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地区发展填平数字鸿沟

2017-12-28 08:55秦博潘昆峰
人民论坛 2017年34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公共服务

秦博+潘昆峰

【摘要】我国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战,面临着要素投入边际效益递减与信息通讯技术加速取代传统岗位并存的严峻挑战。因此,应填平数字鸿沟、普惠数字红利,在贫困地区努力完善“非数字配套机制”。

【关键词】信息通讯技术 脱贫攻坚 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创造了新的经济业态,也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巨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是会成为扩大贫困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挑战,还是会为脱贫攻坚提供后发赶超的机遇?前瞻性的考虑和动态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鸿沟扩大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新阻碍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收入差距而导致获取信息的差距,而在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数字鸿沟的内容发生了一些悄然的变化。第一,上网普及率和人均收入之间有正向关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而截至2017年6月,我国农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为34.0%,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为69.4%。这表明,收入越高的地方上网普及率也越高。第二,是否拥有手机和贫困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笔者选取西南某国家级贫困县数据,使用机器学习算法中的随机森林模型,对48376个贫困户的数十个致贫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熵逐一选取重要的特征相关性,其中是否拥有手机在脱贫中的影响仅为0.27%,在所有原因中位列仅第15位。由此可见,是否拥有手机和是否脱贫的关系并不强。第三,能否便宜、高效地使用移动互联网是贫富国家的重要区别。根据国际电信联盟2016年的统计,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口比例,发达国家差不多是深度贫困国家的4倍;而移动宽带价格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百分比,深度贫困国家几乎是发达国家的20倍。从这个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客观上扩大了贫富国家间的数字鸿沟。

信息通讯技术在发展初期,缓解了不利于贫困群体的信息不对称,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即给某个群体带来好处,同时不伤害其他任何群体。随着该技术的成本降低和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当硬件基础设施差距不再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时,如何利用好硬件资源实现信息获取,成为了新的课题。显然,这需要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公共服务的推动。然而遗憾的是,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差、水平低的状态并没有根本转变,间接导致了“有网不想用、有网不敢用、有网不会用”的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新阻碍。相比较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信息通讯技术上的差距,远没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差距大。

扶贫政策边际效应不断递减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举措让上百万人脱贫的难度加大,扶贫政策边际效应不断递减。以贫困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土地要素为例,土地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曾经达到15%左右,且其弹性比资金和劳动力的弹性要好,也就是土地投入的增幅基本等同于第二、三产业总产值的增幅。但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第二、三产业甚至第一产业发展对土地要素的依赖正在逐年下降。

此外,自动化和信息通讯技术正在加速取代传统行业和就业。根据世界银行2016年的报告预测,从纯技术的角度讲,发展中国家大概有2/3的工作可以被自动化替代。我国的制造业和出口比重较大、转型相对困难,可能会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作岗位更高达77%。过度参与到残酷的低技能岗位竞争中,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分化,这已在我国城市的快递等行业中凸显出来,而这并不利于大批贫困群众脱贫。

更为复杂的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本身就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城镇化的农村贫困人口的待业有可能和传统行业人口的失业叠加共振。此外,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容易形成自然垄断,如果缺少充分的市场竞争,人力和社会资本雄厚的人获益会更多,从而导致更加集中的市场和固化的社会分层。对于公共部门的投资,如果没有可靠的制度安排,很可能会过度放大既得利益群体的诉求,导致一定程度的“政策绑架”。

完善贫困地区的非数字配套机制

填平数字鸿沟、普惠数字红利,要求在贫困地区按照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完善“非数字配套机制”,包括提供高效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制定差别化的税收和社会保障,以及教育政策等,而不是照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就业时代制定的条款。

让贫困地区的移动互联网更加便宜和便捷。在信息通讯技术条件下,移动互联网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下大力气加强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带宽,并通过“市场为主、行政为辅”的方法降低手机的流量费用。

做大做好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按照党中央对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努力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服務投入的力度和强度,通过做大公共服务增量,形成“卡尔多改进”,即用总的改革收益补偿在前阶段发展中掉队的贫困群众。国际经验表明,信息通讯技术只能减缓贫困地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和低效配置,而真正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必须依靠对服务提供者的问责和监督。一定要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的考核反馈机制,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对公共服务改善的获得感。

对贫困地区实施差别化的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占比达43.5%,这就要求政府对贫困地区的第三产业实施结构性减税,同时定向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降低贫困地区对劳动力税收的依赖,防止保险、职业责任过度转嫁给非正规就业和自由从业者。对贫困地区的劳动保障政策不宜做超前的过度承诺,而应着眼于降低商务成本,增强比较优势,尽量减缓自动化在贫困地区的普及进程。探索将贫困地区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独立于工作合同,降低甚至取消社会保险与就业的关联。提供独立的社会援助渠道,帮助已经城镇化的贫困群众获得再培训和再就业。

教育是缩小和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任务最艰巨。授课方式上,老师不应是唯一的信息来源,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和如何在新环境下应用信息;授课内容上,必须创造条件让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尽早的接触编程和基础的信息通讯知识;考核方式上,要从效率导向转向能力导向,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布置项目作业,用少量测评代替频繁考试。以提高信息能力为核心,开展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并加强对替代传统行业的前瞻性研究,超前设置和动态调整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课程安排,特别是对信息通讯技术的辅助和补充技能的培训。例如,医疗康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等弱人工智能领域的课程。贫困地区政府的办学力量有限,应加大激励和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在公办的教育体系外,建立符合市场需求、本地实际的终生学习机制。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2017年8月4日。

②《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2017年5月31日。

③《习近平: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3月9日。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公共服务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购买公共服务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