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地方经济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建设研究

2018-01-09 19:45陈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专业建设高职院校

陈搏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普遍缺乏特色的问题,以融入地方经济为切入点,分析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融入地方经济的原则和主要方向,并结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的发展经验,为高职院校通过融入地方经济形成经管类专业特色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融入地方经济;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2006504

2016年2月24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所作的《国务院关于落实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的报告》中指出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对接”的问题。就高职经管类专业而言,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更难,因为此类专业建设基本上是延续本科院校相似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并无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到师资基本都是本科院校的翻版或压缩版,特别是师资方面,经管专业有企业经验的教师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几乎成为空话。”[1]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已经成为高职经管类专业管理者和教师无法规避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一样,也有三大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削弱任何一个职能都会影响另外两个职能的发挥。不过,高职院校更侧重于人才培养,同时兼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是,作为地方院校,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其落脚点都应该是服务地方经济。现有的文献大多数指出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社会服务意识滞后、专业设置缺乏特色、社会服务机制不完善、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等[2—3]。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张胜利认为,要“从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具有地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毕业生,以满足地方社会、企业所需;研究地方经济社会所需的技术,引领地方文化;创新科研、构筑平台,建立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4]。王祥秋和张玉红总结了他们所在学校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于地方经济与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招生模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以二级学科方向为基础,构建模块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构筑多渠道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建专业基础知识、注册资格考试和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内容新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5]但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前提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对地方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况有所了解,对于这个问题,很少有文献研究过,也很少有高校真正关注过这个问题。笔者将结合一所高职院校在此方面探索的经验来分析这个问题。

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融入地方经济的原则

经管类专业都是应用性强、紧贴经济社会需求的专业,专业本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是血肉相连的。但要真正服务好地方经济,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根植性原则

所谓根植性原则是指专业建设的每一个元素都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经济。坚持根植性原则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建设形成自己的特色。依据这一原则,高职院校要从经管类专业的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直接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对接;科学研究不能一味追求高级别、大项目,而应该与当地政府的决策咨询、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对接;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应该在培训科目、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等方面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2特色性原则

高职院校多数由地方政府或企业投入建设,在生源和学生就业两个方面正面临激烈竞争,只能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模式必须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扬长避短,针对本地区特有行业的需要,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竞争策略,努力培育和发展自身的品牌、特色专业。采取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在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3市场导向性原则

市场导向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以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体现地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际需求,体现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向,体现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要以“双赢”的市场机制为導向,企业是以赢利为目标的,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要尽可能避免为了提升学校的影响力而通过政府公权力进行“拉郎配”的现象,企业在合作中有“利”才有可为,才有可能真正打造具有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师在管理咨询或项目研究等服务方面要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导向。

三、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融入地方经济的主要方向

1研究地方经济发展问题

经管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就应当熟悉地方经济,研究地方经济发展问题。专业负责人要带领专业教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地方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研究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只有在对地方经济进行充分了解,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掌握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方向。同时,经管类专业的教师队伍也具备研究地方经济的基础,只要深入社会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够找准地方的真正需求。

2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

校企合作有多种形式,可以合办“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在完成一些基础课程后,进入企业实习,实习期间由企业人员负责技能课程的授课,学校派教师到企业为学生补充理论课程,学生得到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教师的“双师培养”;可以是学校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兼职,同时企业专家引进来,承担专业课的授课任务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可以是企业提出一些调研项目,学校教师带领学生承担项目调研任务,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市场情报和咨询。endprint

3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培训服务。高职院校强调学生技能的培训,为此建立了完备的技能培训场所,例如:ERP沙盘模拟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室、证券交易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创业实务实训室等,也配备了相应的培训师资。利用这些资源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既可以提高地方的人力资源水平,又可以锻炼师资队伍,塑造学校的品牌。

4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办技能大赛

竞争是激发人体潜能的最有效方法,通过比赛促进学生提升技能、加强学习,这种“以赛促学”的教育方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高职院校要借助政府力量,联合企业,组织社会成员和学生进行各种技能比赛,让企业员工和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和观摩比赛的过程中提高技能。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承担组织比赛的任务,建立定期比赛的机制,不断完善技能比赛的制度。例如:东莞的工业设计研究院为东莞市组织了八届的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培养了大批工业设计精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

四、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融入地方经济的实例分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2012年才培养出毕业生的新办高职院校,但是,在兴办之初就提出了服务地方经济的办校宗旨。与其他新办高职院校一样,管理科学系一直是学院的第一大系,学生近2 000人,现有师资80%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系里开设了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和社区管理等专业,根据东莞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些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了多个方向。管理科学系各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上做了以下探索。

1打造地方经济研究“智库”

新办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都需要几年时间,但管理系并没有等教师队伍建设好才去服务地方经济,而是一边引进教师,完善教师队伍;一边主动熟悉东莞地方经济,承接东莞市社科联和科技局的研究项目。在成立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东莞市科技局2010年东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东莞市产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政府资助模式与管理研究》、东莞市2011哲学社会科学立项《东莞市创业环境优化研究》、东莞市社科联立项《东莞市动漫产业发展调查研究》、《东莞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2012年东莞市社科联决策咨政项目《东莞创新型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研究》。《东莞创新型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成为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的意见》等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相关决策的基础。管理科学系近三年承担的市社科联课题达到15项。

2地方经济状况介绍进课堂

在经济社会双转型之际,东莞政府对本地培养的大学生寄予厚望,希望东莞的大学生能够担负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面对这一重托,大学生们首先要对东莞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全面的了解,根据自身的素质找准发挥作用的平台。开设了东莞经济综述这门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东莞经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理解前辈们创业的不易,珍惜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不负重托,为东莞经济的再次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管理科学系教师结合对东莞经济多年研究的成果,联合东莞社科界的东莞经济问题研究专家,编写《东莞经济综述》教材,教材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东莞的经济地理情况、经济总量情况和主要镇村的经济状况,目的是让学生对东莞经济的概貌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章介绍了东莞经济的发展历程,根据有关资料,将东莞经济划分为五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经济阶段、经济起步阶段、经济腾飞阶段、稳健提升阶段和转型升级阶段,对不同阶段的经济概况和特点做介绍;第三章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章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将东莞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国内其他地方进行了比较,这对于学生理解东莞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会有所帮助,也有利于学生分析东莞经济内生的一些问题;第四章介绍了东莞的加工制造业,首先分析了加工制造业基本的发展概况,接着对传统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做了介绍,基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含高端)和装备制造业在东莞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我们特别将这两个产业单独设一节进行了介绍,最后一节介绍了东莞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介绍了除高端电子信息之外的几种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五章东莞服务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这一章先就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做了全面概括,让学生对东莞服务业有个全新的认识,接着对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六章东莞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这一章将东莞纳入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大环境中,分析东莞经济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给东莞带来的机会和威胁;第七章经济發展的主要趋势,这一章介绍了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产业融合等趋势,分析了东莞将如何利用这些趋势实现新的飞跃。

3企业合作形式多样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借助学院的校企合作平台,与东莞多家企业开展了合作。与三正半山酒店合作共办酒店管理学院,与佳居乐厨柜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厨柜销售顾问”订单班,与米萝咖啡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店长”订单班,与东莞国际旅行社合作开办“导游”订单班。学院出资并借助沃尔玛东莞有限公司的力量,在校园内开办了由校内学生经营的大学生超市,现以此为平台与嘉荣超市有限公司合作培养教师和学生,开设“店长”订单班;与百果园企业合作开设“现代学徒制班”。与各镇工会合作送培训到企业。与松山湖管理委员会合作,为园区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生产安全培训。电子商务专业将企业岗位引入校内实训室,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中承接企业工作,边干边学。

4以校内竞赛为基础参与各种技能比赛

各专业在校内组织大赛时,聘请了企业的管理专家做大赛评委,实现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与社会“零距离”对接。近几年,管理科学系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各种技能比赛。2011年7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11年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广东省总决赛,荣获一等奖,进入广东省代表队,并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总决赛获得一等奖。至2015年年底管理科学系共获得省级以上技能比赛奖励24项。endprint

五、以“融入地方经济”为导向的教改效果的实证分析前已述及,为服务地方经济,使学生了解东莞经济发展状况,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开设《东莞经济综述》的课程。该课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为验证教学效果,我们就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

这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完成东莞经济综述这门课程学习任务的在校学生,根据“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和“经济学中的激励反应原理”,我们认为东莞本地人或准备在东莞就业的人对了解东莞经济更有兴趣,认同东莞经济的未来发展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同学更有动力去学习。因此,问卷的第一部分(学生基本情况)设计了以下问题:(1)性别;(2)是否是东莞本地人;(3)是否准备在东莞就业;(4)是否认同东莞经济的未来发展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5)父母的职业。问卷的第二部分(教学效果)设计了17个问题,教学内容方面有7个问题,分别询问学生对教材七章内容的满意程度;教学安排方面有5个问题,分别询问学生对课程总学时、课堂讨论时间、教师素质、合班上课和多媒体教室等的满意程度;学习效果方面有5个问题,分别询问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对了解东莞经济状况、本地就业前景、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学习其他课程的帮助和本地创业的帮助等的满意程度。满意度评价运用Likert五点量表,1表示非常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另外设计了四个开放性问题。

2问卷调查

我们先在一个班发放了40份问卷并全部回收,采用SPSS16.0软件对40份问题进行了Cronbachs Alpha信度统计分析,第二部分17问题的总信度系数是0.828,每个题项的信度系数都高于0.8,说明问卷的测试是可靠的。在对问卷的个别文字错误进行修改后,我们在五个班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98份问卷,对问卷进行整理,将缺失项较多、填写不认真、存在明显规律的问卷挑选出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88份,有效率为94.95%,问卷的课堂填写(匿名)保证了较高的有效率。参加问卷调查的男生84人,占44.7%;女生104人,占55.3%。东莞市学生164人,占87.2%;非东莞市学生24人,占12.8%。回答准备在东莞就业的学生169人,占89.9%;回答不准备在东莞就业的学生19人,占10.1%。认为东莞的未来发展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178人,占94.7%;其他10人,占5.3%。父母职业从商和务农(东莞真正务农的人少,但有农民身份的不少)的最多,各占30%;事业单位的占12.2%;父母为公务员的只有3人,占1.6%。

3调查结果和讨论

通过统计分析,学生对各章教学内容满意度平均分数最高为3.8,最低为3.57,满意度在3.0以上的累积比例都超过了90%,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满意度还是可以的,第七章内容的满意度最高,说明学生对东莞经济的未来发展非常关注。在教学安排方面,“对任课教师的素质感到满意的程度”平均数最高(Mean=3.89),满意度在3.0以上的累积比例达到了93.6%,表明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素质很认同。其他几个问题的满意度平均数都在略高3.4的水平上,满意度最低的是合班上课,在开放性问题中学生普遍认为合班上课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交流。在学习效果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对东莞经济状况了解的程度”平均数最高(Mean=3.46),表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了学生了解东莞经济状况的目的。对本地就业前景、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学习其他课程的帮助和本地创业的帮助问题满意度平均数分别是3.33、3.45、3.40和3.45,5个问题满意度在3.0以上的累积比例都超过了90%,表明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在这几个方面有帮助,但是作用不大。在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显著性概率值p=0.001<0.05,达到0.05显著水平)中,我们发现东莞生源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要明显好于非东莞生源;认为东莞的未来发展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对课程的认同要明显好于其他学生;女生对课程的内容认同要明显好于男生,但男生认同课程对自己的帮助作用要明显好于女生。

六、结论

通过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融入地方经济的原则和主要方向的分析,结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融入地方经济的实例介绍,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坚持以“融入地方经济为导向”,就可规避成为本科院校的翻版或压缩版的问题,最终实现为地方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英华.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设置热引发的思考——以廣州高职院校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9—41.

[2]陈海利,邹树梁,王莉芬.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49—151.

[3]黄东升.我国地方高校职能定位误区与对策[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27—29.

[4]张胜利.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道”与“行”[J].湖南社会科学,2011(6):184—186.

[5]王祥秋,张玉红.地方高校特色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6—88.

[6]何东.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学科服务地方经济探析——以西华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24—27.

[7]杜天笋.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学研究,2008(1):24—27.

[8]杨少华,田玉梅.试论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61—62.

Abstract:With regard to the problem that most vocational colleges economics & management specialties lack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this paper takes their integration into the local econom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analyzes the principles and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economics & management specialties into the local economy.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Science Department of Dongguan Polytechnic integrating, this paper intends to provide a guidelin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economy and form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pecialti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conomics & management specialties; integration into the local econom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侯秀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管类专业专业建设高职院校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