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熊大人”,哪来“熊孩子”

2017-12-10 19:03
新传奇 2017年42期
关键词:胡闹嗓门公共场合

没有“熊大人”,哪来“熊孩子”

商场里,一个两三岁的男孩突然声嘶力竭地叫起来——“不要!不要!”奶奶在旁边训斥:“是你自己不会玩,你还有脸哭!”于是孩子闹得更厉害。是孩子在玩一个投币游戏时,遭遇了挫折,闹起了情绪。

几分钟后,孩子哭得透不过气,一口气倒过来后,闹得更厉害,使劲踢游戏机。爷爷看到了周围人的不满,脸上愈加挂不住,一声怒吼:“哭!再哭晚饭你不用吃了!倒了喂狗!”孩子直接躺到地上打起滚来。爷孙俩杠上了,现在似乎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比赛谁的嗓门高。

这种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带孩子的老人或者父母束手无策,反而火上浇油的事,越来越司空见惯。每遇此事,一般人都会认为是“熊孩子”在胡闹,让大人头大,而大人管不住孩子,可气又可怜,却没有看到事件背后的本质——没有“熊大人”,哪来“熊孩子”?那孩子的爷爷奶奶当众训斥孩子的声音不知高过孩子哭声多少分贝。

如果指责“熊孩子”没有公共意识,不分场合地哭闹,那作为大人,我们应该先反思自己是不是教给孩子什么叫“公共意识”了,我们自己头脑里有没有“公共意识”这根弦。

我们见怪不怪的这些人恐怕是没有公共意识的:过马路从不看红绿灯,凑成一撮就出发的;让家里水龙头滴答水而表不走的;商场里用指甲盖挨个掐菜的;顺走公共卫生间里厕纸的;晨练路上把收音机开到最大音量的……这些事,哪个是“熊孩子”能做出来的?可怕的是,“熊孩子”耳濡目染,哭着闹着转眼就成了“熊大人”。

其实,只要大人脑中有“公共意识”这根弦,公共场合是难见到“熊孩子”的。你可能要说了:“孩子小,规则意识还没建立起来,说多少遍不听啊,真闹起来怎么办?”就像文首说到的那个孩子,其实还是有办法让他不变成“熊孩子”的,有位家长做出了示范。

在科技馆里,一对父子坐在屏幕前玩,宝宝约3岁左右。过了一会儿,爸爸觉得该走了,可宝宝很不情愿,先是扭动身子不让抱,接着就叫起来,虽然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环境中还是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

只见爸爸一边在宝宝耳边小声说话,一边用力抱起他,宝宝大声喊,扭动身体两手乱打两脚乱蹬,爸爸几乎要抱不住了,他快步走到孩子妈妈身旁说了几句话,架起哭闹的宝宝快速地向外走去。这位爸爸全程没对孩子大声吼过,没有任何一句威胁,只是小声地安抚孩子,与此同时也不任由孩子胡闹下去,而是把他强行带走,处理方式温和有力。

你看,是有办法的。遇到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我们不要跟孩子比谁嗓门高,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不管怎样,我们的哭闹造成的喧闹的确影响到了周围的人,路人没有义务去容忍宽容我们。如果他人谅解甚至帮助,那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发生哭闹,条件允许的话,立马带离,寻找独立空间(比如洗手间、走道等)处理问题。处于密闭环境(比如飞机、火车、高铁)可以向周围的乘客道歉。

(《祝你幸福·知心》2017年07期)

猜你喜欢
胡闹嗓门公共场合
锐词
吵架的叶子
菲律宾·马尼拉
谁的嗓门大
谁的嗓门大
公共场所的英语翻译拾零
胡闹小超人
说谎
金龟子配音有妙招
“我为裸奔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