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困境及突破探讨

2018-01-10 01:53何丽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囚徒困境环境保护

何丽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主要存在着四重囚徒困境。我国最高决策者能否摆脱在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是另外三重囚徒困境能否得以脱困的枢机所在。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在于让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学发展观走下国家治理的神坛,而让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观——在需求正义基础上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回归国家治理的正位。

关键词:环境保护;传宗人理性;囚徒困境;需求溢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7) 02-0084-06

Th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E Li

(Huida Consulting Co., Ltd., Shaanxi 725008, China)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re are four main prisoners dilemma. Chinas top policy makers can get rid of the prisoners dilemma between economic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other three prisoners dilemma. Between the economic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from the prisoners dilemma lies in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growth to mak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goal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walked down the altar, and le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is a concept in demand based on the demand of justice of national security as the main target of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regress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ransfer human rationality, prisoners dilemma, demand overflow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经典范例,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形:明明存在着对各方而言都属最优的选择,但由于博弈方对对方策略的疑虑而只能做出两败俱伤的次优选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包括生态)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深陷这种囚徒困境之中。

众所周知,囚徒困境中的这种次优选择属于典型的纳什均衡。而这种两败俱伤的纳什均衡的存在,实际上对当前主流经济学家的市场自由论提出了挑战:按照市场自由论的逻辑,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最终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囚徒困境之类的“纳什均衡”表明,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结果也可能是损人害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相对于最优选择而言)。因此,要打破我国经濟和环境之间的囚徒困境,出路不在于以利己为逻辑起点的市场,而在于以强制利他为逻辑起点的政府。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四重囚徒困境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主要存在着四重囚徒困境。第一,经济主体之间在是否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第二,地方政府之间在是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第三,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第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囚徒困境。

(一) 经济主体之间在是否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实际上是愿意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与不愿意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囚徒困境,也可以说是经济主体想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心理与不想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心理之间的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许多经济主体原本很愿意严格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但由于不相信作为其竞争对手的其他经济主体也会像自己一样严格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因而最后也选择不严格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结果导致市场上的经济主体都以选择不严格遵守环保法规为最佳竞争战略,就像囚徒困境中的囚徒都选择认罪并揭发对方一样。显然,不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无疑比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竞争对手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而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会面临对手不公平竞争的伤害。

(二) 地方政府之间在是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实际上是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与不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也可以说是地方政府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心理与不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心理之间的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许多地方政府本来愿意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但由于不相信作为其竞争对手的其他地方政府也会像自己一样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因而最后也选择不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结果导致我国的地方政府大多都以选择不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为最佳竞争战略,就像囚徒困境中的囚徒都选择认罪并揭发对方一样。显然,不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无疑比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拥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政绩优势,而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会面临不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规的其他地方政府的不公平竞争的伤害。endprint

(三)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在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实际上是追求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与追求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也可以说是决策者在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之间的囚徒困境。虽然二者都认同最优选择是经济发展与环保执法在高水平上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这相当于两个囚徒都拒不认罪的策略选择,但由于二者都对高水平的环保执法之下是否还能保持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怀有疑虑,因而二者都选择边污染边治理的次优选择,即在高经济增长高排污的同时加大治理污染的投入而不是严格环保执法杜绝污染——这相当于两个囚徒各自认罪并揭发对方从而均被判刑8年。

(四)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已从前述国内层面的囚徒困境上升为国际层面的囚徒困境,具体表现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明知在不牺牲环境的基础上开展经济竞争最符合各方利益,但考虑到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国家可能会为了追求更快的经济发展而不惜牺牲环境,从而使所有在经济发展方面不甘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都选择牺牲环境保发展的国家战略。因此,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恶性竞争——不惜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拼发展。

二、囚徒困境的成因及脱困之道:形成环保严格执法的国家共识

囚徒困境的成因在于彼此缺乏对最优策略的互信和共识,因而打破囚徒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对最优策略的互信和共识。如果两个囚徒都能有抵赖到底的互信和共识,就能够采用抵赖到底的最优策略。

就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囚徒困境而言,其脱困之道亦同此理——关键在于建立对最优策略的互信和共识。不过,对于不同的囚徒困境,其建立互信和共识的关键点亦有所不同。

(一) 经济主体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政府严格环保执法

就经济主体之间在是否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而言,要想让经济主体之间形成对方会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互信,关键在于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决心、力度及由此形成的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公信力。只要政府下决心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经济主体就会因违法成本的高昂而相互间形成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互信和共识,进而就会摆脱深陷其中的囚徒困境。

(二)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中央政府严格督察环保执法

就地方政府之间在是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而言,要想让地方之间形成对方会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互信,关键在于中央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决心、力度及由此形成的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公信力。只要中央政府下决心严格督察环保法规的执行,对不严格执法的地方政府主要党政领导坚决追究其法律及行政责任,地方政府相互间就会形成严格執行环保法规的互信和共识,就会摆脱深陷其中的囚徒困境。

(三)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决策者对最优策略的坚信不疑

就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而言,要想让这两种政策形成对最优策略的互信,关键在于决策者尤其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对最优策略的坚信不疑。只有国家的最高决策者下定不惜短期内牺牲经济也要保护环境的决心,经济政策和环保政策才能形成对最优策略的互信,从而使我国摆脱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目标之间首鼠两端的囚徒困境。

(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中国率先转变竞争战略

就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囚徒困境而言,中国的脱困之道只有一条:退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拼环境、求发展的博弈,率先转变竞争战略。

第一,中国的环境容量及环境资源已经难以支撑拼环境的发展战略。经过三十多年的拼环境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以水、空气和土壤为主要指标的环境容量已近乎见底,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未污染的土壤已成为稀缺品。在此情形下,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拼环境已经力不从心、难以为继。总而言之,对于拼环境求发展的战略,中国已经拼不起。

第二,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环境资源对中国而言更为珍贵。作为头号人口大国,中国人的需求必须要靠自己的环境资源来保障,不可能走某些小国集体移民或购买环境资源求生存的道路。为此,中国更应该加倍珍惜现有的环境资源,更不应该选择拼环境求发展的战略。

第三,文明古国守土有责。中国是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于斯、长于斯,这片广袤的土地空间是中华文明的故国家园,作为中华子孙的我们守土有责。如果破坏了这里的环境使这方水土不再宜居,中华文明也就失去了故国家园和生长的根基。

第四,负责任的大国不能向国际上输出问题。环境资源是一国满足其国民需求的物质基础。如果一国的环境消耗殆尽,该国的国民需求就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从而势必要消耗他国的环境资源来满足其国民需求。这实际上也是向国际上输出问题,有悖于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责任。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原因,中国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中不仅要主动放弃拼环境的竞争战略,而且越早放弃这种竞争战略其未来的发展就越主动。这可以说是中国摆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囚徒困境的唯一出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前四重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存在着依次依赖的关系:经济主体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有赖于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有赖于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而国际上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有赖于国内三重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换言之,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只有地方政府摆脱了囚徒困境,经济主体才能摆脱囚徒困境;只有决策者尤其是最高决策者摆脱了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地方政府才能摆脱囚徒困境;而只有国内层面的囚徒困境得以脱困,中国才能摆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层面的囚徒困境。一言以蔽之,我国最高决策者能否摆脱在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是另外三重囚徒困境能否得以脱困的枢机所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囚徒困境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政策
“囚徒困境”在贿赂犯罪审讯中的运用
关于公共品博弈的文献综述
中国社保双轨制问题
重复博弈现象分析
中小企业激励机制优化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