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讲述钱学森鲜为人知的侧面

2017-12-10 19:03
新传奇 2017年42期
关键词:蒋英卡门钱学森

夫人讲述钱学森鲜为人知的侧面

钱学森的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功勋,可谓人尽皆知;但这位科学巨匠和妻子蒋英55年的相濡以沫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鲜为人知。本文是蒋英女士生前接受媒体采访的内容,谈到了钱学森的诸多“侧面”……

“他从不追求名和利”

钱学森吃过20年的洋面包,成就虽蜚声中外,可是他看上去就跟寻常百姓那样普通。正如夫人蒋英所说:“他其实很质朴、平易、谦和,这不只是我的印象,他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质的人都能谈得来。”

蒋英是我国现代著名军事战略家、军事教育家蒋百里的三女儿。蒋百里早年在杭州求是书院读书时,有一位同窗好友钱均夫——钱学森的父亲,两家往来密切;钱学森与蒋英也是青梅竹马,互有爱慕之心。

为了钻研科学,他们推迟了婚期,钱学森到36岁才结婚。蒋英不但是钱学森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好帮手。“我们两个人都是事业型的,都把事业看得比爱情更重。我俩都想保持一种简约朴素、不事张扬的生活状态,远离世俗的名利,守一分读书人的宁静”。

钱家的客厅,二十来平方米,一架钢琴占去四分之一。据说房间装修时,蒋英对装修的“指示”是:“不搞豪华,要像教授的家”——于是处处节约,地板是旧的,有些地方已经磨掉黄漆露出白色的木茬,斑斑驳驳。尽管有好几次迁居到“部长楼”、“将军楼”的机会,他们却主动放弃了。

在钱学森的履历介绍上常有“任国防部五院院长、副院长”的字样。事实上他是先当的院长,后当的副院长。岂不是降职了?其实,这就是钱学森和常人的不同之处。1956年,他向中央建议,成立导弹研制机构,这就是后来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担任院长。但是随着导弹事业的发展、五院规模的扩大,钱学森作为院长的行政事务也越来越多。他就给上级写信要求“退”下来改正为副,专心致志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使他从繁杂的行政、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此,他只任副职,到七机部副部长,再到国防科委副主任等,专司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他对这种安排十分满意”。

蒋英如是说:“一个科研人员,如果满脑子都是金钱、荣誉、地位这些东西,即使他很聪明,也成不了大器。”的确,科学是需要人们无私奉献的,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古今中外、概发能外。

晚年的钱学森夫妇

祖国与民族,一直在他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蒋英对钱学森的爱国情结十分赞许。

“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学习起来游刃有余,但生活上他却有些不习惯,特别是某些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傲慢态度令他生气。”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的面耻笑中国人抽鸦片、裹脚、愚昧无知,钱学森立刻向他挑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期末看谁的成绩好。钱学森怀着这样一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飞机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时候,钱学森本来应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可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既然学习飞机机械工程走不通,他决定改学航空理论,并大胆地毛遂自荐,最后投奔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门下。

钱学森与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冯·卡门率先提出了高超声速流的概念,又由钱学森科学证明了这个概念。它的提出和证明,为飞机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国际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1947年,钱学森留美后第一次回到阔别12年的祖国。与蒋英在上海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后,钱学森原准备留在国内,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力。“但是,耳闻目睹国民党政府的无能和反动黑暗,他大失所望。然而,他在失望中也看到了希望。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新中国似乎就像婴儿即将呱呱坠地。这使他受到很大鼓舞,决定与我重返美国,以积蓄力量,准备为日后新中国效力”。

他每次“失踪”总是给祖国人民带来惊喜

回到美国后,人们发现钱学森变了,他接待来客更少了,工作更加埋头苦干,研究更加勤奋。他在悄悄地等待着祖国黎明的到来。1949年中秋,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开始在心底盘算如何回归刚刚解放的祖国。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为归国竟历尽了千难万险,经受了长达5年多的折磨。在这5年中,联邦调查局的人时常闯入他们的住宅捣乱,连信件与电话也受到了检查。然而,无论是金钱、地位、荣誉和舒适的生活诱惑,还是威胁、恫吓、歧视和折磨,都未改变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坚强决心和意志。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带着妻子与一双儿女转道回国。从此,他的名字与中国的火箭、导弹与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回国后不久,钱学森便一头扎在了大西北,冒着狂暴的黄沙,顶着火辣辣的烈日,在人迹罕见的大沙漠中与科技人员一起风餐露宿,日日夜夜地研究解决许多重大的国防科技难题。那期间,钱学森往往一去便是几个月,没有书信回家。“那时候,他的工作和行动高度保密,连我们家人也绝对保密,一点也不知道他在干吗”。蒋英说。

回忆起钱学森的那段生活,蒋英向记者讲起那个听来啼笑皆非的“索夫”故事。有一回,钱学森又“出差”,一去又是几个月,杳无音信。急得坐立不安、寝食不宁的蒋英,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亲人死活不明的痛苦折磨,急匆匆地找到一位国家领导人,像一个天真的孩子赌气地质问:“钱学森到哪儿去了?他还要不要这个家?”说完呜呜地哭了起来。

其实,这时的钱学森并没有失踪,他正在戈壁荒漠之上紧张地进行着“东风一号”近程导弹的发射准备工作。1960年11月5日,新华社发了一条电讯通稿:我国第一枚“东风一号”近程导弹在我国西北地区发射成功,精确命中目标……蒋英看到消息,刹那间脸上露出了笑容——莫非是他?莫非他就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他回来了,经‘质问’而验证我猜中了”。蒋英讲,此后,钱学森又有多次“失踪”,每次“失踪”总是给祖国人民带来惊喜。

(《党史纵览》2012年06期)

猜你喜欢
蒋英卡门钱学森
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钱归你,奖(蒋)归我
钱学森与探空火箭
钱学森的家风
蒋英:风华绝代“燕双飞”
唐朝美女卡门
钱学森的青梅竹马情
卡门教会我们的
蓝宝石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