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陕商传奇

2017-12-26 03:36邢群娥
环球人文地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砖茶

邢群娥

每当你登顶嵯峨山,向南眺望,便能看到“泾渭分明”的奇观,关中平原也尽收眼底。如果说泾河水灌溉的这片良田美景,得益于一个阴谋,你相信吗?

吴家兴盛时,民间有传“吴家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周莹也从“安吴寡妇”一跃成为“陕西女首富”。

泾阳茯砖茶最兴盛时,每年生产不下4100万斤,由驼队运往西北。每次运茶,十峰骆驼为一连,一次十数连,驼队络绎,成为泾阳一景。

一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让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大家不禁好奇,那个成就了“安吴寡妇”周莹传奇故事的泾阳,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河以北的泾阳县,北面依靠嵯峨、北仲两座高山,南面泾河环绕,是关中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

《诗经》云:“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泾阳从殷周时起,文化、经济、商务、生产均臻上乘,为关中名县。自古商贸繁荣,南来北往,东进西出。一捆捆茶叶,一箱箱烟草,一排排驼队,西去丝路黄沙漫漫,南下盐道蜀路幽幽,茶马互市络绎不绝,各地商帮汇聚于此。特别是在明清以来数百年间,泾阳一直呈现出“过客如云集,佳人拾翠来,有村尽竹树,无处非楼台”的繁华景象。

从“郑国渠”到“泾惠渠”从一个阴谋开始的福祉

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它在西安市高陵区汇入渭河,由于含沙量不同,一条河水较为浑浊,一条较为清澈,每当你登顶泾阳北部的嵯峨山,向南眺望,便能看到“泾渭分明”的奇观,关中平原也尽收眼底。如果说泾河水灌溉的这片良田美景,得益于一个阴谋,你相信吗?

让时间倒回到两千多年以前。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刚即位不久,邻国韩国害怕秦国强大,危及自己,便采用“疲秦”之策,派郑国作为奸细,说服秦国修水利,消耗它的国力,以延缓秦国统一的步伐。当时,秦王正为农业灌溉发愁,郑国的到来正合秦王之意。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始皇欲杀郑国。郑国却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奸细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国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始皇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便让他继续主持工程。最终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才竣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国渠。

郑国渠修成后,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变。它全长三百余里,引泾水注洛水。利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使4万余顷(相当于现在280万亩)盐碱地得到了改造(《史记·河渠书》)。从此,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粮食产量极大提高,这为秦国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随后的两千余年,郑国渠的治水方针被历代政府所沿用。離郑国渠渠首遗址不远处,由近代修建的泾惠渠如今仍然灌溉着关中平原。

1929年,关中地区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次年杨虎城将军任省政府主席,特邀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回陕共商兴水大计。李先生临危受命,出任陕西建设厅厅长,负责引泾工程,并在泾阳县王桥镇的社树村设立工程指挥部,积极开展人员调集、经费筹措等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杨虎城也动员各方力量争取资金,其间,北京华洋义赈会承诺捐款40万元,美国华侨捐款15万元,再加上国民政府拨款10万元、朱子桥先生捐水泥2万桶,引泾工程顺利开工。

两年后,泾惠渠初步建成,首创钢筋混凝土河坝及全新的灌溉渠系。1932年6月,泾惠渠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4万公顷(60万亩)土地。从郑国渠发轫,自汉白公渠、唐郑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到近代的泾惠渠,在2260年的时间里,六代引泾灌溉工程造福关中百姓。泾阳,也得益于这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大县,沃野千里,村落相连,有河渠之饶,岩寨之险。每年夏秋季节,烟腾云绕,禾麦盈阡,好一派田园盛景。

从“安吴寡妇”到“陕西女首富”一段陕商奋斗的传奇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地方的繁荣。在泾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陕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在汉唐时期,在丝绸之路的开拓之路上,陕商就是先行者。他们被人称为“陕棒槌”,因为直来直去,言不二价,掷地有声,性情爽直,并以“忠、义、仁、勇”——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事以仁,作战以勇而闻名。

陕商的发展,与他们对当时社会时势的分析和对政策的把握息息相关。“食盐开中”,是陕商把握的第一个机会。明初,朱元璋为解决西北地区大量边防军队的后勤供应问题,设立“开中制”,一定程度上放开了一直由政府垄断管理的食盐买卖,允许民间商人在向边关输送粮食的时候,换取食盐买卖的许可证——盐引。

当时陕西从曾经的“京畿腹地”变身为连接中原和西北边关的交通重地,且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区,这就使得陕西成为“开中”政策最直接的受益者,不少陕商走上了向边关输粟换引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陕商迅速发展,中国第一个商帮——陕西商帮登上了历史舞台。初期,盐引可售卖的都是江淮地区的盐,后来,陕商又前往四川自贡地区,以贩卖井盐牟利,同时将势力深入到云贵等西南地区。

茶马交易是陕商抓住的另一个机会。他们在茶马古道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重视货物的再加工,借助泾阳地区水陆交通要道的优势,逐渐在泾阳形成了来料加工和运输中心。除了茶叶,水烟、棉布、药材等也都是他们的发财之道。在明清两代,泾阳始终保持着“经济中心,烟茶总汇”的优势地位,本地大户也大多从经商中兴起。

这其中有一位泾阳的寡妇,留下了一段传颂后世的佳话。她的名字叫周莹,三原县鲁桥孟店村人,名门世族。17岁嫁入泾阳蒋路乡安吴堡村。丈夫吴聘染疾不愈,婚后不久便去世了,因吳家无男丁承嗣,周莹成为吴家唯一继承人,人称“安吴寡妇”。

身为一介妇孺,周莹毅然扛起了重振吴家东院的担子,她带着吴家重新做起了盐商,又重用贤才,改良制度。她注重资源的整合和个人信誉的维护,生意越做越大,涉及蚕丝、棉花、棉布、药材、茶叶等多个领域。吴家兴盛时,民间有传“吴家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周莹也从“安吴寡妇”一跃成为“陕西女首富”。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城彻底沦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逃往西安。在这期间,周莹曾捐银十万两,被慈禧认作“义女”,封“护国夫人”。《辛丑条约》后,周莹再次给国家捐银,又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周莹不仅在国家危难的关头慷慨解囊,对乡里更是乐善好施,成为远近闻名的“活菩萨”。战乱或遇到天灾时,周莹开仓放粮,设置粥厂,捐助银子,赈济灾民。如今泾阳博物馆所在地泾阳文庙,就是周莹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捐银4万两重修的。至今在陕西民间,还有不少她的故事流传。

从“茯砖茶”到“穰饸”一茶一饭乡情浓

提到“安吴寡妇”,就不得不说说泾阳老字号“裕兴重”的茯砖茶。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第一块茯砖茶便诞生于泾阳。明清时期,泾阳茶商发现,湖南安化的二道粗枝茶蔓,产量巨大,被当地人弃之不用,便越境贩运湖南安化的粗茶,到泾阳加工成黑砖茶,变废为宝。

民谣这样唱道:“骡子帮,铃声响,分两路,运输忙。北路帮,出潼关,西路帮,经西安。两湖茶,入陇甘,再炮制,成砖茶。往西运,向北转,出国境,销路宽。”每年春季,陕商便前往湖南安化收购茶叶,装船经洞庭湖入长江,由长江入汉江,再由汉江进丹江,到龙驹寨起旱,用骡马驮运到泾阳。

随后,茶叶另行捡装,当地七八十号茶号,每家都大量用工,繁忙异常,整个泾阳城弥漫着茶叶的芬芳。原料茶经过五道工序:“簸”,将茶叶切碎,过筛,除去尘土和其他杂质;“吊”,用秤分成每封五斤四两;“锅”,即炒茶,炒时陆续在茶叶中倾注用茶梗、茶籽熬成的水;“装”,即将茶制成砖型,装成封子,每封也是五斤四两;“杂”,包括许多零碎手续,比如给茶穿孔透风,茶砖封皮印招牌等。

其中,炒茶对水的要求较高,水要稍微咸一些,泾河水从泾源县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盐、碱,人不宜饮用,却最适合炒茶。再来,泾阳人把制作的砖茶在高温下浸泡,很快茶叶就发酵,产生许多“金花”。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泾阳人纯熟的技术,创制出泾阳特色的“黑砖茶”。因为制作需在夏季的伏天里进行,故称“茯砖茶”。泾阳茯砖茶最兴盛时,每年生产不下4100万斤,由驼队运往西北。每次运茶,十峰骆驼为一连,一次十数连,驼队络绎,成为泾阳一景。

泾阳除了砖茶,还有一种特色美味——穰饸,当地有一句俗语叫“无穰饸不成宴席”,是当地地道的传统美食,以其“软绵筋香”为特点。

关于穰饸的起源,几个版本都与名人有关。传说战国时,在泾阳县云阳镇蒋村附近,秦国建有驿站(也有说是行宫),里面有一座御用监狱,专门关押重要的政治犯,守卫森严,与世隔绝。相传秦始皇长子扶苏因反对秦的暴政而被关押于此,但扶苏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由于监狱的饮食要由家属提供,附近群众便自发到狱中探望送食。狱卒不许带肉食入内,老百姓便想了一个办法:把冷馍揉碎,将肉切成肉末,然后拌在一起蒸熟。狱卒检查时看到如此东西,尝了一口问道:“这是什么东西,还软和(谐音“穰饸”)的很?”带头的群众随口答道:“这就叫穰饸”。公子扶苏吃到了肉,而“穰饸”从此成名。据说,穰饸是世界饮食史上最早的火腿肠。endprint

猜你喜欢
砖茶
“政产学研”合作下咸宁砖茶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三位一体化管理体系破解砖茶降氟难题
中俄万里茶道茶砖图像与文化交流
“万里茶道”文化传承对鄂南旅游产业的影响
打造咸宁名片—“青(米)砖茶”对策研究
甘多平:让“老砖茶”散发“新活力”
洞茶(节选)
泾阳县茯砖茶产业发展的研究
国内主要生产厂砖茶中氟化物含量调查与分析
贾根社的茯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