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德育一体化观念 有效促进小学生道德成长

2018-01-10 09:07田列民
教师·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小学生

田列民

摘 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改变。道德是一个整体而学生也是一个整体,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是作为整体存在的。但是在现在的小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却被碎片化了,因此导致德育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要整合德育一体化观念,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探索构建一体化的德育体系,进而促进小学生道德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观念;小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011-02

道德教育对象是一个整体,因此道德教育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他们的道德意识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生活过程、生活事件及其自身的活动与行为。他们的道德意识还不明晰,有理性成分的存在,也有非理性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思考。道德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的道德是一个整体,与生活中的各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生活是各种关系的综合整体,道德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融入生活中的,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存在于生活中的个体,是与生活中的道德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只有立足于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和道德整体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才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道德的成长。

一、现在小学生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教师、家长对德育并不重视,相比较之下更多关注的还是学生成绩。基于此,他们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围绕着提高学生智力进行的,而缺乏陶冶学生情操的行为。许多教师只忙于教书,而忽略了育人,只要学生成绩好,就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出现了“一俊遮百丑”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比较淡薄。虽然现在的学校设置和配备了德育机构和工作人员,如少先队等,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机构很少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学校被动地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都是给他们榜样示范,或者进行道德评价,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家长工作都比较忙,许多孩子是由祖父母带大,他们对孩子比较溺爱,因而容易造成孩子在品德习惯教育方面的缺失。还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让教师进行教育就可以了,他们对孩子的关心较少,忽视了家庭和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个性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如义气与诚实、爱与责任的冲突及价值的选择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很少涉及。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品德教育,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并不关注。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简化甚至省略了探究学习的活动,导致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参与体验德育探究过程成了一纸空谈。新课程改革提倡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进而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能力。受现在教育制度的影响,德育实践活动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工作繁重而且难以考量,因此影响了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经常以课堂教学代替实践探究。德育是一个整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不可能孤立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而现在的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因而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整合德育一体化观念,有效促进小学生道德成长的有效策略

1.家庭、学校、社会达成德育共识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还不能正确识别真假、美丑。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是机遇也是挑战。家庭、学校与社区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各有优势,无法相互替代。学校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工作观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德育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这是其他任何教育单位无法比擬的。如果学校失去了德育的作用,社会也会失去对年轻一代进行全面系统教育的唯一渠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就失去了配合的核心。家庭教育对学生来讲亲切及时,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大的优点。家庭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而社会教育具有贴近实际、空间广、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不受年龄、性别、行业、区域限制,是学校和家庭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要达成德育共识,统一教育的标准,以统一规则要求学生,使学生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都做到表里如一,促进他们良好道德的形成。学校可以根据区域分布把居住较近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社区假日团队,对他们进行统一的管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小队,把各年龄段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身心获得发展。

家庭是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父母可利用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教育子女,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与他人及社会,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此外,还要给子女营造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培养他们健康的道德风尚,还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子女做好表率。家庭、学校和社会为学生提供道德学习所需要的整合环境,三者密切配合,形成统一的行为环境,进而让学生的行为保持一致。

2.小学各级部门相互协调合作

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在整个的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坚持以德育为首,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体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还要改革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建立健全以道德教育为首的评价体系;还要端正学风,优化学校的德育资源。

学校可以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增强他们为祖国奉献的使命感,聘请校外辅导员,给小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引导小学生向英雄人物靠拢。同时各部门协调一致对小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培养小学生爱的情感,增加他们的亲情、友情体验,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如给妈妈倒杯水,帮家长做家务等,让小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此外还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他们,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程度给他们设计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具有一定层次和梯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对中年级的学生进行明确职责、树立自信的教育,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会担当、树立信念的教育。学校的不同组织机构要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3.各科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合作

各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师要树立热爱教育、关心学生、廉洁从教的信念,言行一致、敢于承担责任,说做合一。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加强锻炼、积极思考、成长报国的信念,同时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责,树立自信,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差异,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如在平时的教学中,看见学生借东西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谢谢”,见到师长主动问好等,学会关爱他人,遵守规章制度,爱护小动物,保护环境,并教育学生在平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享受乐趣的同时促进道德成长。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敢于承担责任,以诚待人,明确自己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而不应该做什么,并且还要让学生知道如果做了不应该做的事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4.依托活动整合观念提高素养

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把德育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的,学生通过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受到启发、鼓励和教育。在活动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学习探索,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开拓他们的视野,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开设经典吟诵课,组织学生每天进行晨诵,帮助学生积累诗词,开启学生的智慧。数学教师则可以给学生开展组织启智驿站的活动,并结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科学教师可以开设一些趣味实验课,体育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棋类活动或者足球活动,通过让学生参加足球运动,培养他们的坚持不懈、能吃苦的精神。而音乐教师则可以组织合唱队或者舞蹈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也可以围绕中华传统佳节,给学生搭建文化体验平台,对学生进行传统中华文化的教育。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月学唱感恩的歌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校园内每天给学生播放一些德音雅樂,依托传统的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接受德育。此外,学校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根据学生年龄和接受程度,对学生进行明理修身、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礼仪教育,使学生的心灵浸润在传统文化中。

融合德育一体化观念,推进深化生活德育,把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整合,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道德成长,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教育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具有良好素养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狄昌纯.为学生搭建生命成长的舞台——中小学实践活动德育纲要的校本化开发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2):31-32.

[2]李 凡.大中小学德育资源一体化机制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91-94.

[3]彭 云.小学德育中“家、校、社会”化学生管理模式[J].新课程(上旬刊),2017(12):35.

[4]陈 敏.探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J].新课程(小学版),2018(2):227.

[5]孙文壮,王丽强.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以幸福街小学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4):117-118.

[6]张 春.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践探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7(4):15-17.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小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