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祝福》与电影对比分析

2017-12-27 17:44吴红云
考试周刊 2017年49期
关键词:礼教祝福祥林嫂

吴红云

摘 要:本文对鲁迅1924年的小说《祝福》和1956年改编的电影进行对比,通过情节的不同以及两种不同叙述角度的对比,深入分析祥林嫂的性格和不幸命运,帮助学生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礼教;迷信

电影《祝福》改编自鲁迅的同名小说,由夏衍改编,桑弧导演,白杨主演,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电影基本尊重原著,以下着重分析电影与原著的不同:

一、 情节的不同

小说《祝福》视点集中在鲁镇,通过“我”的回忆,以及祥林嫂的邻居卫老婆子对祥林嫂两次短暂的婚姻生活的讲述,来展现其不幸一生,显然小说有关祥林嫂的细节不够。电影在叙事角度做了较多的改变,用旁观者的视觉讲述故事,增加了大量的情节,特别是详细的展现祥林嫂再婚、生子丧子的一段生命历程,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彰显电影叙事方式的优越性。

电影基本尊重原著,但多了一个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这个情节也备受争议,我认为这个情节十分不妥。

祥林嫂怒砍门槛这个情节,与当时提倡阶级斗争时代背景有关,电影拍摄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很明显电影烙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在电影中,编辑夏衍深受时代影响,从阶级压迫的角度来解读,强化了阶级对立赋予祥林嫂反抗意识,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影片实际上是以新旧对比的方式,为新生政权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提供道德支持和法理声援,夏衍编剧的《祝福》是一种国家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叙事。”

显然“砍门槛”的情节太突兀,超越了现实,违背环境的真实性,拔高了人物,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规律。从祥林嫂所处的历史背景上看,她也自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自然只能服从社会的约束,更不敢与神灵为敌,尽管祥林嫂也有反抗意识,但她出逃到鲁镇,她抗婚都源于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观,认为再婚是最耻辱的事情,当婆婆逼她改嫁,她拼了命反抗,用生命来捍卫她的封建社会价值体系,用死来维护落后的观念,这种反抗不能真正改变命运,殉节不成,只能无奈接受命运的安排,当第二任丈夫又去世,善良无辜的祥林嫂在别人的眼里,竟然是伤风败俗,不吉利的女人,她跌进了无情的社会道德审判,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只能寄托捐门槛,捐完门槛后想参与祭祀活动,照样遭到残忍拒绝,祥林嫂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被彻底击垮了。可见,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礼教和宗教神权最难撼动。可悲的是,深受其害的妇女尽管精神备受摧残,却又麻木的维护,至死不悟。

鲁迅是受启蒙主义的影响而走上创作的道路的,艺术创作一直在实践着改造国民劣根性的初衷,但是影片添加的这一情节,显然违背鲁迅的创作初衷。

二、 从小说到电影——我的“显隐”

小说以“我”回到鲁镇为开端,“我”是小说的视觉,小说通过“我”——限定性的叙述角度来构建全文框架,观察和叙述祥林嫂悲惨的故事,用碎片方式串起祥林嫂不幸的一生,“我”满负作者的创作意图,引领读者的阅读感受,引发人们对祥林嫂命运的关注和审视。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精神困惑,彷徨无助的启蒙知识分子,我在年底祝福的热闹气氛中回到鲁镇,暂住在鲁四老爷家,是一个有正义感觉悟的新党,和保守的鲁四老爷格格不入,同情祥林嫂。小说中关于灵魂有无的疑问贯穿小说的始终,为祥林嫂捐门槛做铺垫。影片中将“我”删去,把第一人称的叙事变成画外音,影片的结尾是祥林嫂自问方式的痛苦独白:一个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告诉我……这时影片画外音响起“祥林嫂这个勤俭善良的人民经受了数不清的苦难和凌辱之后,倒下了,死了……对,这是过去了的时代的事情。应该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终于过去了,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片尾的画外音把影片从历史框架中拉回到了现实,解说词明显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代言者,都或多或少地融入編辑者的主观的历史评价。这样的解说,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今天看来,显然是空洞直白的说教。

三、 林嫂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

通过对情节和叙述角度的理解,学生基本能较好的理解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表面上祥林嫂是穷死的,实际上是受到礼教与神权迷信精神的残酷虐杀而死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下,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民众的精神造成极大的毒害。特别是宋明理学是一种残酷的思想体系,用封建节烈观来束缚摧残妇女,周围的世界,也被这种伦理道德所支配。在别人眼里祥林嫂克死两任丈夫,伤风败俗,处处受歧视,祥林嫂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当然无法抗拒和背叛世代相传的传统礼教和鬼神迷信思想,精神上一直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其二,荒诞的迷信鬼神观念给了祥林嫂致命的一击。民众用迷信落后的观念审视责备、奚落无辜的祥林嫂。柳妈用迷信威胁她,认为她有过两个男人,到了阴间地狱会被阎罗王锯成两半。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祥林嫂内心极度恐惧,但她不甘心被人轻蔑贱视,为此捐了门槛,可是捐了门槛后,依然无法洗脱罪过,摆脱别人的嫌弃,鲁四老爷家祭祀依旧不让她插手,认为她不干不净会玷污祖先。从本质上分析,是鲁四老爷从精神上彻底摧毁祥林嫂的存在的价值,导致祥林嫂精神彻底崩溃,怀着恐惧走向死亡。

小说也谴责了封建宗法制度的不合理,礼教要她从一而终,而封建宗法势力又允许婆婆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的权力,祥林嫂死了丈夫之后,婆婆可以心安理得把她卖了,绑架式的买卖婚姻非她所愿,祥林嫂拼了命反抗,可是大家却无法原谅她再嫁行为。她无论如何行事都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祥林嫂生活在这种禁锢重重腐朽的环境中,她的死是必然的。

作者也谴责了周围的群众,他们在祥林嫂不幸的遭遇中负有直接的作用,客观上讲他们是帮凶。尽管同属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却对祥林嫂极其冷漠残酷,使祥林嫂处于孤独无力的处境中。总之,愚昧冷酷的社会环境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文戡.从小说到电影:我的“显隐”——鲁迅《祝福》主旨的再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14,(3):48-53.

[2]刘霖.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J].电影文学,2011,No.532(7):59-60.

[3]祝晓风.《祝福》:从电影到小说——试图寻找另一种提问方式[J].鲁迅研究月刊,2000,(2):70-75.

[4]刘霖.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J].电影文学,2011,No.532(7):59-60.

猜你喜欢
礼教祝福祥林嫂
明清儿童礼教的兴起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试析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