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对6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究

2017-12-01 09:08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1期
关键词:穿刺术咽鼓管鼓膜

刘 权

(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耳鼻喉科,重庆 409100)

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对6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究

刘 权

(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耳鼻喉科,重庆 409100)

目的:研究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对2015年5月10日至2016年11月10日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3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130例患者平均分为冲洗组和穿刺组。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对穿刺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咽鼓管冲洗术对冲洗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穿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61%。冲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3.85%。穿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冲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46%。冲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69%。穿刺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冲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确切,而且不容易引起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致聋性耳病。此病患者可出现鼓室积液、听力下降、耳内闷胀和耳鸣等症状。咽鼓管功能障碍、发生感染、免疫力下降和被动吸烟等都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因素。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逐渐获得了临床上的认可。为了进一步研究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和安全性,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5月10日至2016年11月10日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3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将这130例患者平均分为冲洗组和穿刺组。在穿刺组中,有男患者35例,女患者30例;其年龄为7~55岁,平均年龄为(30.6.±10.3)岁。在冲洗组中,有男患者34例,女患者31例;其年龄为8~54岁,平均年龄为(31.6±10.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 穿刺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对穿刺组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取患侧在上的卧位。使用利多卡因对患者患耳的鼓膜进行表面麻醉。然后将耳内镜探入其患耳的耳道。观察患耳鼓膜及耳道的情况,然后将1号穿刺针刺入鼓膜。先将鼓室内的积液吸除干净,然后向鼓室内注入1~2 ml由地塞米松和a-糜蛋白酶混合而成的药液。在治疗三天后,患者的病情若未得到明显缓解,可按照此方法再对其进行治疗1次。

1.2.2 冲洗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使用咽鼓管冲洗术对冲洗组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取平卧位,用丁卡因对其鼻腔进行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将鼻内镜从患者的鼻腔插入咽鼓管,然后用2~3ml的曲安奈德溶液冲洗患者的咽鼓管和鼓室,可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5天。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治疗后,患者听力下降、耳内闷胀等症状明显减轻,其鼓室内的积液基本消失。2)有效:治疗后,患者听力下降、耳内闷胀等症状有所缓解,其鼓室内的积液减少40%以上。3)无效:治疗后,患者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穿刺组患者中治疗结果为显效者有45例,为有效者有10例,为无效者有10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61%。冲洗组患者中治疗结果为显效者有19例,为有效者有16例,为无效者有30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3.85%。穿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冲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在术后,穿刺组患者中发生听力下降者有4例,发生耳痛者有3例,发生头痛者有5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46%;冲洗组患者中发生听力下降者有7例,发生耳痛者有3例,发生头痛者有6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69%。穿刺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冲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是一种分泌性中耳炎的新疗法。此疗法是在耳内镜的直视下,先将患者患耳鼓室内的积液抽吸干净,然后再向其患耳的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和a-糜蛋白酶等药物。临床研究发现,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以彻底清除患者鼓室内的积液,消除其鼓室内的炎性反应,而且不会损害患者的咽鼓管,故不容易引起耳痛等并发症[3]。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进行治疗的穿刺组患者其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使用咽鼓管冲洗术进行治疗的冲洗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冲洗组患者。这说明,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确切,而且不容易引起并发症。

[1]王宇娟.鼓膜穿刺抽液后注药辅治分泌性中耳炎41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9(15):102-103.

[2]周福林.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0例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1,7(4):95.

[3]宾翔,周永,张诚,等.鼓膜穿刺与鼓膜置管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Meta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1,6(9):189-190.

R764.21

B

2095-7629-(2017)11-0070-02

猜你喜欢
穿刺术咽鼓管鼓膜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鼓膜穿孔会影响听力吗?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