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册封使徐葆光笔下的琉球风情

2018-01-03 09:01周朝晖
寻根 2017年6期
关键词:琉球子夜冲绳

□周朝晖

清代册封使徐葆光笔下的琉球风情

□周朝晖

能诗善文风度翩翩的外交家

徐葆光(1671-1740),江苏长洲人(今苏州市吴中区),字亮直,号澄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清史稿》称他“才品为馆阁冠”。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受赐一品官服,作为副使与正使海宝前往琉球册封尚贞王,翌年归国,著《中山传信录》。作为康熙皇帝钦点的外交官,徐葆光诗文俱佳,颇得同时代桐城派散文大师方苞的赞誉,传世著作除了《中山传信录》,还有诗集《二友斋集》《海舶集》。据地方志记载,徐葆光善于辞令,深具器识,又“长身玉立,仪度修伟,诗文雅赡,喜交当世文人,名满一时”。

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是此次出访琉球的一大成果,作为研究古代琉球历史与文化的一大文献备受重视,不仅在东亚,早在18、19世纪就成为欧洲人了解琉球的最重要读本。而作为《传信录》的附属文本,《奉使琉球诗》却长期鲜为人知。如果说前者是一部公务考察报告,是为国家外交存档而写的严谨、翔实、系统的著作,那么后者则从个人的、感性的、文学审美的角度展示了斑斓的琉球,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史料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奉使琉球诗》由《舶前集》《舶中集》和《舶后集》三卷组成,又名《海舶集》。其中的《舶中集》所收198首诗可谓《奉使琉球诗》的压轴之作,以琉球纪行为中心,多侧面描摹了琉球的山川、地理、时令、动植物、风俗特色和人文景观,栩栩如生。我多次在冲绳行走,脑海不时浮现稔熟的徐葆光诗句,不禁感叹这部诗集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尽收景物入诗篇”

琉球群岛由大大小小160个岛屿组成,远离东亚大陆,呈新月弧形散点在台湾和日本九州之间的汪洋大海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使得列岛上四季艳阳朗照,雨水丰沛,形成风光明媚、天青海蓝的世外桃源景观。《奉使琉球诗》作为游览纪行,就像与徐葆光同时代的琉球汉诗人蔡温所称道的“尽收景物入诗篇”,是浓缩的琉球美丽岛国风情的一本精美画册。

在滞留琉球期间,徐葆光的足迹遍布本岛各处,琉球的山川草木、远郊近村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比如写琉球岛上随处可见的扶桑花:

只凭碧海托孤根,

借得朝华作焰喷。

十日攒花结华蕊,

也随朱瑾怕黄昏。

扶桑花是琉球群岛代表植物,当地人称为“佛桑华”,终年不败,据说是大航海时代由福建移民传到琉球的。岛上的风土、艳阳和丰沛的降水使得这一来自福建的普通花木更加花繁叶茂,其丰饶艳丽之美远胜原产地同属。徐葆光吟咏扶桑花,缘物兴怀,意在赞美将扶桑花等中华风物传到孤岛琉球的古代福建技术移民团体——“闽人三十六姓”的不凡际遇。

写琉球的代表性植物铁树:

蕉叶棕榈身,凤尾张。

树汁镕精铁,白日中心荡。

蕉铁就是如今俗称的铁树。铁树也是冲绳群岛代表性植物,遍布岛内外。徐葆光将雨后新生的铁树的细节描绘得细致入微。但铁树在琉球也是有名的悲情植物,据载,琉球国历史上受天灾影响颗粒无收,百姓经常用铁树花籽来救荒。但花籽中含有毒素,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时有误食苏铁死亡的惨剧发生,乃至江户时代萨摩藩派往琉球的命官将琉球视为“苏铁地狱”的蛮荒之地。

◇ 扶桑花

◇ 冲绳民居与三角梅

写首里城的“瑞泉”:

一勺清冷号瑞泉,

丰周瓢饮只涓涓。

昨夜仙槎到琉球,

涌出银河到九天。

瑞泉出自在王城边的神山上,水质清冽甘甜,系王宫饮用水。琉球王敬重天朝册封使,滞留期间每日遣人送来两斛瑞泉水供其烹茶饮用。瑞泉与徐葆光之间还有一段佳话,琉球王感念中国册封使前来汪洋荒岛,为册封事宜又极尽辛劳烦累,曾馈赠金银和礼品以示敬意,屡次三番都被徐大使委婉而坚决退回,后来琉球王赠送瑞泉之水,徐葆光大大方方收下。琉球王越发敬重他,并赋诗感怀其“只饮山头一勺泉”的高洁情怀。二战期间,首里城被美军炮火夷为平地,很多景观化为齑粉,唯独泉口流淌的石雕龙头与徐葆光手书有“瑞泉”二字的石碑丝毫无损。如今,冲绳烧酒琉球泡盛的王牌“瑞泉”就是用这口泉眼的水来酿造,商标就是徐葆光题写的八分书。

◇ 首里城弁岳山下的“瑞泉”,古代曾是琉球王府饮用水源

◇ 首里城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毁于美军炮火,如今遗址开辟为公园

◇ 首里城王殿上的册封大典(模型)

徐葆光书写的琉球风光中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道不已的“球阳八景”,即琉球八处代表性自然、人文景观,就是徐葆光考察琉球自然风光时所作,八景题咏分别如下:

泉崎夜月

明月送潮来,桥上不知暮。

遥见渡头人,纷纷厂西去。

临海潮声

星钟应潮生,夕呗应潮止。

老僧无我闻,常定潮声里。

久米竹篱

村村编竹篱,筠绿满秋径。

客伴迷东西,隔篱相呼应。

龙洞松涛

中山松最奇,临水更增胜。

虚涛应暮潮,飒然满秋听。

笋崖夕照

日日晚来游,残霞水外浮。

乡心随日下,不觉海东流。

长虹秋霁

跨海卧长堤,秋来宜晓望。

脚底彩云生,身在霓虹上。

城岳灵泉

瑞泉托王居,巨标榜金阙。

玉乳泻岩溜,泠泠自幽绝。

中岛蕉园

芭蕉影墙合,人家住绿云。

机声织明月,幅幅冰绡纹。

◇《球阳八景之久米竹篱》

◇《球阳八景之泉崎夜月》

◇《球阳八景之崖夕照》

◇ 葛饰北斋模拟徐葆光诗画的浮世绘作品《久米竹篱》

这组题咏系列原为《院旁八景》,描绘琉球国为中国册封使建造的旅宿设施天使馆周遭一带的著名景观,徐葆光还请随行画师描画,且一并收入《奉使琉球诗》。

1756年,前来琉球的册封使周煌将其改题《球阳八景》收进《琉球国志略》里。

19世纪初,周煌的《琉球国志略》被译介到日本,正好赶上江户时代日本社会风靡一时的“琉球热”,浮世绘风景画大师葛饰北斋读了《球阳八景》,为徐葆光笔下的旖旎风情所打动。北斋虽没有到过琉球,但徐葆光的诗和配画成了最好的创作蓝本,北斋精心描摹成《琉球八景》浮世绘风景画,琉球风光因而在日本广为人知。

这八大景观现在大多已经消失,徐葆光的诗和北斋的浮世绘还原了古代琉球岛上的美丽风光,令后人追怀不已。这八幅琉球风情画作至今珍藏在冲绳县浦添市美术馆里,成了当地政府复原琉球历史人物景观的一个参照。

琉球女性展风情

在《奉使琉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对琉球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细致入微的观察、描摹和咏叹。不仅数量多,而且自成风情,充满旖旎的异国趣味,在清代诗歌史上是个颇为另类的存在。天朝上国大使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士族贵胄等上流社会的女眷,但他涉笔趣味似乎更多集中在普通人家的女子身上,那月光下辛勤劳作的芭蕉布织女,那海边祈祷的渔家少女,那在海边墟市卖鱼的女商贩,还有为生活所迫堕入风尘的多情艺妓,都拨动他内心的琴弦,诉诸酣畅淋漓的笔墨,写得生鲜跃动,呼之欲出。

因为国情和社会文化的差异,琉球女性与中国女性之间,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作为一种域外风情的元素,刺激诗人的审美灵感。古代琉球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即国家祭祀等重要宗教活动均由王族女眷担当,女性的地位相对较高,社会上对女性也没有太多束缚。这与古代中国的风俗有很大差别。首先映入徐大使视线的就是琉球女性的“奇装异服”:

衿子垂垂不系腰,

招风长袖学芭蕉。

不知螺髻东西堕,

玳瑁发簪尾倒翘。

琉球女性别具风情的服饰风貌,有《中山传信录》相关描绘可供参照:“衣襟无带,名之曰衿,披身上,左右手曳衣襟以行走,衣皆宽博无后,交衽。袖大二三尺长不过手指,右衣襟未做缺势,无衣带,多以芭蕉葛为之,文间采。”写的是普通民女的日常装束,她们的外衣是没有衣带的,走路时两手掖襟而行,风吹起,衣襟飘然,犹如翩翩起舞的芭蕉叶,别有情趣;还有,一般百姓家禁用金银首饰,发簪都用玳瑁制成,这些细节都被徐葆光捕捉到了。

他还注意到琉球女子“黥手”,也就是刺青的奇异风俗:

纤纤指细玉抽芽,

三五初交点点瑕。

墙上空怜小垂手,

回风如卷落梅花。

琉球古俗,女孩到十五岁就要黥手,也就是在手指手背上刺青,大如墨点,玉葱抽芽般的纤纤玉指,黥上墨黑的斑点,这让徐大使怜惜不已。

册封使所在的居停馆驿“天使馆”在那霸久米村东,距港口不远,那一带也成了徐葆光足迹常到之地,他经常前往,观察当地庶民的营生,底层琉球妇女也进入他的诗篇中:

海滨鱼市早潮还,

◇ 天使馆遗址之二

◇ 琉球国接待中国册封使的“天使馆”遗址

细径斜通失汁山。

头戴荷筐趁墟去,

归来压匾翠云鬟。

这首诗描写那霸海边鱼市鲜活的一景,海鲜早市上,买卖活计都是清一色女性。早潮刚退,渔家女子纷纷赶往市场,无论货物轻重,一律用竹筐盛装,顶在头上,不需手扶,上坡下山如履平地,早市结束后的归途中,女人们的一头秀发髻鬟被竹筐压得变形,大家相视而笑的情景无疑吸引了徐葆光一行好奇而兴奋的目光。

在徐葆光琉球纪行诗中,描写那霸青楼女子的诸多诗作或许可称为最为亮丽的篇章。据冲绳“琉球学拓荒人”伊波普猷及东恩纳宽等人描述,1627年,琉球王府开始把娼妓业纳入统一管理,那霸港附近的仲岛和郊外的交通要道上建造风化区域,让艺妓、娼妓统一居住和营业,这些地区成为琉球本岛娼妓业最为集中的地区。18世纪琉球国杰出政治家蔡温的随笔《独物语》中透露所谓琉球国维护娼妓这一“风俗业”存在的深层原因:那霸港作为一个国际港口,外来人多,人员混杂,特别是17世纪初期起,琉球沦为江户幕府的附庸,随着萨摩藩在那霸港设置控制琉球的行政机构,来自大和的武士、海商和水手等单身男性增多,将声色娱乐场所集中到专门区域进行统一管理,也是防止发生殃及本地女子的“不可估量之问题”。

徐葆光琉球纪行诗中有不少以青楼女子为主题的篇章,其中以《子夜歌》组诗最为出彩,鲜活、浪漫,有故事有风情,称之为清朝中期的“异国恋歌”似无不可。《子夜歌》源于汉乐府曲名,《汉乐府诗集》就收有《子夜歌》四十二首,其内容多是女子吟唱其爱情生活的悲欢,最大特色一是以女性口吻写与意中人的爱恋相思,在表现技巧上多用谐音。《子夜歌》是长篇叙事诗,借一个那霸秦楼楚馆艺妓的口吻,描写与来客之间的爱恋情愫。一个多情、可爱又洒脱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难以割爱。

子夜歌(其一)

欢从何处来,一笑便相许。

只与欢同眠,未与欢同语。

写初遇一见钟情。青楼女子与来客相识,一见倾心,虽未解语,但一笑之间便身心相许。

子夜歌(其二)

不解龙绡曲,但识龙姑心。

招手拂巾舞,海波深未深。

筵席上,东海女郎荐以琉球歌舞,虽不解其意,但客人却能感受到如海深情扑面而来。

子夜歌(其三)

前门约欢来,后门送欢去。

月黑暗沙行,记取门前树。

月黑云笼之夜的幽会,前门迎,后门送,殷殷叮嘱不要迷路哟。因为在远方的客人眼里,琉球人家的住房都大同小异,容易走错门,唯一可以做标识的是各家门前的树。

子夜歌(其四)

借郎合欢被,裁作身上衿。

压席双鸳鸯,颠倒上前襟。

子夜歌(其五)

脱我玳瑁簪,花叶盘黄金。

为欢高挽髻,倒插绿云心。

玳瑁发簪不要了,换上黄金盘发叶片,这里需略加说明:古琉球国阶级序列分明,对各阶层人等的服饰均有严格规定。比如作为装饰品的发簪,平民女子只能用海龟壳或玳瑁制成的发簪,士族眷属女性才配用银制金制品。对风月场所的女性尤其严厉,但也有例外,中国人馈赠的金银装饰品就不受此规定约束。

◇明治末年的久米村

◇ 琉球岛上的民居

子夜歌(其六)

旋螺磨作杯,满酌劝君酒。

中有九回肠,常愿入欢手。

琉球四面临海,鱼贝种类丰富。各种贝壳被用来做成精美的日用品,如酒盅酒杯,螺旋贝壳杯里有九曲回肠的深情,客人啊,你懂吗?

子夜歌(其七)

两手约蕉裳,行来摇曳长。

春风小开出,露出紫荷囊。

琉球旧俗,女子着芭蕉布做成的衣裳,衣不系衣带,犹如披风,走路两手掖两边衣襟而行,长衣曳地款款微步。怎奈芭蕉布轻盈,不禁春风吹拂,不慎走光,露出的却是与来客定情的小荷包。春风啊,你吹醒了一个女子的春心。

子夜歌(其八)

倒翘发簪尺,鱼尾红斑斑。

戴筐几许重,压扁翠云鬟。

◇ 古琉球民宅大同小异,门前门后的树往往成为异乡人辨认的标识

子夜歌(其九)

招摇市上游,席地如云闹。

众里见欢来,点头不能笑。

子夜歌(其十)

藕作连理枝,秋荷那成盖。

欢要结同心,蕉裳却无带。

子夜歌(其十一)

床前无月光,秋夜漫漫长。

为欢歌婉转,弦促檀槽短。

临别之夜,月隐云层中更漫长难度,起舞为君歌一曲,把愁云惨淡之夜过成良宵。

子夜歌(其十二)

欢如天上星,妾似海底泥。

誓词莫指日,朝暮易东西!

难舍难分之夕,痴情的异国女子却出奇洒脱。十二首《子夜歌》,从初见、相爱、相处到海天相隔前的离愁别绪,内心的起伏波纹、人性情感的隐秘写得丝丝入扣,余情缭绕。

在历届册封使及从客中,或多或少都关注过琉球的艺妓。远的不论,徐葆光前后,张学礼、汪楫、周煌、李鼎元等清代册封使节或详或略都留有相关记录。但由于看待这一特殊职业的从业者时,站的角度和眼光不同,笔下的娼妓形象迥然有别。大多数册封使在看待琉球社会中存在的出身贫困的女子时,心中放不下道德、伦理的标尺,对不得已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大多持排斥、批判态度,语多不屑和贬斥,以为“诲淫”“无耻”。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全魁、周煌为正副使的册封使来航时,本岛外大量艺妓涌入那霸港,周煌得知甚为恼怒,致书管辖那霸的唐荣总理司当局,责令他们严加督管并驱逐,“勿令蛊我华人”。相比之下,徐葆光笔下就显得宽容,用一种达观的、艺术的、审美的心态而不是以道德标准的眼光视之,也给后人了解古代琉球风俗行业提供了别样视角。

充满异国情调的域外风俗

徐葆光以诗人特有的审美眼光打量充满异国风情的琉球风俗民情,《舶中集》的《琉球竹枝词》组诗里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展现了18世纪初期琉球社会,饶富情趣。

写渔家立风旗之俗:

小船叠起半天中,

一尺樯悬半尺蓬。

渡海归人当有信,

竿头昨夜是南风。

往昔琉球人出海捕鱼或经商,家人都要在院子里摆放一只木船,船上立起一杆风旗,家人在船前祈祷并观测风向,预测远航人的归期。这个习俗后来又演化成家家在入口处摆放海船模型,是象征平安和财富的图腾。

写村女朝拜石笋崖雪崎洞:

◇ 今日久米村一带

◇今日崖上的波上宫

海光晴漾碧云天,

三五龙姑自作群。

石笋崖边朝不动,

雪崎洞里拜龙君。

石笋崖雪崎洞在今那霸久米大道尽头的波上山,形状犹如横生的竹笋而得名,山上有座波上宫,供奉着不动明王。雪崎洞在山下海边,每年三、五、九月是琉球传统吉月,女子成群结队到洞里拜龙神,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

写渔家女儿取潮水献灶神的风俗:

海波日出静无垠,

子午灵期又一新。

银蟾今日团圆夜,

汲取新潮献灶神。

每个月的十五日是海水涨潮最满的时刻,在琉球人观念中,每月十五日的满潮之水最为清新洁净,那霸周边的居民都会到那霸港的三重城炮台汲取满潮的海水进献给灶神,以期保佑一家食物无忧和健康。

“琉球文化的恩人”

生活在三百年前的徐葆光至今依然活在冲绳,当地人恭敬地称他为“琉球文化的恩人”。

近代以来,在东亚激荡百年史上,冲绳历经磨难与摧残,琉球国历史上很多珍贵的文献和资料遭遇散失和毁灭的厄运。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以及《奉使琉球诗》等华美篇章,因为真实记录了古代琉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风貌,历来被冲绳当作了解、研究甚至复活本土文化的重要参照文本。

至今在冲绳行走,经常可以见到徐葆光在琉球留下的印迹:他在久米村手植的榕树今天有如擎天巨伞,他手书的碑刻或楹联牢刻在城墙或孔庙、妈祖宫高堂上,他笔下歌咏过的琉球景观被日本的浮世绘画师绘成精妙的传世杰作,他的诗歌还在被学界乃至众多的粉丝热读、研究。

◇ 徐葆光碑

2015年10月25日,在西安举办的全球第一届“丝路电影节”上,来自日本冲绳的纪录片《徐葆光眼中的琉球:册封与琉球》(The Ryukyu Kingdom From XuBaoguang’s Perspective)大爆冷门,一举夺得丝路电影节的纪录片头奖。冲绳本土拍摄的纪录片荣获桂冠奖,把这位三百年前集外交家与诗人于一身的士大夫推到世界影坛,引起很大反响。

在冲绳,徐葆光是广为人知的中国人,长久以来,人们早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他。人们捐资在琉球王都旧址首里城公园里立了一块“徐葆光彰显碑”,各种以徐葆光命名的学术、观光社团和汉诗爱好者团体则不胜枚举。如今,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冲绳的文化团体前往徐葆光故乡苏州拜谒他的墓地,感念他对琉球文化的启蒙之恩。

(题图:琉球本岛海岸一景)

猜你喜欢
琉球子夜冲绳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月亮的第十六个子夜(外二首)
子夜吴歌·冬歌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子夜无眠(外四首)
《南北朝子夜四时歌春歌》
冲绳“复归”45年后,日本民意仍撕裂
冲绳抗议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