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成因分析

2018-01-05 07:47赵孟存
学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初高中成因

赵孟存

摘 要: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的主要成因,一是课程标准的断层,造成教师文言文教学不衔接;二是初高中教材编排的断层,制约着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三是初高中学生心理差异影响着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应增强衔接意识,系统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自然衔接。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成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1-01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1.075

由于現在的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基本上分别属于两个封闭的系统,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严重断层。许多初中生进入高中后, 学习很吃力,效果却不理想。尤其在文言文学习方面,暴露出阅读面狭窄、基础知识能力差、相关知识储备少等诸多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课程标准的断层,造成教师文言文教学不衔接

(一)初中阶段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课程目标”,缺乏“实施建议”的保障落实

近年来,河北省中考对文言文知识的考查以课内知识为主,主要是默写和翻译,而翻译则是考查学生对实词的理解。由于多年来形成的“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就少教甚至不教”的应试心理,导致初中教师教学文言文时只是着重于实词的讲解,不强调字字落实。这种情况下,虚词往往被忽略,至于文言词法、句法更是被排除在教学之外,关于语法知识的“课程目标”根本没有得到落实,使得学生翻译课文生搬硬套,语言难点未能真正理解,应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科学的培养。此外,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默写题还是阅读题,材料基本来自于课本。于是,教师教学时就只重视课内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识记课本注释,未能引领学生对文言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制约着初中生文言文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面的扩展,也不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二)初高中课程目标跨度较大,高中教师缺乏衔接意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与初中课程标准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如下要点:一是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翻译文章做到准确理解,字字落实;而初中阶段只是要求“理解基本内容”,学生粗略读懂即可,无须字斟句酌。二是较初中而言,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要求属于“跨台阶”发展,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及特殊句式的名称在初中阶段几乎不出现,至于其具体意义和用法更是不用涉及,学生只要记住意思即可,可是一到高中就要求熟练掌握这些知识。许多高一学生连最基本的词性和句子成分都不知道,特别是文言文,教师讲到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知识,学生茫然不知所云。三是注重“举一反三”,这一目标要求明显提高,它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突出学生能力的发展。实施建议指出,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此实施建议淡化了高中教师对文言知识的讲解,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运用。一些久在高中的教师未能深入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并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解和梳理,自认为这些在高中应该熟练掌握的文言知识和语法知识,初中阶段都已经系统讲过,所以衔接意识不足,未能对初高中知识的断层做必要的补充,只是一味强调文言知识的运用。学生由于初中时文言基础未打牢,缺乏应有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尚且感到非常吃力,更何况是赏析课外文言文,“举一反三”自然成了空中楼阁。

二、初高中教材编排存在断层,制约着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主要是一些情节性较强的小故事、寓言之类,内容浅显,篇幅短小,意义简明,易懂易记。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主要依赖教师的翻译和自己的死记硬背,除了记忆课本注释外,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都不甚了解,至于文言句式更是一窍不通。即便考课外文言文,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材的编排上有较大的调整,选入的文言文,包含了人物传记、议论文、哲理性散文等,“篇幅长,难度大,义理深”。而且,高考时只有默写题直接涉及课文,文言文赏析则是课外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必须做到自主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方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可是,大多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文言文仍然以被动听讲和死记硬背为主,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往往学习很卖力但效果不佳,于是常常抱怨“文言文又枯燥又难学” 。初高中教材编排的断层,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态度和语文知识能力水平的发展。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差异影响着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控制力弱,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富于感性思维,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比较喜欢情节丰富曲折的叙事类文言文,加上考试内容以课内知识为主,学习行为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成绩提高显而易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到了高中阶段,高中生思维渐趋理性,但自尊心和逆反心强,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能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仍然沿袭初中时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而高中文言知识水平较初中而言属于陡坡式提高,赏析材料全部来自课外且着重于能力考查,往往是付出较多但收效甚微。虽然默写题直接涉及课文,但是仅有5分且不易拿到,然而要求背诵的课文篇幅长篇目多,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学生觉得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学与不学一个样”,这便挫伤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断层现象,文言文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和断点。这就启示高中教师,应有大局意识,既要关注层次性,更要重视连续性和系统性,统筹研究初高中语文课标及教材的特点,准确把握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及知识间的联系,实现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合理过渡与自然衔接。

参考文献:

[1] 许靖.初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实施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张晶.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初高中成因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