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才能出细活

2017-12-05 07:13张琼
湖南教育·C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慢工正方体立体

张琼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数学老师,我常自认为课堂上把知识点都教学到位了,但有时纳闷:明明讲解得清清楚楚,为什么还有一些孩子不理解?聆听了谭念君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一课,我很有感悟。谭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层层递进,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尤其在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上,一步一步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探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课始,执教老师出示简单的三视图,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根据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和上面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成功地还原了立体图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操作、调整,解决复杂问题。

师:(出示课件,如图所示)这是一个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请同学们安安静静地想象一下,这个立体图形还原以后该是什么样子呢?(学生静静思考)

师:想好了的同学可以拿出学具,和同桌一起摆一摆、说一说,看摆出的立体图形和你想象的是否一致。(学生动手操作)

师:现在我要了解一下,摆出的立体图形与你先前想象的完全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这么多呀?那你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能不能介绍一下?

生1:我们成功的经验是边摆边看。

师:你们能不能演示给大家看?(同桌2人上台摆)

生1:我们先观察屏幕上的几个形状,发现小方块最多的是从上面看,就从上面看的这个开始摆。(如图1所示。有学生举手)

生2:请问你有什么疑问?

生3:我发现这样摆了后,从你们的角度观察是正确的,从我们的角度观察却是错误的。(生3上台纠正,再验证,如图2)

生1:接着图形较多的是从正面看,我们继续按照从正面看的摆。(如图3)

师:又有同学举手,问问他们有什么疑问。

生1:请问你有什么疑问?

生4:从正面看是这样摆的,但从左边看就不一样了。

生2:我们现在只综合上面和正面,还没检查左面。(全场笑、鼓掌)

师:是啊,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不要着急,对吗?同学们没有疑问了,老师有个问题,第二层的小正方体摆在这,我怎么觉得不对劲,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

生5:还可以把这个小正方体往后移一格。(如图4)

师:她的意思我明白了,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还有吗?(生2协助验证)

生1:我知道了,我们可以摆在前面,也可以摆在后面,是不是两个都可以摆呢?(如图5)

师:同学们觉得呢?

生(齐答):是!

师:有三种可能,对不对?那么,究竟是前面摆一个,还是后面摆一个,或者是两个位置都摆呢?请接着说。

生1:我们从左边看,是不是和屏幕上的一模一样呢?

生(齐答):不是!

生1:多了一个,对不对?我们把这个拿掉。

师:同学们对他们摆出来的立体图形还有疑问没有?

生:没有!

师:你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在还原这个立体图形的时候,是先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

生2:先摆上面的,因为从上面看可以打好基础。再看前面,因为前面的可能性比较多,再综合左面,还原出了这个立体图形。

【赏析】“这是一个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请同学们安安静静地想象一下,这个立体图形还原以后该是什么样子呢?”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问题提出后,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先想象,然后给学生时间摆一摆、说一说,接着把讲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于有疑问的学生,执教老师也给他们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验证、自我否定中再次调整和修正。

执教老师在突破难点上舍得花功夫:在第一组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思路过程中,其他学生两次质疑,两位小老师一次次带领全班同学想象、操作、验证。当大家都沒有疑问后,执教老师并没有急着进入下一环节,而是继续放慢探究的节奏,追问:“老师有个问题,第二层的小正方体摆在这,我怎么觉得不对劲,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看似是老师有疑问,其实是提醒孩子们更加深入地实践和思考,从而领悟到数学知识的本质,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整节课的教学,始终是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后,却不露痕迹。正是如此,课堂中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课堂显得更加灵动、自然。

观摩完这一节课,我豁然开朗:慢的节奏,慢的功夫何其重要。唯有慢下来,才能享受教学的境界,才能体会思想的奥妙。慢工才能出细活!

(作者单位:湘潭市雨湖区风车坪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慢工正方体立体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只增加那么一点点
蜗牛三首
年轻的匠后代们
智力魔方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方方正正的正方体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谁和谁搭档
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