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系词对比研究

2018-01-09 13:25董红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英语系代词谓语

董红玉

摘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导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应立足于语言服务。语言对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且具有一定的影响。立足于面向大众的语言服务,以汉语系词“是”、英语系词“be”为例,主要介绍了汉、英系词在名称、来源、语法功能范畴方面的相关特点,研究探讨了二者在以上方面的异同之处,兼及从跨语言角度介绍了埃及語、马来语中的某些相关现象。结合传统语言学观点、语言类型学观点、功能语言学观点,通过对汉语系词“是”与英语系词“be”的名称不同、来源不同、语法功能方面的异同比较探讨二者的对比情况。

关键词:汉、英;系词;是;be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2011203

引言

“系词”这一概念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思想家认为,逻辑与语法相互交织。在语法中,系词具有逻辑功能。随着对系词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系词所具有的功能已经不只是最开始所认为的系词处于主体与述谓性特征之间,功能是赋予语句真值,表示主体的相关特征是否存在或者是认为系词作为判断主体的词语符号,具有指示性,可以代指实体对象并且具有一定的外延的了,而是渐渐从本质上认识到系词在小句中所具有的联结功能。因此,我们认为,系词,其实就是一个在小句结构中充当联结两个相关成分的存在。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对于系词的研究在语言研究中始终都占有一定的比重。沈家煊认为,不管是哪种语言,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都是既对应又不对应的关系,那么对于汉语与英语中出现的系词情况又是如何?我们对以汉语系词“是”、英语系词“be”为例的汉、英系词的对比情况展开了如下思考。

一、名称

1汉语系词“是”

在汉语中,所谓“系词”是指在判断句中把名词性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即需具有联结主语与谓语的功能。

结合语言类型学,纵观系词,我们会发现系词可以分为动词性系词和非动词性系词。动词性系词是指由一般的实义动词虚化而来的系词。从语法化角度看,这些动词性系词或者处在实词虚化完成阶段,或者处在实词正在虚化的阶段。但根据“语义滞留”原则,这些系词很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原来实义动词的部分词义,所以后者的可能性也许更大一些。从跨语言的角度看,动词性系词例如英语中的grow、sound、keep。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人由于如上原因而将动词性系词称为半系动词。我们认为,汉语中的系词“是”并非来源于一般的实义动词,而是来源于指示代词“是”,因而认为其属于非动词性系词(系词“是”的来源详见“二、来源”一节)。

对于“是”的名称为“系词”还是“系动词”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汉语中,不仅动词、动词性短语可以做谓语,名词、形容词、名词性短语或形容词性短语也可以做谓语,“是”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时并无人称、数、时等方面的变化,只是起到将二者联结起来的作用,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卷二十一·死伪篇第六十三)。另外,典型的动词所表示的一般是在语义上通常具有变化、变动等特征的动态的动作,在句法上具有可重叠、可带有“着”“了”“过”等体标记。而系词“是”并非由实义动词虚化而来,而是来源于指示代词“是”[1],因而并未具有典型动词所具有的相应特征。所以,我们认为,把汉语中的“是”看作为系词而非系动词更为合适。

2英语系词“be”

在英语中,系词用“copula”表示。“Copula”一词来源于拉丁名词,在语义上具有如“tie”“link”等“联结”之义,意为“系词”,又称“系动词”或“联系动词”。

对于“be”的名称是“系词”,同时也是“系动词”“连系动词”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英语中,通常是动词短语做谓语。名词短语或形容词性短语做谓语时需要由系词“be”把二者联结起来,并且对于不同的人称、数、时,“be”要做相应的变化。并且从来源上看,系词“be”来源于动词词根,具有典型动词所具有的部分相应特征(系词“be”的来源详见“二、来源”一节)。由此可见,英语系词“be”不仅在功能上具有联结作用,在形态上也有类似于动词的变化,从这点上看,相比于汉语系词“是”,对于具有典型动词所具有的部分相应特征的英语系词“be”又被称为“系动词”或“连系动词”是有其理据的。

二、来源

1汉语系词“是”

清代陈昌治刻本的《说文解字》中说:“是,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属皆从是。承旨切。”可见,“是”的本源是形容词。系词词性的“是”在产生前所具有的词性除形容词词性外,还有指示代词词性。对于系词“是”的来源,目前学界颇有争议:王力、Li & Thompson等学者认为,指示代词“是”为系词“是”的来源;冯春田、Yen等学者认为,形容词“是”是系词“是”的来源;郭锡良认为,对于系词“是”的形成,指示代词“是”和形容词“是”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的观点是系词“是”大约产生于秦汉时期。并且,对于“是”的系词词性,我们认为最可能产生于指示代词词性。从语法化角度看,指示代词“是”发生了语法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系词词性的“是”产生。

(1)从句法环境上看,系词“是”与指示代词“是”出现的句法环境极其相似。系词“是”与指示代词“是”都出现在“话题+‘是+说明”这种结构中。句法结构的相似性促使了结构进行重新分析:指示代词词性的“是”出现在“话题+‘是+说明”这种结构中,其中的“话题”在成分上往往只是由独立的判断(句子)或是较为复杂的名词性短语充当,“是”的句法性质是做主语或宾语并且功能是回指,“说明”可以由名词性短语充当,也可以由动词性短语充当,句法性质是做谓语并且功能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说明。系词词性的“是”出现在“话题+‘是+说明”这种结构中,“话题”通常由代词或单纯的名词充当,系词词性的“是”的句法性质是做谓语,联结是其功能,并且在词义方面相比于指示代词词性的“是”,系词词性的“是”已经较为虚化,逐渐向焦点标记发展,“说明”的句法性质是做宾语,往往由是名词性的成分充当,由这种结构组成的句子通常为判断句。这与形容词词性的“是”与系词词性的“是”之间的关系不同。同时,学界也有如下看法:冯春田和Yen认为,同为谓词性成分,形容词词性的“是”与系词词性的“是”语法性质是一样的,都能够受副词修饰,系词词性的“是”不过是形容词词性的“是”在词义上引申所得。我们知道,系词词性的“是”在功能上具有使前后成分进行联结的功能,并且可以后带名词性宾语,在词义方面逐渐虚化,不具有很实的词汇意义,反而向焦点标记发展;形容词词性的“是”虽然可以具有意动用法,也就是说其后也能够带名词性宾语,但是却具有很实的词汇意义,在功能上也并非具有联结作用,陈述则是其功能。我们由此看到了在句法功能角度,形容词词性的“是”与系词词性的“是”的对立。我们证明了指示代词词性的“是”与系词词性的“是”在句法结构上的相似关系、排除了形容词词性的“是”与系词词性的“是”在句法功能上的对立关系,从句法结构上看,系词词性“是”最可能产生于指示代词词性的“是”。

(2)从使用频率上看,敖镜豪、杨伯峻、Peyraube & Wiebusch等学者曾做过在系词词性的“是”未产生时指示代词词性的“是”与形容词词性的“是”的使用频率统计工作,其统计的结果是:在系词词性的“是”未产生时,“是”使用频率的情况是:“是”作为指示代词使用的频率大约占总数的90%,“是”作为形容词的使用频率仅占总数的10%。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在系词词性的“是”产生之前,指示代词词性的“是”的使用远比形容词“是”的使用频繁多。因而我们认为,系词词性“是”最可能产生于指示代词词性的“是”。

(3)从类型学角度看,纵观世界语言,其中不乏指示代词为判断词来源的例子。比如,在埃及语中就有人称代词语法化为系词的用法,如:埃及语的“pw”(Gardiner,1957),在马来语中也有人称代词语法化为系词的用法,如:马来语的“adalah”/“ialah”(Tadmor,2007)[2]。例如:

①Nwn pw jt nrw.

Nun COP father gods

‘The father of the gods is Nun.

②kemiskinan adalah/ialah tansangan bagi Indonesia.

Poverty COP challenge for Indonesia

‘Poverty is a challenge for Indonesia.

从跨语言比较的视角看,埃及语与马来语中人称代词语法化为系词的用法对我们研究汉语系词词性的“是”的来源具有一定作用。在我们研究汉语时,人类语言的普遍发展规律对我们也有影响,我们认为,系词词性“是”最可能产生于指示代词词性的“是”。

2英语系词“be”

历时比较语言学曾对原是印欧语进行构拟,认为包含英语系词“be”在内的印欧语言中的系词具有共同的来源,即“bheue”“es”“wes”“er”等(关于“bheue”“es”“wes”的相关内容,本文参考了“词源在线”(http://www.etymonline.com))。

“bheue”所具有的原始义是:“be”(是)、“grow”(生长)、“exist”(存在)、“come into being”(产生)等。若继续追溯,可至梵语中的“bhavah”和“behavati”,義为“become”(变成)、“happen”(发生)。在古英语中出现的“beon”“beom”“bion”来源于词根“bheue”,并且发展为现代英语的“be”和“been”。

“es”所具有的原始义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存在、生活和运动”,具有“呈现”“显现”“存在”之义。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中的“is”均出自词根“es”,“am”来源于“es”的形态变化式“esmi”。

“wes”所具有的原始义是:“abide”(停留)、“remain”(保持)、“dwell”(居住),与语义为“dwell”(居住)、“stay”(停留)的梵语“vasati”同源。古英语中出现的“wesan”和现代汉语中出现的“was”及“were”都源于词根“wes”。

“es”所具有的原始义是:“move”(移动)。现代英语中的“are”就源于词根“es”。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英语系词“be”与汉语系词“是”来源不同。英语系词“be”的各种形态变化都源于原始印欧语中的动词性词根,以动词性词根为根基,这也是其具有与行为动词类似的丰富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

三、语法功能范畴

1汉语系词“是”

汉语系词“是”在小句中典型的位置是位于主语与谓语之间。

从形态上看,汉语是孤立语,汉语系词“是”不具有屈折变化,不会因人称、数、时而具有相应的形态变化。

从语法功能上看,系词“是”的主要功能是联结,把谓语与主语联结起来。即基本功能在于“联系A和B”。如此,系词“是”就具有在已知信息后引述一个新信息的这一功能,并且这个信息既可以是被强调突出的对象,也可以是用作与句内或句外信息相对比的成分,同时也可以是以旧信息作为条件后导致的结果。例:无鸟附从,或时是凤皇(《论衡》卷十六·讲瑞篇第五十)。在这句中,系词“是”后的“凤皇”就是新信息。

2英语系词“be”

英语系词“be”位于主语与表语之间。

从形态上看,英语系词“be”具有屈折变化,会因为人称、数、时态而具有相应的形态变化。例:He is a boy.在这句中,由于一般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be”变为“is”。

英语系词“be”具有时间性特质。通过对英语系词“be”词源的介绍,我们知道,英语系词“be”源自于动词词根,动词具有时间性.英语系词受“be”受其动词词根的影响,具有时间性特质。而这点正是来源于指示代词的汉语系词“是”所不具备的。

结束语

汉、英语言对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汉、英对比研究对人们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汉语中的“是”与英语中的“be”虽然都具有名为“系词”的词性,但是二者却不可混同。文章主要以“是”、“be”为例,就汉、英系词在名称、来源、语法功能范畴方面的相关特点进行了探讨研究,兼及从跨语言角度介绍了埃及语、马来语中的某些相关现象,结合了传统语言学观点、语言类型学观点、功能语言学观点,通过对汉语系词“是”与英语系词“be”的名称不同、来源不同、语法功能方面的异同比较探讨了二者的对比情况,对汉语系词“是”、英语系词“be”所进行的或非全面且仍需改进与完善的一些简要的讨论与思考旨在能够在研究汉、英系词对比方面有所助益,并且希望对人们认识汉、英系词,正确使用汉、英系词方面、在跨语言交流方面有所助益,从而能够更好地将语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语言研究与语言服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83—197.

[2]石定栩,韩巍峰.系词的语法化过程与趋势[J].汉语学习,2013(5).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words should be based on serving the language. Language contrast exists in and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peoples daily life. Based on the language services for the public,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ese copula “Shi” and the English copula “be” as an examp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he name, the origin and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category, and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m in the above aspects, combined with some relevant phenomena of Egyptian and Malay language from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hinese copula “Shi” and the English copula “be” in their names, origin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Key words:Chinese/English; copula; Shi; be

(責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英语系代词谓语
复合不定代词点拨
非谓语动词
代词(一)
代词(二)
非谓语动词
On Hegel’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 in Antigone
非谓语动词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