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血压伴焦虑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其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2017-12-01 09:08孙卫华周春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1期
关键词:收缩压服药依从性

王 辉,孙卫华,周春霞

(1.河北省石家庄93420部队场站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对高血压伴焦虑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其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王 辉1,孙卫华1,周春霞2

(1.河北省石家庄93420部队场站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伴焦虑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其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近期某院收治的7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存在焦虑情绪。根据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然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Zung氏焦虑自评表评分及对服药的依从性。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的水平及Zung氏焦虑自评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对服药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伴焦虑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有助于降低其血压水平,消除其焦虑的情绪,提高其对服药的依从性。

心理护理;高血压;焦虑;服药;依从性

高血压是指人体内动脉血压高于正常值的一种疾病。该病患者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损伤[1]。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医生主要通过让患者口服降压药物、控制饮食的方法治疗高血压[2-3]。但高血压患者的病程长,其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不配合进行治疗,影响治疗的效果。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其对服药的依从性。为探讨对高血压伴焦虑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其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某院对近期收治的部分高血压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某院收治的70例高血压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这些患者Zung氏焦虑自评表的评分均>50分[3]。这些患者均对本次研究之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7例(48.57%),女性患者18例(51.43%);其年龄为55~75岁,平均年龄为(65±2.5)岁。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8例(51.43%),女性患者17例(48.57%);其年龄为53~77岁,平均年龄为(65±2.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口服降压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是:按时督促患者服用药物,并记录其服药的情况。每天测量患者的血压,记录其血压变化的情况。让患者戒烟、戒酒、按时休息,指导其进行适量的运动[4]。帮助患者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控制其每餐摄入的总热量。让患者保持饮食清淡,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告知患者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腌制食物、动物内脏、油脂类食物及有刺激性的食物。让患者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

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是:1)护理人员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信任护理人员。为患者详细地讲解高血压发生的原因、治疗的方法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高其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为患者及其家属说明降压药物的种类、服用时间、剂量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其对服药的依从性,并避免其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过于紧张。2)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对出现暴躁、易怒、情绪低落及抑郁等情况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说明不良的情绪会加重其病情,影响其身体的恢复。耐心地对待患者的倾诉,为其解答疑问。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帮助其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教患者学会呼吸放松疗法、肌肉放松法,让其运用放松法控制自己的情绪。3)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的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平时的生活状态。为患者家属讲解陪护患者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一起为患者营造温馨的治疗氛围,使患者时刻感受到来自家人和医护人员的温暖。4)护理人员组织患者进行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或体育运动,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使其保持心情愉悦[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舒张压及收缩压的水平。护理前后分别使用Zung氏焦虑自评表评价两组患者焦虑的情况。若患者的评分≥50分,则判定其有焦虑的情绪。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焦虑的症状越重。对患者服药的情况进行记录。若患者完全能够定时、定量服药,则判定其对服药依从[6]。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Zung氏焦虑自评表的评分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对服药的依从率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Zung氏焦虑自评表的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两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观察组患者Zung氏焦虑自评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Zung氏焦虑自评表的评分(±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Zung氏焦虑自评表的评分(±s)

血压值变化(mmHg)组别Zung氏焦虑自评表评分(分)护理前 护理后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5) 165.3±14.8 99.6±17.2 145.5±14.2 96.3±13.8 58.8±5.5 37.2±5.3观察组(n=35) 163.8±14.3 99.1±16.8 125.6±10.2 81.2±10.3 58.1±4.9 26.8±4.4 t值 0.943 0.843 6.688 7.359 0.938 6.52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

经护理,观察组患者对服药的依从率为91.4%,对照组患者对服药的依从率为60.0%。经护理,观察组患者对服药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发病的早期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仅在劳累、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其血压持续偏高的情况日益明显,并可出现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及心悸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清晨活动后血压会迅速升高,进而引发心脑血管事件。此外,高血压还会引发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临床上主要对未发生并发症及未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单独或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进行治疗。很多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感到恐惧、害怕,或对长期接受治疗和控制饮食等感到烦躁、焦虑,因此不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7]。心理护理是指针对患者情绪低落、暴躁、恐惧、猜疑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上述不良情绪的护理措施。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接受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收缩压、舒张压的水平及Zung氏焦虑自评表评分均低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其对服药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总之,对高血压伴焦虑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有助于降低其血压水平,消除其焦虑的情绪,提高其对服药的依从性。

[1]杨玉妹.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5):110-111.

[2]王景亚.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3):16.

[3]洪静,胡碎钗,苏少蔚.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7):876-878.

[4]陈雪萍.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4,33(12):163-164.

[5]张艳,郭妍芳.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脑卒中恢复期伴焦虑症状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2):11-13.

[6]汪海英.心理干预对高血压伴焦虑症患者病情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988-989.

[7]杨玉妹,杜鹏斌,王青华,等.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首都医药,2014(12):39.

R544.1

B

2095-7629-(2017)11-0150-02

王辉,女,1975年出生,汉族,主管护师

猜你喜欢
收缩压服药依从性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服药禁忌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服药先分阴阳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