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癌误区:一听癌症就觉得要死了

2017-12-10 19:03
新传奇 2017年42期
关键词:科普癌症医生

治癌误区:一听癌症就觉得要死了

中国人看待癌症,特别大的一个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很杂乱,会从周边的人、微信、电视剧或者网上来获取信息,有些人电视剧看多了,一听癌症觉得就要死。人一旦恐慌,就很容易走极端,以至于心理崩溃,甚至拒绝正规治疗,所以才容易被骗子忽悠。

一直以来,缺乏科学依据的健康养生流言很流行。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写科普文章、做科普讲座、出科普书籍,成为了健康信息汪洋中的一股清流。

李治中,更多人知晓的是他的网名“菠萝”,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知名跨国药企研发人员。这位癌症科普作家在一个儿童癌症的会议讨论上,他猛然发现,祖国不仅在癌症治愈率上和美国相差悬殊,在癌症认知上更存在巨大的空白及误区——这让身为人父又研究癌症的他感到忧心。他试图用中国的搜索引擎寻找正确的癌症知识,却发现“确实难找到靠谱的信息”,因此一边和朋友们做了一个介绍儿童癌症信息的网站,一边开始写癌症科普文章。没想到一下子成为了“网红”,癌症科普写作也一发不可收了。

恐癌患者,最容易被骗

患癌后“是否告知患者本人”这点,中美差距很大。在美国,根据法律,所有患者是有权利先知道结果的,并且事实证明这样也并没有造成患者情绪崩溃、生存率下降等问题。而中国,因为历史传统的原因,大家习惯于隐瞒病情,但这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遗憾。

人一旦恐慌,就很容易走极端,盲目相信一个人或者盲目拒绝一个东西,便很难做出理性判断。很多人听到癌症就等同于绝症和死亡,以至于心理崩溃,甚至拒绝正规治疗,所以才容易被骗子忽悠。像魏则西事件,在发生之前,已经有书籍提过那个疗法是有问题的,魏则西如果当时看过肯定不会被骗。因此,通过科学知识终结大家的恐慌,正确地面对癌症,做出理性判断,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癌症的筛查、预防是比治疗更重要的事,大家应该在健康、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解癌症的防治。

在我(李治中)看来,中国人在看待癌症时,特别大的一个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很杂乱,会从周边的人、微信、电视剧或者网上各种地方来获取信息,有些人电视剧看多了,一听癌症觉得就要死。

在新书发布会上,癌症科普作家李治中与读者交流

还有一点是不信任专家,尤其是医生,这点中美差距非常大。中国不少人对医生存在很强的戒心,经常有患者在治疗中途听到一个偏方,就不做正规治疗了,跑去做偏方治疗,导致治疗效果很差。前两天还有人在微信后台给我留言,一名肺癌患者,本来吃着靶向药物效果非常好,突然就恶化陷入昏迷。后来才知道,那人听信了一个卖保健品的话,说吃了某保健品就会好,但必须要把药停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不相信专家反而去相信身边所谓的“好心人”。而在美国,大家对医生很信任,会遵循医生的建议,整体依从性较好。

第二是有很多谣言类的文章煽动。很多网络大号经营者为了点击率就煽动医生反对患者,或者煽动患者反对医生,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其实网上看到的不理性患者和恶劣医生,从比例上都是极少数的。但被网络放大以后,医生看到病人就害怕,患者看到医生就觉得要被骗,互相不信任,给双方都增加了很多成本。

是什么导致谣言顽强生存

谣言顽强生存,我觉得最核心问题是大家总希望有特别简单的防癌、抗癌方法,不愿意花很多精力来系统性调整,比如说保持健康需要每周运动多少小时、饮食均衡、心情愉快。可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叼着烟,希望吃点绿豆、红薯就防癌、抗癌了。明明知道戒烟是最有效的办法,却戒不了。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科学思维缺乏。中国绝大多数人没有科学思维,因为咱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一门课教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就用数据和证据判断结论的思维。与它相反的是直觉思维——根据感性的知识、以前的经验、周围人的经验来判断一个东西是否靠谱。普遍来说,中国人还是喜欢根据经验感性判断,喜欢根据个例来推论整体。

不能听任何个人的主观分析,这是科学思维的第一点,任何人口述的和他记忆中的事实都可能存在偏差。我们每个人都会记住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作为一个医生,如果我治了100个人,有10个人好了,我一定印象非常深刻,觉得治好了很多人,另外90个没治好的很快就把他们忘掉了。

我在推进大家对癌症的认知的路上,觉得最难的地方是如何让知识文化程度比较低或年龄大、靠经验生活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些知识,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人告诉我,自己看了书觉得特别好,但拿给父母却不受欢迎,其实这些父母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他们既有知识方面的欠缺,又有经济方面的欠缺,一听到正规治疗就害怕,要么没钱,要么不相信。

因此所有靠谱的科普平台、大众媒体、官方机构应该联合起来,绝大部分老百姓还是认可政府权威机构的,就譬如很多谣言经常用中央电视台做幌子。如果《新闻联播》主动辟谣或者科普,可能是最有效的。比如在美国,每年都会有各种癌症宣传活动。(捐款)很多公司是一配一的,像我们公司,如果我捐五块钱给乳腺癌,公司也会捐五块钱,所以大家还是蛮积极的。坚持做很多年的话,宣传效果是很好的,大家就会慢慢了解一些乳腺癌防治知识和治愈的例子。

还有一个大的区别是,在美国,很多名人得了癌症,尤其是治好以后,很愿意站出来现身说法,比如美国前总统卡特。这种在中国很少,大家都还是瞒着,很少站出来鼓励大家。所以我们总是一听到某个明星得癌症都是去世的消息。

几乎每次讲座都有人问到中医对肿瘤的治疗作用?作为科学家来说,我只相信科学的证据。在徐婷事件(指90后演员徐婷患淋巴癌症,不看西医求助中医,最终去世一事)出来以后,我就说“我个人不相信任何没有客观证据的中药,但我随时做好被它的证据说服的准备”。我不会盲目地说所有的中医没用,也不会盲目地说中医是传统就很好。要经得起科学和数据的检验,这对中医、西医都应该是一样的标准,不能因为它是祖国传统文化,就给予超人的待遇。即使现在真正的中医也认为,光靠中医是无法治疗癌症的,所以他们自己的定位也在于调理身体、降低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等。

不要盲目出国就医

任何治疗一定都是有毒副作用。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清楚并衡量收益与风险。如果说使用一种方法只能延长几个月的寿命,但是会很痛苦,这个时候把生命的决定权还给患者可能会好一些,他会知道自己需要更好的生活还是更长的寿命。

现在国内有些人在推广“缓和医疗”,不再对病本身治疗,而是最大程度地减轻痛苦、保留患者尊严,这点我个人是支持的,每个人的生命应该由个人来决定的。我想很多肿瘤科医生应该也会同意,很多癌症病人在终末期会伴随很多痛苦,甚至丧失了行走和思考的能力,那个时候生活质量和生存的幸福感已经是负的。

这几年出国看病的群体越来越多,很多都是重症譬如癌症,虽然我在美国,也常说美国的医疗优势,但我的梦想还是希望所有人都留在国内治疗。学习美国的目的是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而不是让大家盲目出国就医。来美国就医我不反对,但应该区分哪些情况应该来,哪些情况没必要来。就我接触到的出国就医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必要来,他们只是觉得国外医疗好,对于治疗任何癌症都好。还有一些人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希望有奇迹,这还涉及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不同。但很多时候我不推荐出国治疗,是因为病人情况已经很糟糕了,还要长途折腾并花费数百万元,其实不是很划得来,我也见过很多患者最后是在美国离开的。

(《南方周末》2017.10.7)

猜你喜欢
科普癌症医生
BCAA代谢异常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最美医生
FBP1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科普达人养成记
癌症“偏爱”那些人?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