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初心照亮为民之程强基层笃实民政之本

2018-01-11 06:54林闽钢
中国民政 2017年24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民政基层

◎ 林闽钢

寻初心照亮为民之程强基层笃实民政之本

◎ 林闽钢

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已成为必然选择。从发展趋势来看,政府在“民事”方面承担的责任也将越来越多,民政职能中服务工作将会更为重要。

民政是“民”字当先,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群众,与老百姓的民生息息相关。“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以老百姓之心为心,处处用心的为民爱民情怀,正是“初心”的真谛。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出发,一方面,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政必须适应深化改革的要求,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转型;另一方面,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率先补足民生保障服务这个短板。为此,民政事业改革和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守正笃实,努力前行,才能不负重托。

基层民政工作执政为民和爱民的一扇窗口

基层民政工作是德政工程。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主要靠基层民政部门落实给千家万户,基层民政工作是反映党和政府执政形象的最前沿窗口。当前从基层民政工作入手,是民政系统适应新形势需要,推进民政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是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民政事业迈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民政工作既是民生政策的落实者、民生诉求的倾听者、民生问题的解决者,也是民政改革的主战场、民政温暖的传递棒。基层民政工作直接体现了民政工作的基层性、群众性和社会性。人民群众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是基层民政干部。同时基础民政工作内容几乎涵盖了当今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方方面面,涉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社会组织、基层政权、优抚安置等广阔范围,这种服务对象广泛、服务内容丰富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广大基层民政干部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更要先行一步、学深一层,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快速地内化为基层民政干部的内心需求和自觉的从政行为与服务导向。这种行政与服务导向,能否真正在各项民政工作中贯彻落实并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关键在于基层民政工作的开展。

从当前来看,基层民政工作落实“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改进基层民政工作作风,“让脚上有泥,心中才有民”。基层民政工作不能靠坐在办公室电脑后面去等,而是要时常到田间地头去访,到百姓家中去听,到街头巷尾去问,全面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发现和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才能使基层民政工作“接地气”。近年来,在基层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层民政的情况最为复杂,条件最为艰苦,任务最为繁多,而服务群众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半点花架子,基层民政良好工作作风就是要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打磨”形成,并在团队中不断强化和保持。二是继续落实基层民政工作条件。基层民政工作条件包括人员、经费、工作场地等等,这是民政职责履行的基本保障。如果工作条件跟不上,再严密的制度、再科学的机制也难以保证民政服务职责落到实处。基层民政只有在工作作风和工作条件上都扎实推进,才能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来自民政工作的幸福感、获得感,才能充分发挥民政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兜底作用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骨干作用。

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初心是“根”,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初心是“魂”,凝聚起直指未来的思想之力。全国民政系统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加强基层民政建设,打通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为人民造福送到千家万户,这正是“不忘初心”积极开创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新局面,以有为之举成大为。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基层现代民政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展民政工作,需聚焦主要矛盾的新特点,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的转变。长期以来,基层民政建设一直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从当前我国民政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强基层——重点从法治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上获得突破;建机制——侧重从多元合作机制、品牌带动机制上得到创建。

基层现代民政创建的四大路径。第一,以法治化来推进基层民政各项工作。基层民政工作政策性、法规性较强,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近百部,且每一项都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加强法治建设,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在法治的框架下来履行民政职责,是基层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基层民政干部要做到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就必须在法制的框架内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实现以法治思维来谋划基层民政改革,以法治规范来推进基层民政各项工作,以法治标准来衡量基层民政工作成效。第二,以标准化来引领基层现代民政建设。标准化在推进基层现代民政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民政的“里子工程”,是提升基层民政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基层民政标准化建设,从服务事项、服务提供、能力要求、服务行为、服务流程、服务要素、服务监督、服务绩效、服务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标准化管理,确保行政服务质量和效能。第三,用专业化来促进民政服务质量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基层民政工作业务不断扩大,服务对象需求日益个别化、多样化,它丰富了民政工作的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民政服务具有社会工作性质,一方面,组织基层民政工作者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知识、方法的培训;鼓励基层民政现有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工作知识水平,使每个民政工作者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岗位调整、增设和扶持来增加社会工作岗位,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推动民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面发展。第四,用信息化来提升基层民政能力建设。民政工作信息化是衡量民政工作社会效益、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干部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改进管理方式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以信息技术创新带动管理观念、方法创新,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民政业务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在民政服务上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全面提高服务群众的工作效率。

基层现代民政创建的两大机制。第一,多元合作机制。从多方资源整合出发,实现基层民政服务设施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发展产业化;将符合市场运作的社会服务项目交给市场去做;通过政策扶持、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办法,将社会服务项目,委托给社会组织运作。在此过程中,民政实现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依法行政、市场运作、项目带动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方法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作用和项目带动作用,聚集社会力量和各种资源,补足基层民政服务能力的短板。第二,品牌带动机制。突出基层民政服务品牌建设,实现由聚集到聚焦,从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行业品牌特色转变,坚持创新型服务和发展新生支点并重,重点发展具有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群众受益、影响力强、效益性好的基层民政服务品牌,使基层民政建设走上重质量、重效果的快速发展轨道。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民政基层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数说:这十年民政工作成绩单
别样的春节,一样的温情——在“就地过年”中感受“民政温度”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
引民政之“水” 浇卫生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