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协同护理的效果评价

2017-12-01 09:08李玉玲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协同护理人员

李玉玲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老年病科,山东 泰安 271500)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协同护理的效果评价

李玉玲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老年病科,山东 泰安 271500)

目的:探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协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9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按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为单号组和双号组,每组各有47例患者。对双号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单号组患者进行协同护理。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QLQ-30的评分和PSQI的评分。结果:单号组患者QLQ-30的评分明显高于双号组患者,其PSQI的评分明显低于双号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协同护理可显著改善其睡眠质量,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协同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老年;生活质量;睡眠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持久、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引发的的心肌坏死。该病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胸骨疼痛及呼吸困难等。该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该病的病情危重,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因此,该病患者在病情的恢复期也可出现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的现象,从而使其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其恢复的效果[1]。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协同护理可显著改善其睡眠质量,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证实该护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对2014年11月以来在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9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9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其纳入标准为:1)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处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2)其病情均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3)均未合并休克及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4)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这94例患者按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为双号组和单号组,每组各有47例患者。在双号组患者中,有男25例、女22例;其年龄范围为38~72岁,平均年龄为(47.2±2.1)岁。在单号组患者中,有男26例、女21例;其年龄范围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47.6±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双号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等。

对单号组患者进行协同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为:1)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的变化情况,及时排解、疏导其不良情绪,使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还可利用音乐、影视节目、报刊杂志等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减轻其心理压力。2)进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地讲解与其病情相关的知识,帮助其了解自身疾病的进展状态,及时解答其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护理人员还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为其制定早期康复运动的计划,以帮助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2]。3)进行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指导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豆类及奶类),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包括禁烟酒、咖啡及浓茶等),坚持少吃多餐的进食原则,以满足机体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要[3]。4)进行睡眠护理:在患者休息期间,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地避免使其受到不必要的刺激。夜班的医护人员应轻柔地开关病房门,在走路和说话时避免产生过大的响动,必要时可在病房内及走廊张贴醒目的标语,提示相关人员保持安静。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在入睡前通过喝一杯温热的牛奶、听轻柔舒缓的音乐、用热水泡脚、进行深呼吸等方式助眠,并嘱其晚餐尽量以清淡的食物为主,不宜过饱,养成规律、健康的作息习惯[4]。5)体位护理:对于需要长期卧床进行休养或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导其家属定期帮助其翻身、擦拭皮肤,并轻柔按摩受压的部位,以免其产生褥疮或出现肢体废用萎缩的现象。另外,对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对其进行适当的药物干预,以减轻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坚持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1)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Q)-30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具体的项目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等。患者的得分越高,说明其生活质量越好[5]。2)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具体的项目包括:夜间睡眠情况、是否存在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日间睡眠情况、安眠药物使用情况等。每项指标均采用4分制(即评分选项为0分、1分、2分、3分)进行评分,量表的满分为18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说明其睡眠质量越差[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QLQ-30评分的对比

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QLQ-30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护理后,两组患者QLQ-30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而且单号组患者QLQ-30的评分明显高于双号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的对比

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PSQI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护理后,两组患者PSQI的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而且单号组患者PSQI的评分明显低于双号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QLQ-30评分的对比 (分,±s)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QLQ-30评分的对比 (分,±s)

组别 时间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情绪功能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总体健康状况双号组(n=47)护理前 43.53±2.34 41.42±3.13 44.14±2.48 41.82±2.41 45.42±3.01 50.31±3.55护理后 62.45±4.71 55.57±5.78 65.52±7.02 55.67±5.01 62.81±7.47 66.69±6.67单号组(n=47)护理前 41.42±2.41 40.42±3.42 44.82±3.17 42.81±2.28 44.28±2.84 48.42±3.02护理后 73.25±5.68 68.61±6.69 70.45±8.28 66.82±5.59 74.23±8.59 76.20±7.63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的对比 (分,±s)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的对比 (分,±s)

组别 时间 夜间睡眠情况 是否存在睡眠障碍 入睡时间 睡眠效率 日间睡眠情况 安眠药物使用情况双号组(n=47) 护理前 3.45±0.56 3.34±0.90 3.56±1.67 3.52±0.89 3.25±0.99 3.21±1.34护理后 1.71±0.82 1.57±0.75 1.92±1.75 1.59±0.71 1.85±0.74 1.71±0.67单号组(n=47) 护理前 3.46±0.59 3.35±0.92 3.65±1.69 3.57±0.95 3.29±0.92 3.24±1.30护理后 0.67±0.26 0.72±0.28 1.12±0.35 0.57±0.34 0.40±0.28 0.53±0.12

3 讨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故即使进入病情的恢复期,其发生猝死的风险仍较高。这不仅会影响其治疗的效果,而且会严重地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协同护理是一种由基础护理模式发展而来、以人文关怀为护理理念的新型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强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全面的护理服务,以调节其身心状态,保障其疗效,提升其生活质量。该护理模式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心理护理、睡眠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及体位护理等。相关的文献报道指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协同护理不仅可帮助其建立科学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而且可提高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从而保障其疗效及预后[7]。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双号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护理,对单号组患者进行了协同护理。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进行护理后,单号组患者QLQ-30的评分明显高于双号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协同护理不仅可缓解其不良的心理状态,而且可帮助其养成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同时鼓励其进行力所能及的康复锻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免疫力,减轻其身心负担,使其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治疗[8]。本次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单号组患者PSQI的评分明显低于双号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协同护理可保障其睡眠的时间,帮助其减少睡眠障碍,最终提高其睡眠的质量。

综上所述,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协同护理可显著改善其睡眠质量,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1]彭福娟.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护理体会[J].药物与人,2014,8(27):19-20.

[2]梅丛敏,陈莎莎,周秀文.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临床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70-71.

[3]胡铭,刘玉玲,张艳侠.连续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546-3547.

[4]候志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及其护理[J].求医问药,2012,10(3):537.

[5]丁芸,吕媛.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567-568.

[6]刘忠民,张淑芳,王广,等.参麦注射液对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素及心室重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7):134-135.

[7]胡铭,刘玉玲,张艳侠.连续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546-3547.

[8]付伟,李萍,钟银燕.延续性护理研究综述[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27-28.

R473.5

B

2095-7629-(2017)11-0020-03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协同护理人员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