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观”:晚明高僧憨山德清的文艺观

2017-11-29 00:07曹磊
贵州文史丛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

曹磊

摘 要: “真心”既是憨山德清佛学思想的根本主张,也是其文艺理念上的自觉追求。从文学创作上重“真心流溢”,到艺术理论中强调“真心”妙悟,都是以“一心”为理论本源的,其文艺思想实际可以“真心观”来概括和表述。同时,憨山德清追求诗、文、书、画中的“真心”流溢,承续了唐宋以来心性与艺术相沟通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大乘佛教“真心”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文艺的深刻影响,其文艺主张值得关注。

关键词: 憨山德清 真心观 文艺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7)04-104-110

憨山德清(1546-1623),字澄印,号憨山,俗姓蔡,安徽全椒人,“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他一生力主禅净合流、性相同源、三教合一,形成了以“真心”为根本的圆融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其著作始终,集中体现于《法语》《观老庄影响论》《化生仪轨》等作品中。

在《法语》中,憨山极力主张禅净合流、禅教一致,“禅净二行,原无二法,永明大师示之于前矣”1;“故曰心净则佛土净”2,指出禅净同是以心性为归的解脱法门。在《楞严通议补遗》中,他又以《大乘起信论》真妄心理论解释法相宗的“四分”思想。此文开篇即云:“……由此藏性,迷为阿赖耶识,变起见相二分……按论真如、生灭二门,此证自证分,即是真如;其自证分即迷中本觉;见分即前七转识;相分即虚空四大。”3显然,这是从真如论的视角来观照和统摄唯识思想。

在“四高僧”中,憨山是以“一心”来圆融三教的典型代表,其《观老庄影响论》一文阐释三教圆融最为彻底:

由是证知,孔子,人乘之圣也……老子,天乘之圣也……佛则超圣凡之圣也……据实而观,则一切无非佛法,三教无非圣人。若人若法,统属一心;若事若理,无障无碍,是名为佛。故圆融不碍行布,十界森然;行布不碍圆融,一际平等。又何彼此之分、是非之辩哉?4

德清将孔、老都归入佛之“五乘”,并从华严法界观和中观论出发,将三教圆融推向极致。在他看来,“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异者迹也”5。即是说,三教同源异流,同属佛乘“一心”,仅“用”上有别而已。

此外,在《化生仪轨》中,憨山接着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所谓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佛知见者,乃众生各各本有之佛性也。”1“佛出世说法四十九年,所集诸经,有一大藏。始终只说了八个字,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2。不仅如此,“至若所设六度万行,皆是求明一心之行”3。将释迦出世所说法门归为唯心之旨,又把万法万行皆纳入其中,可谓是纯粹的“真心一元论”者。

要之,无论是融合性相、禅净,还是会通三教,都是为了明此“一心”,此“心”明了,世间万法自是融通无碍。此“一心”便是“真如”“真心”,乃众生本具的清净本性、万法之本源,是中国大乘佛教心性论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德清所有论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德清自己曾说,“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语言文字而致哉?盖在心悟之妙耳!是则不独参禅贵在妙悟,即世智辩聪、治世语言、资生之业,无有一法,不悟而得其妙者”(《观老庄影响论·论教源》)4。他自述创作《楞严悬镜》前的状态云:“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壹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随命笔述《楞严悬镜》一卷,烛才半枝,已就”(《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上》)5。这就是他所谓的“心悟之妙”,在德清看来,文学、艺术创作皆源于这种“真心”妙悟。所谓“一切言教,皆从妙悟心中流出”6;“字字心光流溢,迸洒夺人”7,这种以“真心”、自性为创作本源的文艺观我们可称之为“真心观”,以下从文学与艺术两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真心流溢”:文学创作上的自觉主张

论文学成就,憨山德清是“四高僧”中的佼佼者,其文艺理论也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可先由以下论述观其文学主张:

文者,心之章也。学者不达心体,强以陈言逗凑,是可为文乎?须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法语·示陈生资甫》)8

即读书做文字,亦不妨本参,读了做了,放下就还他个本来无一物。自然胸中平平贴贴,久之一旦忽见本无心体,如在光明藏中,通身毛孔,皆是利生事业,又何有身命可舍哉?如此用心,操存涵养,心精现前,看书即与圣人心心相照,作文自性流出,此是真慷慨丈夫之能事!所谓“枢得环中,以应无穷”,即建功立业,皆成不朽。(《法语·示梁仲迁》)9

德清于此明确提出“文者,心之章”的观点,即认为文章乃是自心的体现,从“真心”自然流出才是妙文,“方始盖天盖地”。读书、作文并不妨碍参禅悟道,且一旦悟明心体,自能纯抒胸臆,生发绝妙文章。他自称“予著经,必是凝神入观,体契佛心,机倪忽自迸出者,方副之纸。若涉思议,即不中用”10。这种状态类于创作构思时的灵感迸发,却又与之有根本不同:它的先决条件是“凝神入觀、体契佛心”,且不可“涉思议”,即要离心、意、识,这其实是了悟自心后纯任自性通透般流出,是心体昭然映现时超越俗情的禅悟境界。理学家追求的“廓然大公”;道家宣扬的“用心若镜,不将不迎”而与“道”冥合,均与上述“真心”流露的状态相似,如此作文自能“与圣人心心相照”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他在《杂说》中标举的诗禅关系论:

昔人论诗,皆以禅比之,殊不知诗乃真禅也。陶靖节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末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等语句,把作诗看,犹乎蒙童读“上大人、丘乙己”也。唐人独李太白语自造玄妙,在不知禅而能道耳。若王维多佛语,后人争夸善禅,要之岂非禅耶?特文字禅耳,非若陶、李,造乎文字之外。1

这段精美的文字提出了“诗乃真禅”的主张。德清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诸句不可单纯看作诗而是另有禅境蕴含其中。李白是“不知禅而能道”,故陶、李二人是“造乎文字之外”,王维则只是“文字禅耳”。其实,王维的诗是诗禅相通的绝好例证,不可仅仅目为“文字禅”;陶、李二人也受到佛教影响,并非“不知禅”者。但德清在这里追求的是不著文字而高妙的禅悟境界,他提出诗禅的互动融通关系,推崇陶、李,正是由于二人之诗出于自然,颇合于禅悟时的“自得”之意,符合其重“真心”流露的文学主张。如后世文人对陶渊明大加赞赏,对于《饮酒》一诗,亦大都着眼于其自出胸臆的高妙境界。如“杨龟山云:‘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澹深邃,出于自然”;“《蔡宽夫诗话》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其闲远自得之意”2。德清“诗乃真禅”的主张,指出诗歌与禅悟均属于主体与万物融会无间而又不可名言的心灵境界,揭示了文艺创作与心源间的渊源关系,标举出诗禅一如的创作主张和审美意境,这种诗禅关系论还是相当深刻的。endprint

可以说,“真心流溢”是憨山德清文学创作上的自觉主张,其作品也正是这种文学思想的反映。兹以其散文和诗歌为代表作品以管窥之。3

德清的散文题材众多,尤以传记和山水游记最能体现其重“真心”的文艺观。

憨山的记传在人物塑造与写作风格上独具特色。他常撷取能表现人物主要特色的事件加以渲染,语言平实质朴,娓娓道来,却让人读后过目不忘而产生心灵的触动。如作者描写无明慧经禅师“每遇病僧,必亲调药饵,迁化则躬负薪荼毘……迨七旬,尚混劳侣,耕凿不息,必先出后归”4。片言只语,一位关心僧众、心慈自谦、坚守农禅作风的高僧便在读者心中立现。瑞光法祥一生精修净土,以豆为念珠,被称为“豆儿佛”。作者如道家常,以平实语道其“居常胁不至席,不设方丈,唯坐一龛于佛殿。不安库房,笥无长物。灭之日,唯胡椒一瓶,旧布数片而已”5。用语虽平实,却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画面感,“胡椒”“旧布”等以小见大,见证了一位朴质无华的净土修行者。在憨山笔下,高僧们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他能成功创作出这些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文学作品,正是源于其内心的深刻体悟、“真心”发抒。

山水游记是憨山遣戍雷阳后的游历之作,亦是其散文中的精品。在情感上,此时的德清与贬谪永州时的柳宗元是相通的:人生困顿失意时便探玄索幽、寄情山水。其游记喜用四字语,对偶工整,骈散结合,造境幽邃峻洁。如《琼澥探奇记》:

……出郭三里许,村园蔬圃,连络鳞次,磊磊落落,叠石为堑,擘土为畦,骨露肉藏,外瘠中腴,秫黍菽麦,嘉蔬细粟,五谷咸备,触目灿然,俨若蓟门西山也……经过十余里,皆礧石为堑,如丸如拳,如球如案,大者小者,欹者侧者,方如切者,斜如壁者,砌为堤环,密如罗纹,天然峭列,无不中度。6

作者连用四字骈语,一幅美丽清幽的村野图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对山野及“礧石”一段的描写既细腻传神,又将心中激动喜悦之情如珠洒玉盘,不断示现。后文又接叙所遇山水之“奇”、老者之“奇”,连自己也禁不住“掀髯长啸”起来。全篇以“奇”字贯穿,用语如“琼屑瑶花飞碎影”7,作者已完全沉浸于山水之乐中而忘却俗世,浑然与奇山异水为一,“如坐广寒,对冰壶而临玉鉴,殊不知为炎荒瘴澥也”,抒发了如处“非人间世”而恍然如梦的超世情怀。与柳氏山水游记相比,同样描摹精微,同样具有“凄神寒骨”的特色,但在幽峭澄净的意境中多了几分明快与欣怡,更趋澹雅。这种艺术感染力源自一种无我之我、无心之心的“心光流溢”,是作者经过心灵净化后的艺术升华。

憨山德清重“真心”的文艺观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更为突出。作为一位写景高手,他惯用白描手法,使得诗境更为清新淡雅,有的诗篇就是一幅水墨图。如:

月色澹如水,潮平寒似空。

孤舟横野渡,人在有无中。(《舟泊珠江》)1

渔火夜深白,沙鸡清昼喧。

江空人境绝,长日掩柴门。(《舟过小金山四首》其三)2

这些诗歌雅致脱俗,造境自高,具有一种物我一体、滤去尘滓般的纯净美。

德清还作有数量众多的山居诗,它们常以组诗形式出现,以般若空观为思想立场,表达看透世事、悟明身心后的超然与洒脱,如:

万籁含虚寂,诸缘露本真。

从来声色里,迷误许多人。(《山居十首》其五)3

百年世事空花里,一片身心水月间。

独许万山深密处,昼长趺坐掩松关。(《山居偶成四首》其一)4

春过人日雪初晴,新月疏林影更清。

夜起推窗望寥廓,满天星斗挂檐楹。(《山居二十八首》其四)5

“真心”原就不生不灭、清净如如,众生“三毒”加身,迷失本性。智者则将世事看作空花,身心托于水月,在空寂澄明的境界中参悟真如。这也正是佛教观照生命的重要方式:“追求者真正的生命价值就在脱离世俗价值的羁绊,最后再以智慧之眼来反观这个世界,这就是一条完整的佛教追求生命本原的道路。”6作者的本心无尘,“不是老来偏厌世,眼中无处着尘埃”7,如此方能以法眼观照世界,任“真心”纯粹涌现,所作之诗自是澄净明空、安然洒脱的。

以艺术特色而论,憨山的纪行诗和山居诗总体呈现出淡雅、澄澈的意境美,其所蕴之理也比一般文人同类诗作更为透彻和深刻。

由以上论述可知,真心流溢、真情发抒是憨山德清文学创作上的自觉诉求,而平实、淡雅、澄净的意境美则是在这一文学思想支配下,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整体艺术特色。这源于作者的“真心”体悟,即以“心如明镜”式的禅宗修心方式观照物我:从客观物象悟明“真心”,再由清净本心返观万法,并借助文字来传达。这样就形成一种“以自性为主体的艺术创作方法”8,也正是德清强调“心光流溢”、重“真心”的文艺思想的学理渊源。

二、艺禅相通:艺术理论中的禅境追求

憨山德清是位书法大家,《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中云其“文字妙敏,一写千言,善行草”9。與挚友紫柏真可一样,和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李流芳、丁云鹏、李日华等均有交往。二人皆提出了禅宗与艺术相通的理论主张,如紫柏明确提出绘画“本于自心”“机在我而不在画”1的主张。很显然,这些主张注重表现“真心”、自性,并认为以此为根本,方能进行成功的艺术创作。憨山德清的持论与此一致,请先看其谈书法之妙:

书法之妙,实未易言。古来临书者多,皆非究竟语。独余有云:“如雁度长空,影沉秋水。”此若禅家所说,彻底掀翻一句也。学者于此透得,可参书法上乘。(《杂说》)2

德清参悟到书法的妙处如“雁度长空,影沉秋水”。关于这一点,他自己曾点道,“予知醒眼观之,如寒空鸟迹、秋水鱼踪,若以文字语言求之,则翳目空花,终不免为梦中说梦也”(《梦游诗集自序》) 3。由此可知,“雁度长空,影沉秋水”与“寒空鸟迹、秋水鱼踪”一样,均暗寓不着痕迹,“彻底掀翻一句”则是禅家参究公案话头时,主张参活句而避免堕入死句。反映到书法上则是“体悟活句,不受法书外在形式的束缚”4,即超越外在形式的“葛藤”而得内心体悟的真髓。南宋杨岐派高僧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即强调参活句,“夫参学者,须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不忘;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5。参句却又不执于句,借句而能突破自我,明了般若智慧,是宗杲“看话禅”的终极目的。宋代文人的文艺思想便受此影响,如吕本中所谓“死蛇弄得活”,讲求“活法”,成为以禅入诗的典型论断。6苏轼赞文与可画竹是先“胸有成竹”,他论画重神韵,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7,这都是强调将艺术体验在内心深处涵咏后自然发抒。应该说,德清强调书法要纯由己心行走而达到了无痕迹的禅悟之境,这种主张正是继承了宋代以来佛教心性论与艺术本源相融通的文艺思想。endprint

另一方面,憨山德清注重绘画的功能,认为好的画工能够呈现佛菩萨的庄严法相,“欲现微妙身,故借画工手。画工与大士,同入不思议。影现一毫端,如春在百花。于最微妙中,全体一齐现”(《天衣观音大士赞》)8。但佛菩萨微妙庄严之相的展现,源于画工作画时“心水垢浊澄,光影一时现”,是内心明悟澄澈而不为“垢浊心镜”,即是一种“真心”流溢。如此,观者也才能借画而“开自心之佛性”9。

他又称赞善于作画的侯生是“独有丹青思入神,风流足可称痴绝”(《观侯生画山水歌》)10。“痴绝”是一种忘我的本然状态,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就被时人称为“痴绝”11。《庄子·达生》篇有云,“纪渻子为王养斗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林希逸注曰:“望之似木鸡,则神气俱全矣,此言守气之学,借鸡以为喻耳”12。顾恺之的“痴绝”是一种个人的禀性,与侯生挥毫泼墨时的状态尚不完全相同。侯生的“痴绝”境界与庄子笔下的呆若木鸡、形同枯槁倒是颇为相似,都是增加内心的涵养与体悟,类于一种虚静无为、心物浑融的禅定状态。反映在创作上,则是自我与艺术的浑然一体。如此将体悟蕴于胸中,“闲披绢素淡挥毫,一齐搓在眉尖上”,通过深刻琢磨、沉潜了悟后在心物一体、无我之我中自能挥洒出“思入神”的优秀作品。

以上理论正是从两方面揭示了书画与禅修在内心空灵妙悟的高层次境界中达到的冥合与体验,这种体验是“心光流溢”时的物我一体,是艺术与内心交融后同臻化境,追根溯源还是得益于本心之妙。

除书画之外,德清还言及棋弈之道,明确提出“弈可类禅”的观点。在《方子振弈微后序》中,他塑造了一位寓“道”于技的棋艺高超者形象。作者年少时即闻方子振的大名,后因缘相会,更为其精湛的棋艺折服。作者描写方子振与人对弈时“意气闲闲,笑傲自适,胸次倏然。局若澄波,心如皓月,机先而预定,神动而天随”1,认为这正合于“处乎不动而运乎动者”的禅观: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2方子振“机先而预定,神动而天随”的状态正是苏轼所说的“成竹在胸”,是内心体得各中三昧,得于“心”之妙后的任运自如、法法自在。不仅技艺上,作者认为方子振的品行也合于老子之道,“老氏有言:‘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斯其品异,而技亦神矣”3。“道”寓于“技”,“技”彰显“道”,并由悟“道”之人发之,技、艺、人与“道”達到无间的弥合,此所谓“以道而进乎技也”,也正是德清激赏方子振的地方。在德清看来,不仅技、艺传神,禅、道相通,甚至禅、技、艺、人均可统为一体,其连接的根本便是“心”。这种精彩的论断正从侧面印证了憨山德清“真心观”下圆融的文艺思想,也是高僧的文艺主张在晚明文艺界的诉求与彰显。

三、继承和诉求:憨山德清与唐宋以来的文艺思想

以上,我们从文学思想与艺术理论两方面探讨了憨山德清的文艺观念。可以说,从文学创作上重“真心流溢”、展现澄净淡雅的意境,到艺术理论中强调“真心”妙悟,都是以“一心”为理论本源的,其文艺思想正可以“真心观”来概括和描述。纵观而言,憨山德清的文艺思想亦是对唐宋以来文艺理念的相承相续,二者共同反映出大乘佛教“真心”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深刻影响。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说,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4。唐人即讲书画同体,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说,“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5,而王维则将禅心与文艺形式很好地统合在一起。在他身上,禅、诗、书、画可以一以贯之,以至苏轼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6。

宋代则是禅理与文艺契合最紧密的时期,诗禅关系在宋人中即多次提及,是诗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宋人常以禅喻诗,谓作诗同于参禅、学诗类于学禅,一旦彻悟则信手成章,皆成妙文。这正是钱钟书先生总结宋人诗禅关系论后所说的“诗心禅心,打成一片”7,此处的“禅心”即是禅宗讲的“真心”。不仅如此,“禅悟可通于艺术”8,诗、书、画与禅皆可一体,宋人也多次提及。他们把诗与画说成是异体而同源,更云诗乃“有声画”、画乃“无声诗”9,如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10;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更说“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11。张戒将四种文艺形式相提并论,一并纳入“胸臆”,正反映了宋人强调艺术创作源自心灵建构,且心灵自性抒发才能使作品突破围囿而传神的主张,故后人有“宋人尚意”之论,其中的“意”也正根于自“心”。

禅宗的这种心性论在晚明更是深入影响了文学思潮的建构,李贽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及唐宋派等的主张具体虽异,但在强调性情、抒写心灵主体方面却是持相同论调。如李贽深浸佛禅,提出“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说》)12,这种说法显然受到了佛教真如心思想的深刻影响,并成为其文学创作和艺术鉴赏的标准。比如他提出“画工”“化工”之说,在《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中对“化工”的含义作了具体表述:“不作意,不经心,信手拈来无不是矣。我所以谓之化工也”1。这种“信手拈来”的化工境界是其“童心说”理论的自然流露,背后却离不开禅宗心性论的沾溉。禅宗心性论也深刻影响着此时的艺术领域。晚明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即借鉴禅宗的宗派论提出“画分南北宗”说,并以禅喻书,提倡“淡”说、“熟后求生”说、“顿悟”说等等。2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李流芳《檀园集》等论书画皆受禅宗心性论的影响。另如王守仁、王世贞、罗汝芳、李梦阳、唐顺之等人多集心学论者与书法家于一身,他们思想中存有心学与禅学的双重因子,这种心性理论与个人文艺创作间的交互关系都是很值得探讨的现象。

可以说,晚明的“心学”受禅宗深刻影响,禅宗又借心学彰势,在心学与禅宗双重浇灌下,明末文艺界兴起了重自然流露与真情发抒的思潮。这种文艺思潮与宋元以来的文艺思想是相通相续的,可从同一视角作比较分析。憨山德清的诗、书、画与禅相通论是其文艺思想的自觉诉求,也是其本心论在艺术上的必然折射与反映。他追求诗、文、书、画中的纯情挥洒、“真心”流溢,力求一种自然平淡的沉静之美,正是继承了宋代以来心性与艺术相沟通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宋元以后中国艺术的共同精神:“推崇闲适静谧或清新淡雅,在潇洒情怀的抒写中渗透对于人生事象的深沉思索,自然平淡、不假雕饰,用最自然的形式表达禅机与禅趣,而所有这一切,皆是艺术家心灵的外化。”3endprint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和艺术境界的特点是“就‘生命本身體悟‘道的节奏”4。通俗而论,就是以“心”之妙悟连接“道”与各种艺术形式。这正是禅宗“心如明镜”式的观照方式——天地万象均是“心镜”的折射,“心镜”的流动涵养正孕育出艺术的美妙绝伦。只有这样,才能将主体与客体圆融无间的完美结合,生发出超然物外的灵思与妙境。“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5。这种“真心”妙悟正是憨山德清所提倡的,也是其“真心观”下文艺思想的终极体现。

"Zhen Xin"view:Later Ming dynasty Monk Hanshandeqings Literary Thought

Cao lei

Abstract:"Zhen Xin" is not only the basic idea of the buddhist thought of Hanshan, but also the self-pursuit of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From the swaying of true feelings in the literary creation to the stress about miraculous awakening with "Zhen Xin" in the art field, Hanshandeqings literary thought can actually to be summarized and formulated as "Zhen Xin".At the same time, Hanshandeqing pursuited the true feelings in poem,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arried on 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mind and art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se embodie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art by the mahayana Buddhisms "Zhen Xin" thought. His literary opinions are worthy of paying close attention.

Keywords: Hanshandeqing;"Zhen Xin"view;literary thought

责任编辑:张 彪

1 [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门人通炯编辑:《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九,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影印清光绪五年江北刻经处版,总第468页。本文所引德清著作,均出自此书,以下仅标明卷数与页码。

2《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总第477页。

3《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三,总第2291-2292页。

4《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五,总第2415-2417页。

5《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五,总第2452页。

1《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六,总第2491-2492页。

2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六,总第2522页。

3《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八,总第951-952页。

4《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五,总第2405页。

5《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五三,总第2925-2926页。

6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五,总第2406页。

7《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七,总第889页。

8《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总第160页。

9《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总第212页。

10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六,总第2490页。

1《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九,总第2078页。

2 [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前集卷一“陶渊明”条,中华书局,1982年,第1-2页。

3 关于“佛教文学”的内涵,学界仍未达成确切一致的看法,本文认为憨山德清的文艺思想是在佛教真如心思想支配下的一种自觉的文艺理念,是利用佛教文学体裁与传统文学形式进行的表述与传达,故其作品不仅属于佛教文学,也应纳入传统文学范畴内。另外,因德清在著作中多次提及“心光”一词来论述“真心”,故而有学者将其文艺观命名为“心光说”。这种学说与晚明流行的主流文学思潮有根本不同,可以看作晚明高僧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文艺观念。有关探讨及“心光说”,参阅王红蕾:《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88-202页。

4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八,总第1451-1452页。

5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九,总第1508页。

6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四,总第1248-1250页。

7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第3038页。

1《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八,总第2644页。

2《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九,总第2662页。

3《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八,总第2611页。

4《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九,总第2611页。

5《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九,总第2692页。

6 吴正荣:《佛教文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3页。

7《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九,总第2690页。endprint

8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華书局,2006年,第202页。

9《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紫柏真可撰,明学主编:《紫柏大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89页。

2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九,总第2077页。

3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七,总第2551页。

4 皮朝纲:《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59页。

5 [宋]大慧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四,《大正藏》第47册,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年,第869页中。

6 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

7 [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1526页。

8《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四,总第1799页。

9 皮朝纲:《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397页下注。

10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七,总第2578页。

11《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顾恺之》有云:“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参见(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406页。

12 [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第294页。

1《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一,总第1132页。

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5页。

3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一,总第1132页。

4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5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2页。

6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209页。

7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643页。

8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643页。

9 钱钟书:《七缀集》,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7页。

10 [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1526页。

11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

12 [明]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76页。

1 [明]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13页。

2 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23-435页。

3 张培锋:《佛教心境论与艺术本源思想》,《兰州学刊》,2015年第7期。

4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页。

5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2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张闻天的文艺思想初探
李广田文艺思想研究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浅析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内涵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