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共建”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2017-12-26 23:27陆剑
商场现代化 2017年22期
关键词:校企共建专业群电商

摘 要:电子商务专业群是融合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经贸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专业群,商务为中心,技术是路径,二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高职院校通过专业整合,以校企共建的形式,确立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经贸类专业为支撑、技术类专业为辅助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形成合力,打造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商务人才,能更好的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商务人才的新要求。

关键词:校企共建;专业群;电商

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高度融合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模式,在现代商业领域中的应用急速拓展。资料显示,我国已有超过一千所的本科和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及其周边的相关专业,每年培养大约十多万的毕业生;在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上,总体呈现出技术类和商务类两大方向。与此同时,传统经贸类专业如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招生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也持续火爆,与电商专业一起,形成了经贸类人才供需两旺的格局。但对比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实际需求状况,却发现其中存在着较大的脱节和不适应性。笼统的说,就是走传统商务类方向的学生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商务能力信息化方面有所欠缺;而走技术类方向的学生在现代商务知识和管理能力应用方面存在较大不足。造成这种割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很多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初期,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专业设置上形成了偏差。部分高校认为电子商务应以技术为主,侧重的是信息技术和设计能力的培养;而有的高校则认为电子商务同其他传统商贸类专业一样,遵循以商务为核心,突出的是传统商务技能培养。结果是包括电商在内的商贸类专业,很难培养出企业迫切需要的能够胜任多种现代商务岗位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各级高校在实践中发现,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可以为包括电商在内的商贸类专业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一条新的路径。通过构建一个以电子商务专业为龙头,涵盖营销、物流、财务等相关专业,并辅以计算机、网络等应用技能的专业群,可以化解学生在商务和技术方面的对立,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现代商务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在当前的“互联网+”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校企共建”电子商务专业群的方法

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开设具体情况,电子商務专业群的建设可以遵循以下路径:首先确立一个核心专业,以及与该核心专业有较强关联性的外围专业,同时引入企业参与专业群的共建。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外围专业在设置上力求向核心专业提供商务、管理等方面技能作为支撑,使核心专业的建设能回归到商务的本质;同时,核心专业的设置上应该能向外围专业提供诸如信息、软件等方面的技术扶持,使外围专业能够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信息化改造趋势。

具体来说,经贸类高职院校可在本校已开设的商务、管理、信息等专业的基础上,将电子商务专业打造为专业群的核心和龙头,该专业群可囊括商务管理类的诸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和技术类的计算机应用、网站网页设计等相关专业。

电子商务作为核心专业,主要致力于各类电商平台应用,侧重于商务和技术相融合的创新活动,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为学生就业和个人创业提供路径;课程可包括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络营销推广、网上创业、大数据分析等。以营销、物流等构成的外围专业,主要立足于企业传统的商务活动,课程可包括商务贸易谈判、网络支付结算、市场调研、品牌策划推广、生产流通管理、物流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再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强化训练,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对传统商贸岗位的网络化、信息化工作趋势和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贸类各专业,都已制订了适用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定位方面都是立足于本专业各岗位的“专才”。但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来讲,第一步工作就是打破这个专业分割的局面,把各个独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合、调整、优化,形成一套合理可行,能服务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优化调整最大的误区在于只是把课程关联度比较相近的各个专业合并、相加、提取同类项。各专业能否组合成一个专业群,主要依据是各专业间是否具有延伸性和拓展性,能在相近的技术能力要求下,具备了在同一个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完成其基本教学的条件。因此,专业群的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包含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实践体系、教学资源库、师资团队、管理体系在内的有机组合体。

三、“校企共建”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1.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制定,首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以行业和社会对现代商务类岗位群技能的要求为导向,打破原有的由学校主导的“推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资源,引导企业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企业需求来拉动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实现校园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培养出一批“懂理论、精实战、能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商务人才。

2.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通识课程(专业群平台课)+主干课程(专业群核心课)+选修课程(各专业拓展课)为架构的课程体系结构。其中,专业群平台课作为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基础性、通识性课程,培养学生在现代商务相关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群核心课是承载各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在相关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而专业群拓展课这类课程主要考虑到学生在就业方向、创业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性,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上述课程将遵从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共性+个性的原则,在不脱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配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双十一”、“黑五”等电商行业重要时间节点,穿插课内实践、企业跟岗、企业顶岗等活动,形成一套完善的从“基本技能--核心技能--拓展技能--职业综合技能”的递进式人才培养路径。endprint

3.专业群实训体系建设

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根据各自学校原有专业情况,强化建设诸如电子商务运营、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实验实训基地。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整合各专业优质资源,打造一个集教学、实践、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专业群综合实训中心。

在校外实验实训基地方面,高职院校需依据专业群“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原则,拓展一批能涵盖各专业方向,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学校或企业实际条件,建立诸如“校中厂”或“厂中校”等一系列实战场景,为学生实验实训、顶岗实习创建真实的岗位情景和职场氛围。

4.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校内专任教师方面,要打破专业限制,组建跨界教师团队,抽调精兵强将和骨干教师,加强对专业群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弱化原专业的拓展类课程的教学能力。

在企业兼职、兼课教师方面,要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兼课教師,制定兼职、兼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措施,把兼职、兼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学团队建设长期规划,并形成专、兼任教师的稳定比例。

5.专业群信息化和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

从系、二级学院层面牵头,改变以往孤立的、以专业为单位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把经过整合后的没门课程为建设单元,简化、合并以往各专业中雷同、重复的课程,将各平台、核心和拓展课程的各类资源制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校园网络,达成资源共享。

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一个融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资源共享的“电子商务专业群信息化教学网站”,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影音资源、案例集锦等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形式上可采用翻转课堂、空间慕课、微课教学等方式,搭建网络教学系统、在线管理评价系统和在线考试系统,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

6.专业群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立,将重组各校的经贸类系部、二级学院的内部组织架构,构建出一个扁平化、项目化的组织管理框架。因此,需要各专业淡化专业的概念,以各门课程为项目单元,实现跨专业的学科交叉和融合。

参考文献:

[1]沈凤池.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58-160.

[2]陈钢,黄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41-242.

作者简介:陆剑,男,江苏扬州人,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跨境电商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企共建专业群电商
社交电商,春天来了?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高职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关于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企业案例库建设的研究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