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力新辅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

2017-12-16 07:14贺新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3期
关键词:流病黛力新反流

贺新国

黛力新辅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

贺新国

目的 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辅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12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潘立酮片(吗丁啉)和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黛力新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和临床疗效, 同时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0.05)。治疗前, 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24.75、22.44,P<0.05)及本组治疗前(t=27.08、22.70,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轻度腹泻3例、头晕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0%;观察组患者出现轻度腹泻2例、头晕3例、失眠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4%;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临床上采用黛力新辅助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非常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和采用。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胃食管反流病;疗效

在临床中胃食管反流病比较常见, 且属于多发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的症状为反流、反酸等, 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善, 其发病率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1]。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可能和胃排空障碍和食管消除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但因为对于其发病的机制在现阶段尚不明确, 并不能十分明确其病因[2];根据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显示,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和精神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3]。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可采用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其治疗, 并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4], 其治疗是当前临床治疗上的一个难题。本研究主要探讨黛力新辅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此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的对象均和《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的有关诊断标准相符合, 且经标准化PPIs治疗8周后, 临床症状并无显著改善。本次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中女26例, 男35例, 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0.43±5.44)岁;观察组患者中女24例, 男37例,年龄26~76岁, 平均年龄(52.03±5.8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及吗丁啉治疗, 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早晚各1次口服, 10 mg/次, 吗丁啉10 mg/次, 3次/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黛力新, 于早餐和午餐后各口服1片。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和临床疗效, 同时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心理状况通过HAMD、HAMA评分进行评价。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5]分为显效、见效、无效,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改善, 反流病诊断问卷(RDQ)评分下降>81%或降至0分;见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RDQ评分下降51%~80%;无效:患者在临床上症状无显著改善, RDQ评分下降<50%。总有效率=(显效+见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24.75、22.44,P<0.05)及本组治疗前(t=27.08、22.70,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和HAMA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和HAMA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出现轻度腹泻3例、头晕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0%;观察组患者出现轻度腹泻2例、头晕3例、失眠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4%;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 导致患者所引起的反流、烧心、反酸等主要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十二指肠内容物、胃反流入食管, 胃食管反流病的引起主要是由于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在现阶段并不非常明确, 一般主要认为建立的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之间的平衡动态被打破所导致反流无攻击作用增强, 食管黏膜无法抵御。伴随着最近几年来人们在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这种因素下导致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呈现日益增长趋势, 由于此病易发作,且病程时间久, 如果不对其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引发多种并发症, 严重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当前选用促动力药和抗反流药以及黏膜保护剂进行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中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药物, 其能够对损伤黏膜的愈合有促进作用, 且能够对胃酸的分泌进行有效的抑制。但仍有部分患者缺乏在标准PPIs治疗方案上的应答, 反流症状持续表现, 且严重繁琐。此病迁延不愈, 不但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还会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消化内科医师对难治性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6-10]。本研究观察组采用黛力新辅助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1%,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0.05)。治疗前, 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24.75、22.44,P<0.05)及本组治疗前(t=27.08、22.70,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轻度腹泻3例、头晕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0%;观察组患者出现轻度腹泻2例、头晕3例、失眠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4%;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

综上所述, 黛力新辅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确切, 对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进行显著的改善, 提升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 陈霞, 陈旭平, 梁红亮. 黛力新辅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睡眠障碍98例疗效观察. 四川医学, 2016, 37(4):422-425.

[2] 马彩虹, 李超群, 钱韶红, 等. 针刺联合黛力新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 四川中医, 2016(3):179-181.

[3] 徐艳, 王晓瑜.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辅助治疗难治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6, 28(6):367-369.

[4] 陈春玲. 黛力新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31):281.

[5] 黄辉.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应用雷贝拉唑联合黛力新治疗的疗效分析. 中外医疗, 2016, 35(35):124-126.

[6] 杨虎. 埃索美拉唑联合黛力新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 西南军医, 2017, 19(1):12-14.

[7] 郭茂彧. 兰索拉唑、依托必利与黛力新联合治疗老年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80例临床疗效观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6(14):103-104.

[8] 马彩虹, 李超群, 钱韶红, 等. 清热温寒法针刺联合黛力新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陕西中医, 2016(3):355-356.

[9] 钱燎. 黛力新辅助治疗60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2):134-136.

[10] 李军华, 周薇. 黛力新辅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4.20(4):246-24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068

610200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2017-10-17]

猜你喜欢
流病黛力新反流
柴桂龙牡汤加减与黛力新治疗恶性肿瘤伴焦虑效果分析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雌激素水平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胃袖状切除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的防治研究进展
Stretta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