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18-01-13 21:46郭天笑孙国庆
关键词:空巢人格心理健康

郭天笑,孙国庆*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人口总数达13.75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10.5%,相比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提升了1.6%,这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正处于加速阶段,且空巢老人所占人口比重持续攀升[1]。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空巢老人易产生孤独、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症状,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倾向[2]。因此,研究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现状

空巢老人指子女离家,且家中无其他亲属,独身或是与配偶、甚至更年长的上辈人居住的老年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与家庭结构相关,相比正常老年人,空巢老人的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症状更显著,其幸福指数较低[3-4],且与城市相比,农村老人的心理健康,更受“空巢”现象的差异影响[5]。

2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 生理因素

健康水平低下是导致抑郁发生最危险的因素之一,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差、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更易受外界刺激影响[6-7],遇事常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症状,产生消极情绪且呈上升趋势,得不到合理宣泄,易陷入恶性循环的漩涡,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2.2 心理因素

2.2.1 认知

空巢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认知影响着其情感体验和行为取向,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独居老人认知能力下降速率是非独居者的两倍,“空巢”环境对其认知能力具有负面影响[8-9]。由此可见,延缓认知老化是维护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之一。

2.2.2 情绪

空巢老人缺乏情感慰藉,常伴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持久、反复体验后,易转为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状态。宋洁等人研究表明,空巢老人情绪低落易诱发免疫功能异常,亦会导致或加重抑郁症状[10]。因此,排解空巢老人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2.3 人格

人格特征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王丽娜等人调查结果表明,人格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间接效应,神经质和外倾性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外倾性可正向预测,神经质产生反向预测[11]。空巢老人还易出现“空巢综合征”,促使人格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偏离常态,合理调适十分必要,避免出现人格障碍。

2.2.4 应对方式

空巢老人多数倾向通过压抑、退避和自责等应对压力,难以运用转移注意和寻求帮助等方式,相对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有必要引导空巢老人正确认识应对方式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助推提高心理健康自助能力,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3 社会因素

社会支持可缓解空巢老人的负面情绪,带去更多生活动力,能显著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12]。因此,社会公共老年服务体系有望持续建设,更大程度地满足空巢老人的深度需求,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3 结语与展望

空巢家庭已逐渐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家庭模式之一。如何关爱空巢老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已成社会的关注焦点[13]。以往研究多集中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层面的因素,对其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单独效应,难以形成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未来的研究,有望将多个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变量,同时纳入心理学模型,分析多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探讨各因素发挥影响作用途径的整体研究,为提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国内对此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法,但由于老年人文化程度差异,会影响研究结果精确性,因此,研究者还应基于我国空巢老人的实情,采取多种方法并举的方式,进行本土化研究,科学化促进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空巢人格心理健康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