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

2017-12-01 09:08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赵 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成都 610000)

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

赵 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成都 610000)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某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1组和2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2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护理结束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及Barthel(巴氏指数量表)评估两组患者肢体的功能及生活的自理能力,并对评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进行护理后,2组患者Fugl-Meyer及Barthel的平均评分均高于1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提高其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护理;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

脑卒中又叫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此病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存活下来的患者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偏瘫是脑卒中患者一种常见的后遗症。偏瘫的发生会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1]。因此,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探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1组和2组。在1组中,有男18例,女12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1.17±5.07)岁。其中,有脑梗死患者16例,脑出血患者14例。在2组中,有男17例,女13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1.37±5.16)岁。其中,有脑梗死患者17例,脑出血患者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并对其进行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2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进行康复护理的方法是: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其肢体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主要包括:1)心理护理。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前,护理人员应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告知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促进康复的重要性。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告知其进行康复训练的好处,以增加其进行康复训练的信心。2)卧床期的康复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肢体的被动训练、主动训练,以加强其患侧肢体的耐力与肌力,防止其发生肌肉痉挛。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家属要经常为患者更换体位。所选的体位主要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3)下床期的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先为患者取斜卧位,将其床头抬高35°~45°。然后每3 d将其床头抬高10°,直到患者能够坐起。在此期间,患者若无不适感,护理人员可指导其坐在轮椅上进行平衡训练。然后指导患者进行站立训练。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每次进行站立训练的时间不应过长,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其进行康复训练。4)步行期的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的身后稳定其双臂,指导其先用健侧下肢开始迈步。在进行步行训练的初期,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迈步,并给予其口令指示,指导患者有节奏地进行步行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为其增加训练的难度及强度。5)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根据评估的结果指导患者进行穿衣、脱衣、捡东西、用餐、洗漱等训练,3次/d,20 min/次。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尽量使用患侧肢体进行上述训练。6)认知功能的康复护理。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让患者听音乐及读报等方式刺激其认知功能,提高其对周围环境的辨识力。然后,再对患者进行思维、记忆力及注意力的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1)进行护理后,采用Fugl-Meyer评估两组患者肢体的功能。该量表的满分为14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说明其肢体的功能越好。2)进行护理后,采用Barthel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该量表的满分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说明其生活自理能力越强[2]。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两组患者的平均病程、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护理后,2组患者Fugl-Meyer及Barthel的平均评分均高于1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较(±s)

组别 Fugl-Meyer评分(分) Barthel评分(分)2组(n=30) 12.36±3.53 63.45±11.23 1组(n=30) 10.02±2.72 49.11±10.31 t值 2.876 5.152 P值 <0.05 <0.05

3 讨论

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的特点。此病发生后,患者脑部的神经细胞若缺乏足够的氧气供给,其就会在短时间内死亡。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后,临床上通常会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此方法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使其获得良好的预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此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应急于求成,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防训练的强度过大而导致患者发生骨折、肌肉损伤、足下垂及异常步态。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3]。

在本次研究中,对2组的3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均优于1组患者。这说明,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在进行康复护理前,护理人员应先对患者肢体的功能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为其制定合理的康复护理计划。康复护理的内容涵盖卧床期、离床期及下地活动期的康复护理[4]。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疏导其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为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从而提高其对进行康复训练的配合度[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提高其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1]李敦玲.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2):291-293.

[2]李娟.如何做好脑卒中社区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3):478-481.

[3]范亚硕.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1):133-134.

[4]楼巍敏,林坚,邢欢.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护理干预效果[J].浙江医学,2016,38(9):663-665.

[5]李琳,王旋,酒晓盈.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1):140-141.

R473

B

2095-7629-(2017)11-0177-02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