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探·导·练”教学模式在地理试题讲评课中的应用

2017-12-21 23:40付霞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举一反三教学模式

付霞

【摘 要】在地理试题讲评课中利用“疑·探·导·练”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为创设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关键词】“疑·探·导·练”教学模式;试题讲评课;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0-0039-03

现代教学提倡“高效课堂”“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为主,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难以达到现代教学要求。比如,很多学生反映碰到习题不会做,教师一讲就会了,但再碰到类似的题型时还是下不了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笔者利用“疑·探·导·练”教学模式改革地理试题讲评课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设疑自探

教师首先对本次考试的试题进行统计,统计出出错率高的试题(出错率低的学生自行解决),比如,一套高三阶段测试题的统计情况如下:選择题中出错率高的有:

3.(22),4.(18),11.(22);综合题中得分率较低的有:36.第(1)小题(描述地形特征)50%,37.第(2)小题(水文特征)25%,4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40%。错因分析: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础理论把握不准确;② 材料分析不透彻,材料把握不准确,审题不清;③对经济学中的一些名词内涵把握不准,平时不注重积累。接着,学生对教师总结的出错率高的试题进行自我纠错,这一环节既是课堂导入的过程,也是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过程。要求:①时间3分钟;②集中精力,独立思考;③对有疑问的问题用红笔做好标记和记录。

二、解疑合探

此环节要求学生将自探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自探中派生出的新的疑问组织小组集体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的智慧,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要把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相对照。最后,组内讨论后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对问题的看法、结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小组讨论后,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讨论后的结论或答案,要求充分分析题意,分析考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审题,提高他们做题的能力,使之掌握做题的方法,并培养解题思路与技巧。在学生展示答案后,再由其他小组派代表进行评价和打分。要求:①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的原则;②先打分,陈述扣分原因,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价内容包括:字迹是否工整、思路是否清晰,对知识点或知识模板的构建﹑方法或规律科学完整地做出评价和补充,并提出新见解。③评价时脱稿面向同学,充满激情,声音洪亮,神态自然,评价人如果能对该类问题进行提升总结,可额外加10分;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疑问,学生评价完以后,教师再根据评价情况进行补充。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思考问题,加深理解,此环节不仅培养学生在学科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完成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例如,上面提到的第36题第(1)题,经过集体讨论,学生基本可以把答案展示出来,评价的学生甚至可以把答题的思路给出来。笔者认为,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直接出示答题模板或者与学生一起讨论。例如,在教学“地形特征的描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学要点如下:

1. 依据等高线判读地形特征

①一般从地形类型及比例入手进行分析(以什么为主,一般不超过两个,主要地形区的分布)。②地势特征(地势的变化,相对高差的大小,山脉的走向)。③特殊地表形态(沙地、沼泽、岩溶地貌等)。④沿海的一般还要描述海岸线的曲直等。

2. 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推测地形特征

①一般地势越高,气温就越低。②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反映地势的变化。③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反映地表的坡度状况。④陆地上的等温线发生弯曲变形多是受地形影响,且等温线的延伸(凸出)方向与地形的走向大致相同。

3. 依据河流水系特征推定地形特征

河流的流向以及干支流等水系的分布特点是由地形、地势决定的,因此,可以依据河流的流向和水系的分布特征来推测地形、地势的特征。再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建立模版就更简单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为:①旅游资源的价值、地域组合状况、集群状况;②交通的通达度;③客源市场的距离;④基础设施,地区接待能力;⑤环境容量。此外,还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实践证明,在解综合题的过程中,只要建立模型,学生对同一类型的题就知道怎么答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先建立答题的思路,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印象又非常深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质疑再探与拓展应用

对有疑问的题,大家再拿出来讨论,并且引导学生改变条件重新组题,即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变条件,变结果,变题型),或者教师出示同类型的变式题,进行即时强化性监测,这样做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后碰到同类型的题,解决起来就游刃有余了。例如,前文提到的地形、地势的特征描述,教师就可以给出同类型的高考变式题让学生解答,以加深他们的印象,并对高考题形成一定的认识。

例1.(2009年福建文综)

37.(37分)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议、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4分)

(解析:首先看两地等高线均呈闭合状态,且海拔高度均大于500米;但A处顶部等高线稀疏,且面积较大,说明顶部地表比较平坦;边缘密集说明边缘较陡,因此,确定其地形类型为高原;B处顶部面积小,且等高线密集,因此B地为山地。endprint

试题要求指出地形特征,我们只需答出地形的类型以及地势的分布特点即可。图中的中部等高线在200米以下,且分布稀疏,因此中部为平原。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答案:地形类型:A地为高原,B地为山地。

(2008年四川)36.(36分)图2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4分)

(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悬殊(山高坡陡)。(4分)

(2008年全国卷1)36.(36分)读图3,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G河处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解析:盆地。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2010年新课标卷)36.(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4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

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再如,关于旅游地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编题。教师可以给出学生感兴趣的某个地区的相关图片或资料,比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旗黄花沟的图片(学生熟悉的地方,会非常感兴趣)让学生先编题,后分析,教师直接给出相关的高考题让学生解答,比如:

例2. 分析图5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例3. 位于亚热带季风区的某海岛是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岛上常住人口密集,大部分消费品需依靠岛外补给,国际交通依赖航空,游客多需提前预订行程。图6为“该岛旅游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某国际旅游团到该岛进行一日游,在线路一和线路二中选择了线路一。运用旅游地理知识,分析线路一的优势。

(2)指出制约该岛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的不利条件。

经过这样的强化即时训练之后,既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知与印象,又使之把握了高考的导向。经过这样的设疑自探,学生有了疑问,明白了自己的不足;经过解疑合探后,小组内达成共识,展示评价后加深理解,最后通过拓展应用,建立模型,确定答题的思路与技巧,并通过相关习题加以练习。这样反复磨炼,学生印象就更加深刻了,既解决了学生做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质疑和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了课堂的高效性。

最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梳理,形成提纲。当然,在整个课堂上,教师不是什么都不干,教师角色的转移从演员变成导演,学生从观众变成演员,教师需适当引导,即时补充,鼓励学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疑·探·导·练”教學模式的基本思想,主要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公民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学会归纳创新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想学、会学、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之真切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在运用的过程中,虽然有些方法还需完善,但确实为课改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为我们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编辑:朱泽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举一反三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研究
举一反三中引导学生灵活解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