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研究

2017-12-01 09:08凌丽静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1期
关键词:乙组甲组满意率

凌丽静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昆山 215300)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研究

凌丽静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昆山 215300)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将这92例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有46例患者。对甲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乙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SAS评分、SDS评分。结果: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更高,其SAS评分和SD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能有效地改善其精神状态,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综合护理;护理满意度;SAS评分;SDS评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的血流供给中断,致使心脏因局部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一种疾病。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临床研究表明,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从而会对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1]。因此,临床上应对该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以改善其不良情绪。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这92例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有46例患者。在甲组中,有男26例(占56.52%),女20例(占43.48%),年龄为49~79岁,平均(64.3±13.4)岁。在乙组中,有男24例(占52.17%),女22例(占47.83%),年龄为51~78岁,平均(63.9±14.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本研究中92例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病情经综合检查得到确诊。2)年龄在80岁以下。3)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患者的排除标准是:1)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转院。2)临床资料不全。3)存在认知功能障碍。4)对护理的依从性差。

1.3 方法

对甲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方法是: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遵医嘱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向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知识,同时对其进行饮食护理和体位护理等。对乙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具体的方法是:1)病情监测。在患者入院后,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记录其心率、血压、体温、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若发现患者存在心率突然增快或减慢、心电波形异常、后背痛及牙痛等情况,护理人员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医生。2)基础护理。在患者入院后,不要轻易搬动患者,同时嘱其要绝对卧床休息。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住院环境,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指导患者在卧床时采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其心脏的负荷,减少其心肌的耗氧量,防止其心肌再次发生梗死。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和发绀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立即遵医嘱为其吸氧(氧流量一般为2~4 L/min),以增加其心肌氧的供应,改善其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另外,护理人员要准备好抢救所需的药品和相关的医疗器械,并做好随时抢救患者的准备。3)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从而会降低其对治护的依从性,进而影响其治疗的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其相应的心理疏导,运用阶梯式的心理护理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安抚。同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患者详细地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等,提高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度。另外,护理人员还可通过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等方法来消除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4)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合理地为患者安排饮食。在患者发病后的6 h内,应禁止其进食。之后可根据患者身体的恢复情况让其进食清淡且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或半流质食物。进食的原则为少食多餐。另外,告知患者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切忌进食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进食过饱。5)疼痛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时普遍存在心前区疼痛的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详细地了解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的时间及伴随的症状等,并根据患者疼痛的具体情况为其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在遵医嘱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时,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其用药后的心率、呼吸、血压和脉搏。若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要立即向医生汇报。

1.4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此调查问卷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等级。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进行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焦虑和抑郁情绪越严重,精神状态越差。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甲组中对护理非常满意的患者有14例(占30.43%),对护理满意的患者有20例(占43.48%),对护理一般满意的患者有8例(占17.39%),对护理不满意的患者有4例(占8.70%),其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73.91%(34/46);乙组中对护理非常满意的患者有29例(占63.04%),对护理满意的患者有15例(占32.61%),对护理一般满意的患者有2例(占4.35%),对护理不满意的患者有0例(占0%),其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5.65%(44/46)。乙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高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4249,P<0.05)。

2.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的比较

接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护理后,乙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致死率高等特点,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而长期存在负面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降低其对疾病的抵抗力,进而影响其治疗的效果和预后。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已经成为继手术和药物治疗以外的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综合护理是一种全面的护理模式。此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充分考虑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2-3]。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更高,其SAS评分和SD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能有效地改善其精神状态,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

[1]陈燕,王瑞明.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护理,2013,51(27):102-104.

[2]李茂华,徐茂雨,谢国惠.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131-132.

[3]陈汉霞,冯叶绿.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3):173-175.

R473

B

2095-7629-(2017)11-0148-03

猜你喜欢
乙组甲组满意率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分析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提高96659热线服务满意率实施方案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