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运用中药治疗单纯性甲胎蛋白升高经验探析

2018-01-13 10:30孙志文刘潇谢晶日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甲胎蛋白脾虚患者

孙志文刘潇谢晶日(指导)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一种糖蛋白,广泛存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及泌尿系统等。生理状态下,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的第6周左右可以检测出,第13周左右达到高峰,第16周开始逐渐下降,成人期以极低水平(<10ng·mL-1)持续存在于血液中。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细胞发生恶性病变时,AFP基因将被重新激活并开始大量合成,致使血清AFP含量显著升高。因此,血清中AFP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多种病灶恶性转变的趋势,尤其是原发性肝癌[1],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吾师谢晶日教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五、六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近40年,善于详辨病证,结合现代理、化、影像学手段,缜密筛查恶性肿瘤病灶,对于排除恶性病变而单纯甲胎蛋白数值升高的患者,中药治疗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956年,Bergstrand等[2]首次在胎儿血清中发现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为血清中的一种糖蛋白,在肝细胞癌和胚胎细胞肿瘤的筛查和诊断中临床意义重大,尤其对原发性肝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尤为突出。人们公认的当血清AFP≥400ng·mL-1超过1个月或AFP≥200ng·mL-1持续2个月,排除其他因素并结合影像学检查,高度提示为肝细胞癌[1]。此外,有研究报道[3]部分肝炎或者肝硬化的患者也可出现轻度的AFP升高,但其升高特点常呈现一过性或反复波动性且血清含量一般不超过200ng·mL-1,随着受损肝细胞的修复,AFP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由于AFP在转录水平上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约三分之一的肝癌患者直至病故其AFP仍呈现阴性,同时血清AFP阳性又可见于其他多种恶性肿瘤。郑凤英[4]指出AFP联合糖类抗原199和癌胚抗原可用于卵巢癌的诊断;胡亦钦[5]认为AFP在胃癌中可呈现低水平的阳性表达,而这类胃癌极易发生肝转移或全腹腔转移;1985年Lshikura[6]等首次提出“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其组织学表现和临床特点均与原发性肝癌的表现类似且血清AFP呈现阳性,此报道陆续被学者们[7-9]所证实。甲胎蛋白作为一种实验室指标,常用于警示多种恶性肿瘤病灶,其数值突然显著升高足以让人谈虎色变。

谢晶日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临证研究,系统分析此类患者的病因病机,提出其致病的三个方面:即虚、瘀、毒。“虚”指脾虚,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三个方面;“瘀”责之于肝,包括气郁和血瘀;肝郁脾虚之病理产物交织日久则产生“毒”,即湿毒、热毒、痰毒。本病属虚实夹杂之证,病机可概括为“因病致虚,因虚得实,复又因实致病”。此类患者大多患有肝胆系统疾病史且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肝失调达日久则犯克脾土,脾胃受扰,水谷化生无权,一则气血精微匮瘠,无以荣养五脏,人体正气无力抗邪;二则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加之肝郁日久,郁火化热,热灼津液内生痰结,从化为毒,胶结难愈,虚、瘀、毒搏结肆虐,发为本病。其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肝、脾。

2 经验总结

2.1 虚则脾土瘠薄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肠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0]脾作为后天之本,位于中焦斡旋之地,承载着人体的运化、升清、统血及输布水谷精微的职责,亦被称作“气血生化之源”,各脏腑之协谐均赖于脾胃之健运。当脾胃衰惫受损,无力腐熟水谷,机体五脏之气血精微无源供给,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日久抗邪无力,邪寇丛生。AFP升高伴有脾气虚的患者可见消瘦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等,谢师常用焦白术、炙黄芪、党参等扶脾益气;AFP升高伴有脾阳虚的患者可见畏寒肢冷,少气懒言,脘腹胀痛,喜温喜按,便质溏薄,常用小茴香、炮姜、乌药等温中行气;AFP升高伴有胃阴虚的患者可见脘腹胀满,饥不欲食,口干等,常用花粉、石斛、北沙参等养阴润燥。另外,谢师认为脾为脏,胃为腑,应遵循其生理特点,酌加消食导滞之品,如焦三仙、鸡内金等助脾健运;酌加枳壳、大黄等助胃肠通畅腑气。

2.2 瘀则肝络壅滞 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是五脏气机调达之基础。《类证治裁》云:“木性升散,不受遏制,郁则经气逆……”[11]《读医随笔》提出:“凡病之气结、血瘀、痰饮、胕肿……皆肝气不能舒畅所致也。”[12]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肝失调达,气机郁滞,可致肝络瘀塞,人体之气血经脉亦受牵连。再者《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土得木而达。”《血证论》亦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13]当AFP升高伴有肝气郁滞时,木郁土壅,脾失健运,亦可加重脾土瘠薄;五脏失养,复又气血甚虚,脉络不通。故此类患者临床可见:两胁胀满不舒,或见走窜痛,或见固定位置刺痛,每遇情志不舒时加重,舌质紫暗或紫斑,脉弦涩。调畅肝气谢师常使用对药,如香橼和香附、佛手和紫苏梗,相须为用,疗效显著。血瘀较重时,谢师善用水蛭、土鳖虫等虫类药祛瘀生新;较轻时,常用川芎、三七等补血活血。

2.3 毒则邪肆内扰 毒邪可分为外来毒邪和内生毒邪两方面,其酷裂性、顽固性和危害性极强,中医学中邪之甚者称之为毒邪。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当肝郁日久,郁亦可化热,日久酿为热毒;脾虚无力运化水液,津水停滞,聚腐秽浊,酿为湿毒;湿热互结,煎灼炼痰,胶结内扰,酿为痰毒;或当外邪内侵,内外合毒,毒邪肆疟,发为本病。对于肝病患者,此种情况大多伴有肝炎病毒的升高,谢师常用板蓝根、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对抗病毒。对于排外恶性病变而单纯甲胎蛋白数值升高的患者,根据舌苔脉象,四诊合参辨证归为此病机者,谢师常用薏苡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清热燥湿,化瘀解毒。当热毒尤甚时,患者可见烦渴、燥热、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重用龙胆草、栀子、夏枯草以助清热之功;湿毒尤甚时,可见身体困倦沉重,带下臭秽等,重用泽泻、猪苓、茯苓等燥湿健脾;痰毒壅盛时,可见语无伦次、嗜睡等,重用石菖蒲,远志以豁痰开窍。当热、湿、痰胶结存在时,患者大多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3 验案举隅

患者,男,52岁,2016年10月9日初诊。主诉:右胁胀满不舒伴乏力1月余。患者因情志不遂出现右胁肋部胀满不舒,伴有疲劳乏力,时有胃脘部胀满、纳少、口苦。既往患有慢性乙型肝炎20余年,肝硬化2年。于2016年9月5日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查,结果提示:肝功中ALT 558.1μ·L-1,AST 349.7μ·L-1;血常规中 PLT 43×109 L-1,HGB110g·L-1;肿瘤系列中 AFP 549.2ng·mL-1,CA19957.36μ·mL-1;DNA<1.0E+3IU·mL-1;CT 示:肝硬化伴少量腹水,脾大,胆囊炎。遂立即住院治疗,入院后对症治疗,并完善相关检查,胃镜结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MRI示胆囊炎、肝硬化改变、脾大、腹水(少量)。患者2周后复查肝功:ALT 45.7μ·L-1,AST 39.3μ·L-1;血常规:PLT 44×109·L-1,HGB 110g·L-1;肿瘤系列示:AFP 689.4ng·mL-1,CA199 46.73μ·mL-1。遵医嘱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2016年9月23日再次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查:肝功恢复正常,AFP升高至816.3 ng·mL-1,CA19940.37μ·mL-1,CT 示肝硬化、脾大、胆囊炎。AFP持续升高,辗转无策,后经人介绍就诊于谢晶日教授。就诊时患者面色萎黄,自觉右胁胀满不舒,脘腹胀满,纳呆,口干口苦,伴疲劳乏力,善太息,舌质紫暗,体胖大,苔黄厚腻,脉沉弦兼滑。谢师诊断为胁痛-肝郁脾虚兼瘀毒证,治则以疏肝健脾、化瘀解毒为主。予以处方:柴胡15g,佛手10g,紫苏梗10g,焦白术15g,茯苓15g,赤芍12g,栀子10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莲 20g,金钱草 15g,郁金 10g,黄芩 10g,山慈菇6g,重楼6g,炙鳖甲6g,三七3g。水煎服,14剂,日1剂,早晚分服。10月24日二诊:服药后右胁胀满明显减轻,口苦减轻,但腹胀、纳呆症状改善不甚明显。复查结果示:肝功正常;AFP 511ng·mL-1,CA19933.46μ·mL-1;血常规:PLT 63×109L-1,HGB 130 g·L-1。上方加焦三仙10g、陈皮10g,14剂,水煎服。11月8日三诊:患者偶感乏力,余无明显不适,舌质暗红,苔黄腻少许,脉沉弦。复查AFP 287 ng·mL-1,CA19925.42μ·mL-1。上方减黄芩、栀子、金钱草、郁金,加炙黄芪20g、党参15g,14剂,水煎服。11月23日四诊:病史同前,未感不适,复查AFP 107.3 ng·mL-1,CA19912.3μ·mL-1。AFP 明显下降,上方去三七,再进20剂,并嘱其调情志,慎起居。12月15日五诊:复查AFP 8.2 ng·mL-1,CA1993.8μ·mL-1。病情稳定,继服14剂以巩固疗程。后患者多次复查,随访至今,未曾复发,亦未向恶性转化。

按:该患者疾病归属中医“胁痛”范畴,其右胁胀满不舒,伴见腹胀、乏力,不难辨证为肝郁脾虚证,再结合舌苔脉象,四诊合参可知其瘀、毒并见。患者就诊于谢师门诊时肝功转氨酶已恢复正常,既往患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但其时趋于稳定,患者突然出现甲胎蛋白数值持续攀升20天,更加焦虑、急躁。根据所提供的检查,胃镜及肝脏核磁并未提示恶性肿瘤病灶,结合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确立口服中药治疗。谢师依人定法,依法定方,确立治法为疏肝健脾、化瘀解毒。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畅达气机,白术益气健脾,其中白术健脾燥湿利水,被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14],炒焦更增其补益之功,二者共为君药;臣以佛手、紫苏梗疏肝理气,茯苓健脾燥湿,以助君药疏肝健脾;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菇、重楼清热解毒,鳖甲软坚散结,三七化瘀止血,活血而不破气,共奏化瘀解毒之效。黄芩、栀子清肝火而不伤正,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金钱草、郁金入肝胆二经,行气、活血、解毒,共为佐药。此外,柴胡还可引诸药入肝经,功兼佐使之用。进服14剂可见AFP明显下降,故其后效方加减,纳呆尤甚加入焦三仙、陈皮以开胃,乏力尤甚加入炙黄芪、党参益气扶正。加减服至九周时化验AFP恢复正常,为巩固疗程再进14剂,预后良好。

4 结语

甲胎蛋白作为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检测指标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肿瘤的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诊断肝细胞癌临床价值突出。跟师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临床上很多AFP升高的患者,并无明显不适症状,此类患者多伴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且病情相对稳定,仅在体检中发现AFP升高,并经过理、化、影像学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现代医学对此束手无策,中医药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疗效显著。谢晶日教授认为本病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肝、脾,病机可概括为“因病致虚,因虚得实,复又因实致病”,病理性质虚实相兼,虚为脾胃虚弱,实乃肝气郁结,二者常可相互影响,脾虚则易为肝木所乘,肝旺则更易乘袭脾土,终成肝郁脾虚之证,导致虚、瘀、毒互结于体内,发为本病。在治疗上,谢师注重肝脾同治,并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燥湿化痰之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谢师对该病治疗的独到之处,值得总结以推广。

猜你喜欢
甲胎蛋白脾虚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胎蛋白升高,就一定得肝癌了吗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甲胎蛋白:您了解多少?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乙肝康复 莫忽视甲胎蛋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