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囤囤名考

2017-11-29 21:40郗玉松
贵州文史丛刊 2017年4期

郗玉松

摘 要:海龙囤是播州土司的军事城堡,原名龙岩新城、龙岩囤,修建于南宋末年,本为南宋王朝与播州豪酋杨氏联合抵御蒙军的战略工程。明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重修海龙囤,使之成为对抗明廷的军事堡垒。龙岩新城、龙岩囤的称呼仅见于播州土司对海龙囤的指称,史料记载中均称之为海龙囤。海龙囤、龙岩囤的名称,与周边的海龙坝、海龙塘、龙岩山等地名相关。

关键词:龙岩囤 海龙囤 海龙坝 海龙塘 杨应龙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7)04-77-81

海龙囤修筑于南宋末年,应抗击蒙古军的需要,南宋政府与播州杨氏合作修筑,建于龙岩山巅,初名为龙岩新城,后又称之为龙岩囤。至明代,已经称之为海龙囤了。明代播州土司杨应龙之所以仍称之为龙岩囤,与龙岩囤历史相关,龙岩囤是地方势力与中央王朝合作修筑的,是地方豪酋对中央王朝认同的见证。同一时期,外界都称之为海龙囤。至于说平播后,朝廷将龙岩囤更名为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既没有史料证明,也与相关的史实不符。海龙囤囤名与周边的海龙坝、海龙塘等地名相关。

一、海龙囤的修筑及影响

海龙囤究竟修筑于何时?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宋史》中并未记载海龙囤。1972年,杨文墓发掘清理,发现了《杨文神道碑》记载:“宝佑丁巳(1257年)……吕公与杨君相会,面言当为申朝廷行下□□制阃,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我且住黄坪以蔽沅、靖,于是筑(龙)岩新城。”1龙岩新城修建始于1257年,目的是为抗击蒙军,“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龙岩新城即龙岩囤,后来称之为海龙囤。

1259年,蒙军与南宋军队大战于重庆钓鱼城,蒙哥大汗亲率四万军队攻打钓鱼城,结果蒙军战败,蒙哥战死于军中,蒙军撤退。钓鱼城战后,蒙军撤走,并未进攻播州的海龙囤。

海龙囤四面陡峭,易守难攻,是一座军事堡垒,不适宜日常生活所用,从南宋末年修筑,一直处于闲置中。明代万历年间,杨应龙重修海龙囤,作为其反叛朝廷、对抗明军的城堡。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从2012年开始,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遵义海龙囤遗产管理局对海龙囤考古发掘,到2014年,对海龙囤的调查清理基本完成,“囤顶‘大城南北城垣、‘土城墙及其门址应属南宋时期遗存。现存的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虎关、朝天关、飞凤关、万安关、西关、后关及与它们相连的城垣主要为明代万历时期遗存。”1考古证实,海龙囤的遗存为南宋和明代万历时期,与史料中记载一致,海龙囤修筑于南宋末年,明代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重修海龙囤。

除海龙囤外,杨应龙还设置了养马城以及龙爪、海云等囤,“贼党攻围(刘)綎,綎击败之,追至养马城,与南川、永宁诸路之师会,连破龙爪、海云诸险囤,压海龙囤而垒,是也。”2

杨应龙苦心经营的天险军事城堡海龙囤,最终没能抵御住二十余万明军的进攻,杨应龙战败自缢,海龙囤遂为废墟。2015年7月,海龙囤作为土司遗址申遗成功,海龙囤才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二、海龙囤名称的由来

海龙囤位于西南山区,距海遥远,无海“无龙”,何以称之为海龙囤?

(一)海龙囤囤名说

1、“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说

网上最流行的说法是“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龙岩囤”被焚毁,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曰平越府,划归贵州省;一曰遵义府,隶属四川省。

所谓“龙入海”,不能兴风作雨,此说与常理不符,也与史实不符,龙入海,正好可以“兴风作浪”,民间传说中四海龙王不正是管控风雨雷电吗?怎么“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

根据史料记载,海龙囤在平播战争中就被称之为海龙囤了,完全不是平播后更名。平播中,左监军杨寅秋在给自己儿子的信中,称该囤为海龙囤,在《黔中与子嘉祚》信中,他说“札营于养龙,距(老君)关十里,待克关之后,贼登海龙囤,环而围之。”3《临皋文集》中曾8次出现海龙囤的名称,而不是龙岩囤。可见,在平播战争中,海龙囤的名字已经流行,而不称之为龙岩囤。

2、军师说、风水说

军师说认为,杨应龙的军师孙时泰建议将龙岩囤改为海龙囤,“何以称为海龙囤?笔者未见文献记哉。据传,龙岩囤重建以后,杨应龙的军师孙时泰说,龙为深水神物,游浅水尚遭虾戏,居岩上尤为不利,因而将“龙岩囤”更名“海龙囤”,并派人在囤前修筑拦河大坝,蓄水成湖。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坝未筑成,负责筑坝的将军被处死,因而筑坝处被民间称为将军堰。”4

风水说认为杨应龙把龙岩囤改名为海龙囤,并拦河造海龙坝,“按民间传说,龙应该生活在天空或海里,基于此,杨应龙将龙岩囤改名为海龙囤,欲建拦河坝的地方取名海龙坝。”5

“深谙堪舆破解之法的杨应龙,为解龙岩囤缺水困局,他在重葺龙岩囤时用风水之法破解“旱龙”格,首先将龙岩囤更名为‘海龙囤,使‘旱囤(龍岩囤)带水。此‘水非一般之水,而是‘海水,他借此意喻自己是海之龙,非一般江河小龙可比。”6

军师说、风水说所言都是杨应龙主动将龙岩囤改为海龙囤,并且拦河造海龙坝,与“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说完全相反,“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是为压制龙岩囤,朝廷将其改为海龙囤。而军师说、风水说都是杨应龙因风水原因主动更改囤名,并修建海龙坝。

军师说、风水说都是民间传说,并未见诸于史料记载,这种说法为塑造杨应龙形象而产生的,此说也与海龙坝的历史相矛盾,海龙坝并非杨应龙修建的拦河坝,而是盛产稻米的河谷盆地。

3、内外有别说

海龙屯考古遗址发掘领队李飞考察了龙岩囤和海龙囤名称产生的背景,分析了使用龙岩囤和海龙囤名称的主体,指出龙岩囤为杨氏所用,海龙囤为外界所用,提出内外有别说,“‘龙岩囤乃早出之名,而‘海龙囤晚出。若仔细审视,则还能发现‘龙岩囤乃杨氏的自称,而‘海龙囤则是外来者的他称,内外判然有别。‘龙岩囤或‘龙岩新城的称呼,只出现在‘严禁碑和‘杨文神道碑这类由杨氏自己撰写或托人撰写的碑刻铭文中,不见诸他者所书的传世文献里;相反,‘海龙囤之名并不见诸杨氏的自我说道,只见载于华夏文人的言论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可能暗含了杨氏因山为垒的防御心理,以及他者自水道入囤的进攻态势。”1endprint

内外有别说是在考察碑刻和史料的基础上得出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此说只分辨了龙岩囤、海龙囤名称的使用者,并未对海龙囤囤名进一步分析,也没有探析杨应龙使用龙岩囤名称的缘由。

4、海龙坝说

陈季君通过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认为海龙囤与海龙坝、海龙塘相关,并进一步指出了海龙囤重要的历史价值“海龙囤具有险、雄、奇的地理特征,体现了冷兵器时代据险以抗强敌的军事防御思想,是八百年黔北土司文化的物化表现。其地名有着特定的历史地理内涵,反映了黔北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2

该说是在研究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研究方法提出的,因而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对杨应龙与龙岩囤、海龙囤的关系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探究杨应龙使用龙岩囤名称的原因,并对海龙坝、海龙塘的来源作进一步分析。

(二)海龙囤囤名考

清代学者郑珍曾考证海龙囤囤名,“龙岩山在城北四十里,(《通志》)冈峦盘曲,(《方舆纪要》)怪石巉岩。(《明统志》按:龙岩,今无此名。)考海龙囤有杨应龙‘示谕龙岩囤严禁碑,所言‘龙岩,即海龙囤也。其言‘龙岩称‘先侯设险,而自署‘海龙囤骠骑将军。则龙岩,旧名海龙,应龙改称耳。”3

海龙囤尚存《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碑文凡373字,并未发现落款。根据郑珍的考证,杨应龙所言龙岩囤,即为海龙囤,但他说“龙岩,旧名海龙,应龙改称耳”,认为杨应龙把海龙囤改名为龙岩囤,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海龙囤始建于龙岩山巅,即称为龙岩新城、龙岩囤,并非杨应龙所改。这一时期,人们只记得囤名为海龙囤,淡忘了龙岩囤,杨应龙用龙岩囤的名字,是南宋末年修囤时的名字,绝非杨应龙所改,杨应龙只是重新启用了龙岩囤的名字而已。

《明史》《明实录》以及明代的文集中有数十处关于海龙囤的记载,却没有一处关于龙岩囤的记载,无疑,明代已经称该囤为海龙囤了,但杨应龙为何还称之为龙岩囤呢?

龙岩囤修筑于南宋末年,时值蒙古军南下,朝廷命播州豪酋杨氏修筑龙岩囤,目的是抵抗蒙军,龙岩囤是应中央王朝的指令而修,代表了地方势力杨氏对中央王朝的认同,对于播州杨氏来说,龙岩囤是值得自豪的工程,是杨氏忠君报国的象征,这也是明代播州土司杨应龙仍称之为龙岩囤的原因,据郑珍考证,严禁碑署名为“海龙囤骠骑将军”则说明,这一时期,海龙囤囤名已经流行。而郑珍说“龙岩,旧名海龙,应龙改称耳”,则证明龙岩囤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公认的囤名已经是海龙囤。

龙岩囤为何变成海龙囤呢?南宋末年修筑的龙岩囤,并未成为战场,龙岩囤“四面陡绝”,绝非日常生活之地,因之荒废下来。三百余年后,播州土司杨应龙重修海龍囤,目的是作为对抗明廷的军事堡垒。海龙囤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囤上的遗物为南宋末年和明万历年间两个时期的。4三百余年的荒废,龙岩囤的囤名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称龙岩囤为海龙囤。

海龙囤囤名的由来,与海龙囤附近的海龙坝相关。海龙坝名称由来已久,并非杨应龙修的拦河坝。在明代平播左监军杨寅秋的《临皋文集》中,就有四处提及海龙坝。播州土司杨辉(1433-1483)病重时,曾将“海龙坝等处拨以杨敷。”1可见,海龙坝一词早在杨应龙之前就有,绝非杨应龙拦河造坝。海龙坝附近有荒废的龙岩囤,久而久之,被人们称之为海龙囤。

海龙坝并非杨应龙的拦河坝,在遵义,山间盆地称为“坝”,张其昀在《遵义新志》中描写到,“遵义境内,北起娄山,南至乌江,长岗宽谷,起伏映带。例如自遵义南至乌江渡一段,公路穿行于一向斜谷中,其地势之坦荡,人烟之稠密,为川黔大道沿线所罕见,驰驱往来,甚难想象娄山之高耸与乌江之深危。此类宽谷,称为平坝,土壤肥美,歼陌相连,农作之精密程度,间可与江南媲美。”2张其昀的说法是沿用了历史上遵义的地名的习惯,在道光《遵义府志》中,提及的坝名就有上百处,坝为平地,许多带有坝名的地方都是市场集散地,如“骊龙坝、杨叉坝、谢家坝、罗筛坝、毛氏坝、米粮坝、丝棉坝、董家坝场、夜郎坝、江流坝、磨坝场、野茶坝、黄村坝、宽阔坝”3等等都是黔北的集场。坝为山间宽谷,平坝为肥沃之区。黔北地名中,坝是地名的通用语,并非河坝。在遵义的地名中,坝与“湾”、“山”、“坡”等字一样,是地名的常用语。海龙坝就是这样的平坝,盛产稻米,海龙米素负盛名,有“贡米”之称。

海龙坝物产丰富,人烟繁盛,而其西北的龙岩囤自南宋末年修筑为城堡后荒置,到明代,人们已经不用龙岩囤的名字了,海龙坝附近的囤,称之为海龙囤。杨应龙在《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仍用龙岩囤一词,与龙岩囤的历史相关,龙岩囤是杨氏与南宋王朝合作抵御蒙军的军事城堡,是杨氏对中央王朝认同的象征,在沉寂多年后,仍被杨应龙挖掘出来,用以发号施令。土司统治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大大加强,“土司制度推行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4碑文记载了龙岩囤修筑的背景以及杨应龙重修龙岩囤的原因,“吾先侯思处夷陬,不可无备,因而修之,以为保障。《易》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吾先侯得之矣。今重缉之,以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耳。”与“夷陬”之“夷”相比,杨应龙也颇有自豪感。

杨应龙将尘封的龙岩囤囤名再次使用,利用龙岩囤囤名的象征意义,龙岩囤象征了地方势力播州豪酋对中央王朝的认同,是中央王朝支持地方势力修筑的军事堡垒,以此重修海龙囤,发号施令,名正言顺。从这个囤名上看,杨应龙绝非仅仅一介武夫,应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修养,单靠武力征服,不可能使周边若干族群、村寨为杨应龙死心塌地的卖命。对海龙囤遗存碑刻书法的考证也证实了这一点,“从以上碑刻可以看出,杨应龙并非胸无点墨的一介武夫,而是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地方统治者。”5

海龙坝的名字如何得来?无海、无龙,此坝何以称海龙坝?海龙囤、海龙坝周边很多地名都是以龙命名,包括南宋末年修建的龙岩囤,因修建在龙岩山巅,名为龙岩囤。《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了遵义许多以龙命名的地名,“龙岩山,府北四十里。冈峦盘曲,怪石巉岩。其东曰定军山。唐咸通中,杨端击南诏,驻军于此,因名。又龙盘山,在龙岩山西,以首尾盘曲而名。《志》云:府北二里又有龙山,相传为郡之主山也。府东一里曰凤山,形如凤翥。”6龙岩山、龙盘山、龙山等地名均与龙相关,因山形似龙而称。此外,遵义还有许多传说与龙相关,明代学者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引旧志,“海龙囤为杨酋穴垒,在治北三十里,四面斗绝,后有侧径略一线,今居人,尚不知通于何所,故老相传,昔白龙太子据此,今为白龙寺。”7endprint

海龙囤及其周边地区还有许多以龙命名的地名,道光《遵义府志》记载了海龙塘,“海龙塘,在治北三十里,出海龙囤,入会川河。《孙志》按《陈志》:‘会川河,即九岊滩与新桥龙岩水合,此塘亦龙岩水也。”8塘大,人们称之为海,传说塘中有龙,名为海龙塘。海龙塘的水来自龙岩河,灌溉平坝,坝因之名为海龙坝。与之相邻的龙岩囤,因为荒废时久,人们逐渐淡忘了龙岩囤,而以海龙囤称之。除海龙塘外,遵义地区的龙塘有十余處,如“上龙塘,在城东七十里。漾不可测,旱涝不涸溢。三面悬岩,阴气凛凛。相传昔有水怪曰“马鞑”,每人过,出,若张猩毡,即裹以入。间里许,有下龙塘,水灌百顷田。”此外,还有独龙塘、双眼龙塘、孔龙塘、古寨龙塘、白果湾龙塘、陈家坝龙塘、大龙塘、老龙塘、羊坝龙塘等。1可见,在遵义,水多的小湖泊即可成为塘,塘大可称为海,想象水中有龙,所以多龙塘的名称。

海龙囤囤名来源于海龙坝,海龙坝名称来源于海龙塘。

三、结语

2015年7月,贵州遵义海龙囤、湖北唐崖土司城、湖南永顺老司城作为土司遗址代表中国申遗成功,海龙囤成为贵州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荒置四百余年的海龙囤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纷至沓来的游客提出了疑问,海龙囤位于西南山区,无海无龙,何以称为海龙囤?

海龙囤修筑于南宋末年,因修筑于龙岩山巅,初名为龙岩新城、龙岩囤。龙岩囤是南宋王朝与播州地方豪酋杨氏合作的产物,目的是抵抗蒙军东侵。阴差阳错的是,海龙囤并未成为抗击蒙军的战场,自南宋末年到明代万历年间杨应龙重修海龙囤,海龙囤被弃置三百余年。海龙囤四面陡绝,易守难攻,是军事城堡而绝非日常生活之区,三百余年的荒置也绝非偶然。

杨应龙重修海龙囤,目的是将其作为对抗明军的堡垒。杨应龙在《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中仍用龙岩囤名称,其原因为龙岩囤是南宋末年播州豪酋杨文报效南宋王朝的见证,代表了杨氏家族忠君报国的理念。据清代学者郑珍考证,杨应龙自署名为“海龙囤骠骑将军”,这一署名也是有道理的,当时,龙岩囤已经被称为海龙囤了,人们已经不太知道龙岩囤的名字了,这也是明代典籍中只出现海龙囤一词的原因了。

海龙囤名称来源于附近的海龙坝,海龙坝并非杨应龙所修的拦河坝,而是盛产贡米的平坝,海龙坝名称由来已久,是播州杨氏土司的官庄田,因附近的海龙塘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海龙囤现在的名字已经变为海龙屯了,“2000 年6 月,遵义市文化局申报海龙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以‘海龙囤上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评审,认为海龙屯是我国宋、明时期的军事设施,主要功能是屯兵而非屯粮。2001 年6 月25 日,国务院则以“海龙屯”公布。至此,海龙囤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地名。”2据此,历史遗产的用名为海龙屯。把历史上“海龙囤”的名称又作了更名“海龙屯”。

The Research on the Name of “Hailong Tun”

XI Yu-song

Abstract: Hailong Tun, which is called “Longyan New Town” or “Longyan Tun”, is the military castle of Bozhou Tusi. Hailong Tun was built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was used as a strategic defense against Ming army by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Bozhou Yang Tusi.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Wanli in the Ming Dynasty, Bozhou Yang Yinglong Tusi rebuilt Hailong Tun and made it as a military fortress against the Ming Dynasty. The name of “Longyan New Town” or “Longyan Tun” was only found in Bozhou Tusi and it was called “Hailong Tun” in historical records. The name of “Hailong Tun” or “Longyan Tun” is related to the surrounding places such as Hailong dam, Hailong pool and Longyan Mountain.

Keywords: Longyan Tun;Hailong Tun;Hailong dam;Hailong pool;Yang Yinglong

责任编辑:张 翔

1 《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文物》1974年第1期。

1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遵义海龙囤遗产管理局:《贵州遵义市海龙囤遗址城垣、关隘的调查与清理》,《考古》2015年第11期。

2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四川五·遵义府》,养马城条,第3304页,中华书局,2005年。

3 杨寅秋:《临皋文集》卷三。

4 曾祥铣:《烽烟散尽囤犹在》,《遵义晚报》2016年1月12日,第22版。

5 姚强:《参观土司城堡游客心生好奇 建在高山之巅为何取名海龙屯?》,《贵州都市报》2016年6月27日。

6 吉志东:《海龙囤“风水”及前山“九关”考》,http://www.zyhc.gov.cn/ztzl/hldsy/lsyg/26242.shtml ,2013年12月13日。

1 李飞:《囤名辨:内外有别》,《贵州都市报数字报》,2012年7月3日,第8版。

2 陈季君,徐国红:《“海龙屯”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3 道光《遵义府志》卷四《山川》。

4 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遵义海龙囤遗产管理局:《贵州遵义市海龙囤遗址城垣、关隘的调查与清理》,《考古》2015年第11期。

1 何乔新:《堪处播州事宜疏》,第35页,中华书局,1985年。

2 张其昀:《遵义新志》第11章《历史地理》,《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贵州》第36册,第165页,凤凰出版社,2010年。

3 道光《遵义府志》卷六《城池·街坊村场附》。

4 陈季君:《论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1期。

5 梁厚能:《海龙屯土司遗址书法碑刻考察》,《中国书画报》2016年7月6日。

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四川五·遵义府》,龙岩山条,第3304页,中华书局,2005年。

7 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

8 道光《遵义府志》卷四《山川》。

1 道光《遵义府志》卷四《山川》。

2 陈季君,徐国红:《“海龙屯”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