是一帮跑不了的老弱病残,一直占领山西,占领整个关中之地,然后一直打到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胶东半岛,没有一场败仗。韩信是如此了得的人物。有一次打仗经过自己的家乡,他派就自己的先头部队告诉家乡人韩大人要来了,然后韩信家的里三层、外三层,家里的梁上、窗户上到处都是人,把他的家搞的水泄不通。韩信回来后,大家都说:我们这里出了像你这样的人物,我们祖孙三代都是你的粉丝,特别是我们的子孙,整天喊着你的名字,晚上也喊着你的名字,这次就托付给你了,你去哪里,他们就去哪里,我们大家都觉得你能从我们这个地方走出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荣幸,我们都太崇拜你了。韩信在那里扬扬自得。乡亲们接着说:这么多年来,我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有一件事情一直想不通,你得给我们解释一下。你既然是如此了得的人物,当初为什么会从一个屠夫的胯下爬过去呢?韩信说:那时我生活在秦始皇统治中国的时代,秦始皇不允许我们读书,我自己悄悄读《太公兵法》1。读这个东西是要杀头的,所以不能让大家知道我在读这个书。到了夜深人静,我就假装睡觉,等大家都睡着了,我就躲在柴屋、灶屋、厕所,反正没人的地方,我就仔细研究这个东西。读了一通宵书后,大白天我起来,在这个村子里挂着宝剑晃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我总不能白天像哥哥姐姐那样去干活,晚上又去读书,那怎么读书呢?读不了啊。再说,我的志向是要救国救民,把暴君推翻,这是我的人生目标,我怎么可能像我的哥哥姐姐、爸爸妈妈那样去开荒种地呢?这样一来,爹妈对我不了解,兄弟姐妹对我有意见,甚至屠夫大哥也着急。大家都很痛恨我,都觉得我是好吃懒做,我和爹妈在一起吃饭,他们就整天就稀里哗啦念叨,弄得我吃不下饭,只好到外面去。大家那时感觉我好像到处蹭饭吃,其实那是没办法。再说了,这个屠夫大哥着急,他把他自己的头做教材,让我用我自己的宝剑把他头砍下來,可是当时我长时间盯着那双眼睛,我看到的是他的仁慈悲悯之心,他想挽救我,想拯救我,我怎么可能用宝剑把他的头砍下来呢?我的宝剑是杀秦始皇的。因此,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砍他的头。当我从他胯下爬过去的时候,心里是充满感激的。后来居然有一个成语叫“胯下之辱”,说他当时从屠夫胯下爬过去是受了侮辱的,对韩信是天大的误解。他当时说完这段话后,把他带着的一个巨大包袱往桌子上一放,问:今天屠夫大哥来了吗?我认为这位屠夫大哥他本来对韩信是充满关爱的,但此时此刻韩信千军万马来到这里,所以屠夫大哥很纠结,又害怕又想见的那种状态。这个时候,一个角落里的人说:来了,在这里。有两个人就把屠夫大哥揪到了人群的前面。韩信说:屠夫大哥,谢谢你,你是我的恩人,我要感谢你。然后把这个包袱打开,里面箱子再打开,有一百金,推到他面前,说:感谢你,我只能这样表达我自己的感谢了。这是在《淮阴侯列传》里面真真实实记载的东西。但是由于我们已经不读历史了——《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这些书我们还读吗?我们经常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韩信的精神我们现在还有多少?我们在公共汽车上,一个人不小心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转过身就是一耳光,两个人在那里就开始大战了。60多岁的老人和如花似玉的姑娘在公共汽车上打得遍地是血,像这种事情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没有理想,因为活着实在是太无聊了。这怎么办?只要我们有了“明明德”,有了“亲民”,有了“止于至善”的心,我相信我们能够彻底管住自己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

这段话的意思是克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建立一套立足于中国现实、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制度,从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不要一味责怪别人,要管好自己。特别是作为执政党,作为国家干部,要做的事情不是去指导别人做什么,而是首先要把自己管好。自己都管不好怎么去指导别人?我相信今天在座这里肯定有党员,肯定有国家干部,这个话我说了,因为我是教授,我有这个责任,我也是共产党员。我们必须从自我做起,把自己先管定,即便改变不了我的家人,改变不了这个社会,首先改变我们自己。“茫茫大海,自性自度。”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过去我误以为只有我们的孔子才这么“刻薄”,居然把人管得这么狠,后来我去很多国家,像美国、日本、新加坡,还有欧洲一些国家我都去过,其实很多国家的管理比我们中国要严几十倍。它们那里法律界定的“自由”,就是不影响别人。像在东京的地铁上是悄无声息,一点声音都没有。就算在穷乡僻壤的小农村街道上,也干净得一尘不染。“自由”就是不影响别人,这是世界上的公论。但是我们中国呢?只要我的权利大,只要我的钱多,我管他影响不影响别人,你死了都与我无关。我们以为“为所欲为”叫“自由”,这怎么可能呢?这个世界之所以是世界,就是大家要能够共存。对不对?因此我们讲“礼”,“礼”是悲悯,是对我们生命的悲悯,是对这个世界的悲悯,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悲悯。要记住“悲悯”这两个字,这是《大学》的精髓,是圣人之心的根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我的大学,我来啦!
订正里的大学问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工大学人
考上大学以后悔婚
关于大学之道
新大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