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山窝窝” 走上致富路

2017-12-20 09:00兰林兴叶戈鸰
红土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整村金线新村

兰林兴 叶戈鸰

搬出“山窝窝” 走上致富路

兰林兴 叶戈鸰

坪坑村位于闽东周宁县咸村镇西部崇山峻岭之中,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海拔676米,是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老一辈革命家在这一带活动,居住在龟灵寺。1935年南区游击队第二分队在坪坑成立,后改为第四区游击队。坪坑人民为革命作出了积极贡献,革命烈士有黄谢妹、黄克统、黄锡等人。

坪坑行政村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薄弱,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加上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产生活艰难。

为摆脱贫穷落后的被动局面,坪坑村在周宁县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指导帮助下,积极探索搬迁安置模式,短短几年时间,闯出了一条“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坪坑村新貌

“挪穷窝”——迈出脱贫第一步

2009年11月,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坪坑村实施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在咸村集镇乾头洋征地30亩,建设坪坑新村。县直各部门群策群力,优化措施,整合各方资金。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捐赠资金款69.6万元,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省发改委下派驻村干部张军走村入户深入调研,挨家挨户宣传搬迁政策,做足群众思想,让村民吃下定心丸。2010年,坪坑村完成了新村整体规划,实施部分征地,场地整理,安置村民19户77人。2011年,坪坑村被列入第三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由省发改委挂钩帮扶,推进造福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所有宅基地征拆,安置村民67户275人。2012年坪坑村被列入省农办推动的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示范工程。

在推进造福工程整村搬迁中,为尽早将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咸村镇一方面提高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与集镇建设相衔接;另一方面将自来水、路灯、环境卫生等公共事务纳入乡镇统一管理,统筹规划。据统计,自开展造福工程整村搬迁以来,坪坑村积极争取帮扶资金,累计筹集资金2185万元,投入坪坑新村建设和生产发展。

短短几年时间,一栋栋“小洋楼”整齐排列,一条条整洁的巷道四通八达,整齐的路灯排列道路两旁,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老人活动中心、村级办公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

“换穷业”——特色产业竞相崛起

贫困户搬得出,是第一步,关键还在能致富。要致富,就必须换穷业,变“输血”为“造血”。坪坑村山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和观光农业有着独特的优势。重点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准富民产业载体和路子。思路决定出路。在一次农业调研中,张军偶然发现坪坑村长有野生金线莲,长势良好,便萌生种植金线莲的想法。经村两委研究商量,张军多次赶赴漳州市金线莲种植基地考察、咨询、拿苗,并聘请专家到坪坑旧村实地考察。经过专家考察论证,坪坑旧村气候、土壤、光照等要素十分适宜金线莲种植。2011年,村委会采取补贴养殖专业户的方式,发展土鸡、水果玉米、金线莲等林下经济。2012年,在能人詹敬强的引领下,坪坑村成立了金锋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金线莲10万株,水果玉米100多亩,秋季马铃薯90亩,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个,有效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人年均增收约3000元。

随着搬迁工作的推进,不少村民拆除了山上的旧房,复垦宅基地,村里可开发利用的土地不断腾出。金锋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恰好填补了坪坑村村民搬下山来的产业空缺。合作社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20多户农户以茶园、土地等方式参与入股,对收益进行分红。2013年,金锋合作社在坪坑村建设金线莲实验性组培苗种植基地,开始建立集金线莲组培、种植、粗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基地。

现代特色产业给坪坑村带来生产方式的革命,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为拓宽思路,坪坑村不断扩大合作社引领带动作用,壮大规模养殖,增加养殖新品种,养羊,引进石斑鱼……目前,全村已发展土鸡1000多只、羊200多头,石斑鱼苗10多亩。

“拔穷根”——搬来了幸福好日子

坪坑村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脱贫与搬迁同步,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通过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特色产业、土地流转“组合拳”,依托县、镇、村共同发力,加大村民技能培训力度,增强搬迁群众就业能力,在山沟里趟出了一条“拔穷根”的脱贫攻坚新路子。2016年,坪坑村村民人均年收入12000元,是下山前的5倍。易地扶贫整村搬迁给坪坑百姓“搬”来幸福的好日子。

说起搬迁带来的实惠,村民何常杰感触很深。原先在老家,何常杰一直守着几亩田地,种点水稻养家,靠天吃饭。那时,交通不便,出个门要两个多小时,生活过得紧巴巴。搬下山后,何常杰利用自己的看家本领,在集镇办起了锯木厂,生意做得很红火,月收入过万元。何常杰是坪坑村整村搬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一个缩影。实施整村搬迁后,为多渠道扩大就业途径,咸村镇开展走家串户摸底调研,根据每家每户实际情况,建档立卡,想方设法,协调帮助村民或开杂货店、办米厂、跑运输,或进工厂、入社区、到基地就近务工,使每家每户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扶贫不仅要扶在经济上,还要扶在精神上,不仅要让村民富起来,还得让村民乐起来。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坪坑新村建起了公共文化设施。农家书屋里,几千册图书和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为村民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不仅吸引了老人、孩子,还吸引了年轻人,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文化活动中心里,文体活动器材一应俱全,村里也不定期举办起各类文化活动,让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搬出穷山沟,坪坑村的老百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日子一年比一年有起色。造福工程易地搬迁,搬出了坪坑人民的幸福生活。老人足不出户就能看病,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村民再也不用守着一亩三分田过日子……如今,他们的生活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向着新的美好生活出发。

周宁县老促会)

猜你喜欢
整村金线新村
埋下一根神奇的金线
盂县农商行“整村授信”工程启动
农村商业银行整村授信实践及其问题与对策
吕梁石楼金融扶贫出新招
HPLC法同时测定金线莲中6种成分
金线莲抗肿瘤活性部位的体外筛选及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深山种植金线莲走出致富路
评比的春雨,浇灌新人新村新貌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