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初探

2018-01-05 20:06田广福
学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课堂培养

田广福

摘 要:创新思维就是思维不限于常规,有超常的构想,能随机应变,改变思维方向和定式的影响,能灵活、多变地思考——纵向、横向、侧向、逆向等多角度地求异思维,使思维具有灵活性,不限于常规的求同思维,应变能力强,具有新颖、奇特、不同凡响的见解,即非习惯性的表现,在基础教育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他们的创新和日后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1-00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1.028

一、语文课堂中“提问”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而开始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对活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能举一反三、多方面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起到动力作用,从而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创造能力打下基础。例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先生生活、读书的情况,假如你来写,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篇名?(2)试着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叫它《童年趣事》或《我的童年》等,而是叫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提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开动脑筋,想了许多篇名,诸如《童年往事》《我的童年》《回忆童年》等等。但这篇文章是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来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比较,学生们一致认为,还是篇名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好。

这样的提问,教育学生们认识到:一篇优秀文章的篇名也是作者与众不同、努力创新的表现。这篇文章写的是童年生活的一些小事,但篇名的起法却不落俗套,别具创新的篇名使人一见就有想看下去的冲动,如果用上述大家所起的篇名就没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吸引人,启示学生们:学习需要创新,写文章更需要创新。这样的提问,为学生们以后在作文上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二、语文课堂中“讨论”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想象力丰富,而语文的讨论课正好适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提供较多的空间,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掘自己潜在的创造力。

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鞏固学生个体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树立独立见解的个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并发表对“东施效颦”这个成语的看法。有的学生会觉得她的行为让人发笑;有的学生会认为东施的行为教育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不足的现实,要有努力上进、向别人学习长处的思想,认为追求美是人人都向往的,在美的面前都是平等的;有的学生认为对东施的行为应该给予批评,美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永不衰老的是内在的美,要学就学习别人内在的美与修养,不要人云亦云,否则会像东施一样受到别人的嘲笑。

各抒己见的课堂讨论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它交流了学生的知识,鼓励了学生的创见,更主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三、语文课堂中“诗歌的学习”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诗歌是用凝练、形象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它最能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感情、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诗歌中接受教育,了解历史,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当时的人与事。例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它反映了唐王朝后期统治者的昏庸无道,连那些歌女也仍然在亡国之中歌声逍遥。这时我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女子在当时的地位,然后,启发学生发表自己对歌女的看法:甲学生对歌女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乙学生觉得歌女可怜,她是一个弱女子,有什么办法;丙学生非常气愤,严厉地对歌女进行了指责;而丁学生却这样认为:封建社会没能给她们人格与尊严,封建社会及统治者不仅从身体上、还从精神上摧残她们,她们的痛苦是封建社会给的,长期的压迫早已使她们麻木了,也不会或不敢产生丝毫的反抗,她们对统治者及当时社会的不满只能用歌声来发泄。这种理解让大家感到新鲜,对于学生的想法也给予赞同,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更高了。

四、在作文教学中,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把文章写出新意来

现在许多中学生对作文都非常恐慌或不感冒,面对作文的写作常愁眉不展。常会处于不知如何下笔、从哪一方面写作才能写出新意来的苦恼之中。教师这时不仅要让学生喜欢上作文,更重要的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篇好的文章,立意要新颖,有创造性,古人就很讲究“创意”“去陈言,立新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如果总抄袭、重复别人的认识,文章便没有多大的意义。要把文章写出新意来,首先思维要有创新,注意引导学生对作文题目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同一道作文题,要善于多动脑筋,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去选材、立中心。例如作文题“铁杵磨针”读后感,有很多同学从正面对磨针老婆婆的精神给予赞扬,并号召大家学习她的耐心,不怕困难大的精神。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但并没有给作文立下新意。有一位同学却能另辟蹊径,从反面对其行为给予批评:用铁棒去磨一根绣花针是在消磨时间和浪费生命,为什么不买一根针,抓住大好的光阴去做其他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呢!现在社会人们做事不都更讲效率与价值了吗?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值得我们去学习。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作者的“个性”和“创新”是文章真正的价值所在,这才能把文章写出新意。

学生是教师的影子,要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也要养成用创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培养对事物的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榜样。

世界的发展是一个除旧立新的过程,竞争淘汰了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事物,但也产生了许多与之适应的新生事物。教育也处在不断的革新之中,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不断的更新与变化,与接受的教育和锻炼密切相关。要想使他们成为新社会的新型人才,必须先武装他们的头脑,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从小对学生在教育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帮助他们树立逆流而上、勇于创新的勇气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郑昌.谈谈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2009.

[2] 义祖国.语文探究性学习略谈[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8(1):104-1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语文课堂培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