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政工作的逻辑

2018-01-11 06:54刘建军
中国民政 2017年24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专业性中央政府

◎ 刘建军

新时代民政工作的逻辑

◎ 刘建军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2012年我在上海市民政局挂职局长助理的时候,一位来自英国的朋友便问我民政局是负责什么事务的。他认为这是中国在社会管理、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服务领域中的独创。的确,顾名思义,民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事务及其管理,其基本指向就是关注人民、关注基层、关注需要关怀的特殊群体。民政部门释放出来的公益精神、基层关怀以及奉献情怀,是中国行政文化的特色所在,是中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道风景线。作为一名在民政部门挂职过且过去六年一直从事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研究工作的大学老师,我对此深有感触。一年民政局的挂职工作,不仅改变了我今后的学术研究路径,拓展了我的研究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精神的感染与熏陶。在综合理论思考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民政部今年的蹲点调研工作,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新时代民政部门的逻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党建引领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的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民政是我党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行群众工作的重要领域。民政工作集党和人民的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于一体。民政既是一项管理工作,更是一项政治工作。民政部组织干部赴基层蹲点,就是坚持党建引领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在政府所有部门中,民政部门所涉及的领域是最为广泛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些领域不仅是民生领域,更是政治建设和国家建设领域。这一性质决定了党建引领是首位的。与此同时,民政领域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也决定了它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居民个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区自组织,都是参与民政工作的重要力量。这就是中国民政工作中党建引领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的逻辑。这一逻辑直接决定了民政工作的组织主体是在一核多元的组织架构中,通过相互结合、相互协作、相互贯通,共同达成一种组织合力。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相贯通的逻辑

民政工作宛如一道坚强的红线,将党和人民以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贯通在一起。民政工作要想做得好,必须要保持中央政府对全国民政工作的统一领导,同时又要鼓励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创造性的实践与探索。民政部此次进行的蹲点工作,这本身就是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贯通起来的重大举措。尤其是这次提出的“蹲点乡、抓住县、联系省”的工作方法,锁定了针对不同行政层级的调研路径和方法。我们发现,在很多目前仍实行分权制和联邦制的国家中,其致命的制度困境就是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结构性断裂,直接导致了很多涉及不同层级和不同地区的大型民生和公共项目无法得以开展。很多国家治理质量的低下直接源于其制度设计的弊端。这已经成为显而易见的共识。民政部充分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以着力解决基层民政工作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范围广、力度深的蹲点与调研,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贯通起来,如果能够将这样的贯通方法制度化、机制化、体系化,将是对中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大突破。正如中央纪委的巡视制度为中国的反腐败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制度保障一样,我们也可以把这次调研工作和蹲点工作向制度化方向进一步推进,推动民政工作中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切实解决基层民政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提供最为坚强的保障。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逻辑

民政工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与此同时,民政工作又是我们党和政府进行群众工作、社会工作最为重要的领域。因此,民政工作必须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需求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对民政工作运行逻辑的直接表达。这一运行逻辑直接体现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互结合。这一运行逻辑在战略上的体现就是要指明民政工作的本质特征、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政策上的体现就是要制定真正贴合人民需求、回应问题导向的公共政策,在目标上的体现就是使民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到实实在在的人民生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这一思想体现出来的不是传统的救助性扶贫,也不是后来的开发性扶贫,而是新型的治理型扶贫。治理型扶贫既是以脱贫为目标,更是以此使扶贫干部队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洗礼与再生。同样,民政部党组组织的这次蹲点与调研工作也是一项艰苦的“精准施政”工作,既是对基层民政工作问题的排摸与提炼,更是对中央政府部门干部队伍的锤炼与洗礼。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中国社会是一个超大型社会。超大型国家和超大型社会的治理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运行逻辑要求特别高。我们国家采取的又是单一制国家的结构形式,这就决定了中央政府既要保证全国一盘棋,又要对地方尤其是基层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准确的判断。中央要了解地方和基层,地方和基层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又要根据自己的情势和特点开展各项创造性的工作。就像《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通知》所指出的:选择好蹲点地区。蹲点的县、乡镇应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民政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等方面有创新举措和较好成效,且在本行政区有较强代表性。在全国统一性中展现地方性的创造成果,在基层活力和地方创新中保证超大型国家和超大型社会的聚合能量。这样的一种治理辩证法,克服了分权制和联邦制国家中结构性断裂所滋生的各种弊端。

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逻辑

民政工作是包罗万象的。有人说,其他部门难以涉及的领域最后都归并到了民政部门。这是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看法。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就是因为民政部门的工作确实涉及多个领域、关切到多重工作对象。所以,有人提出,民政工作就是底线工作,民政工作就是托底性管理工作。但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各群体之间的相互勾连和相互嵌入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看法也有修正的必要。民政工作的综合性是针对其工作领域和工作对象而言的,同时,民政工作对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专业性要求不仅体现在救灾、养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等传统的领域,而且在基层政权与社区治理、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慈善以及基金会管理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与智能化的要求,实际上已经指出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发展方向与拓展路径。如果说综合性是对传统民政工作优势的继承与发展,那么,专业性就是对现代民政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的充分吸纳。将来民政部在推动中国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与智能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借助这次全国范围内的蹲点和调研,为中国民政工作实现综合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很有必要的。在综合性的民政工作中继承原来的传统与优势,在专业性的民政工作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集综合性与专业性于一身的民政工作应该指向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一个充分展现中国政治优势和文化魅力的社会。我们完全可以说,民政部关于做好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举措,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的有力体现。“民政”,顾名思义,以民为本,以人为根。民政之魅力,恰在于此。这正是中国制度基因、制度优势与制度自信的一大体现。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专业性中央政府
数说:这十年民政工作成绩单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中央政府将首次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研究
历代中央政府对藏区赔命价习惯法的态度考释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