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的量表编制与现状分析

2018-01-13 00:13邓远平黄仁辉陈莉陈宛豫
关键词:威胁农民工量表

邓远平++黄仁辉++陈莉++陈宛豫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人口迁移;城镇化;社会地位;乡土文化;社会管理体制;弱势群体

摘要: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威胁问题,但均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缺乏量化研究工具和相应的评估。在相关文献和调查访谈的基础上编制量表,分析发现: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量表包含四个维度,即地位认同威胁、身份认同威胁、文化认同威胁和职业认同威胁;地位和身份是当前农民工比较突出的两种社会认同威胁,前者在代际和学历上有显著差异,后者在学历上有显著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7)06-0084-07

Threat Scaling for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dentity and Analysis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DENG Yuanping1, HUANG RENhui2, CHEN Li3, CHEN Wanyu4

(1.School of Teachers Education,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2.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336600, China; 3.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00, China; 4.School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0, China)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dentity threat; population migration; urbanization; social status; folk culture;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vulnerable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lack of an assessment tool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for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dentity threat in China, the structure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dentity threat scale(MWSITS) and initial questionnaire were established, 541 migrant workers valid questionnaire were coll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MWSITS and its coefficient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ere studied by factor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dentity was studi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differenc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WSITS contains four threat dimensions: occupation, status, culture and identity; the scale is in a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tatus and identity are the two prominent social identity threats of migrant workers, the former has generation and education difference, the latter has a education difference.

一、引言

社會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部分认同来自于他们从属的团体,人们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因为它关系到提高自尊、降低不确定性〔1〕。当个休所属群体在某方面比外群体更具优势时,积极的社会认同就会获得;当一个群体的优势被削弱时,如处于更低的社会地位,社会认同威胁就产生了。Tajfel将社会认同威胁定义为:个体通过与外群体相比较,不能得到肯定、积极的评价,无法确定自己处于一定的社会群体、社会类别或社会范畴,对个体便造成威胁〔2〕。社会认同威胁会导致不良后果,如降低身心的健康状态、降低绩效、岗位空缺、增加外群体的歧视〔3〕。尽管“威胁”已经成为社会认同框架内的一个核心解释性概念〔4〕,但目前学界对“社会认同威胁”这一概念结构进行探索的研究鲜见,较有影响的是Branscombe等人总结前人研究,将社会认同威胁分成四类:分类威胁(category threat)、群体价值威胁(threat to group value)、接纳威胁或原型威胁(acceptance or prototypicality threat)和区别性威胁(distinctiveness threat)〔5〕。

Daly和Wilson认为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人类动机之一〔6〕,因为个体若获取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就意味着获得了较大份额的物质性和象征性的东西,如收入、声望、自由,而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具有不利的社会生存条件,如恶劣的工作环境、微薄的收入。社会认同威胁最有可能发生在社会地位较低的个体身上,Baumeister等人认为,正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导致个体不同的心理状态,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会竭尽全力使自己免受认同威胁〔7〕。

农民工是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在城市中属于弱势群体,社会认同威胁不可避免。对此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如郝鹏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身份四个方面〔8〕,李睿丰则认为农民工在身份认同、城市认同、乡土认同和未来归属认同四个方面均存在危机〔9〕。现有研究者均站在自己的专业视角各抒己见,缺乏对这一概念结构的实证研究和评估工具,而Branscombe的社会认同威胁分类则基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并不符合我国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的实际情况〔10〕。有鉴于此,本研究拟在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访谈资料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威胁结构进行探索,编制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量表,为今后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结构稳定、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并对当前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威胁现状进行分析,期望调研结果能为农民工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二、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量表编制

(一)被试选取与抽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

通过两种方式收集样本:(1)选取农民工子女聚集的4所公立小学,分别在各学校一、三、五年级中以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个班的学生,由学生将问卷带给父母填写,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问卷460份;(2)通过熟人关系选取工业区的两个工厂的工人(工人以农民工为主,且均为民营企业),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6份。排除户籍不在农村、内容相同的两道题选项差异大于1分、整个问卷作答有明显规律性的问卷45份,最终获有效问卷541份。其中,男310人,女231人;受教育程度:初中及其以下学历(初等学历)有334人,高中和中专学历(中等学历)149人,大专及其以上学历(高等学历)58人;行业分布:建筑业40人,服务业69人,批发零售业39人,交通运输业34人,餐饮业24人,制造业147人,其他188人。

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其中90人,间隔4周后重测,回收有效问卷76份(数据用于计算量表的重测信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其中男41人,女35人;受教育程度:初中及其以下44人,中专及其以上32人;行业分布:建筑业6人,服务业15人,批发零售业4人,交通运输业6人,餐饮业2人,制造业26人,其他17人。

(二)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量表结构探析及项目编写

首先,查阅接近“社会认同威胁”概念的研究报告〔11~15〕,如农民工社会认同危机或社会认同问题,对其研究内容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法确定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威胁维度,经熟人介绍共访谈7人(男4人,女3人),每人访谈时间在45分钟左右。访谈主题为“您在城市生活中,哪些方面给您带来情绪困扰,如自卑感、孤独感、愤怒感?具体举例说明”,并采用内容分析技术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的4个维度(见表1),这4个维度与亨廷顿的社会身份分类(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疆域性)〔11〕相对应,而归属性和政治性维度在访谈中并未涉及到(归属性主要从血统、人种方面考虑,而政治性指的是党派、意识形态方面)。

(三)项目分析

在全部样本数据基础上,计算各项目的总分并排序,将高分段的27%作为高分组,低分段的27%作为低分组,将两组在各项目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并将各项目得分与总分进行相关分析。保留项目的标准为:项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项目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3以上。结果表明所有项目在高、低分两组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项目4、9、11、13、23得分与总分相关系数低于03,所以刪除这5个项目。剩余19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介于033~053之间。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有效数据541份随机分成A(271人)、B(270人)两半,在数据A的基础上对保留的19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旋转,取样适当性指标KMO为081,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94133(P<0001),表明项目间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项目删除原则为:因素负荷小于05的项目;在2个因素上载荷之差小于02的项目。每次操作后考察信度指标和累计解释变异量的合理性,并与最初的理论构想进行比较。多次探索后,最终形成了有16个项目的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量表,4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1368%,因子负荷介于0533~0832,项目共同度介于0380~0718,各指标均处于良好水平。根据项目意义,因子定义为:因子1,职业认同威胁;因子2,文化认同威胁;因子3,地位认同威胁;因子4,身份认同威胁(具体见表2)。

三、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量表信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1.内部一致性信度

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0,职业认同威胁、地位认同威胁、文化认同威胁、身份认同威胁的Cronbach α分别为072、062、061、070。

2.重测信度

总量表间隔4周的重测信度(r)为090,4个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4、078、084、076,均P<005。

(二)效度分析

1.结构效度

在数据B的基础上,采用Lisrel 8.7软件对量表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拟合指数为:χ2=18402,df=98,RMSEA=0057,GFI=092,AGFI=089,CFI=093,NNFI=091),项目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介于044~077,t值介于649~1207,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2.效标效度

有社会认同威胁感的个体会以一种悲观、颓伤的心态看待本群体的一切,对本群体的地位、文化、习俗等充满了自卑,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疏离感、剥夺感和自卑感等〔17〕。本研究以个体的相对剥夺感作为效标,Smith等人认为相对剥夺感的充分测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在问卷调查中必须明确指出被试比较的参照群体;(2)必须测量愤怒、不满等情绪体验〔18〕,即相对剥夺感的内容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比较的过程,即通过比较感知到自己的期望无法满足)和情感成分(比较的结果,即由此导致的不公平感、愤怒和不满意感)。本研究参考Zagefka等〔19〕的方法,设计两题:“与城市居民相比,您认为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如何?”〔1(非常不好)~7(非常好)7级计分〕、“与城市居民相比,您对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满意度如何?”〔1(非常不满意)~7(非常满意)7级计分〕,总分为个体相对剥夺感得分。

量表总分与相对剥夺感得分的相关系数(r)为031(P<001),除文化认同威胁外(r=014,P>005),地位认同威胁、职业认同威胁和身份认同威胁三个因子均与相对剥夺感呈显著正相关(r=021、037、041,P<001)。

四、农民工认同威胁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现状的描述统计

使用编制成的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量表对现有的541人的社会认同威胁分数的极值、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表3表明,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感按程度排列依次是地位、身份、文化和职业,其中最突出的是地位认同威胁,高于项目得分区间的中值2.5。为进一步分析四类威胁情况,结合选项意义(认同程度),以相邻选项间的中值作为分界点,将因子的威胁程度分成四个等级:无〔1~1.5)、轻度〔1.5~25)、中度〔2.5~3.5)和重度〔3.5~4〕,具体人数分布统计结果见表4。

表4表明,威胁程度在中度以上(含中度)的人数较多的因子有地位认同和身份认同,分别达到6377%、45.84%,职业认同威胁最轻,仅为1035%。

(二)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将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在性别、年龄两个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学历上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表5表明,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在性别维度上均无差异;在年龄上,新生代在地位认同威胁和身份认同威胁上要显著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在学历上,有高学历的农民工地位认同威胁感要显著低于初、中等学历者。

五、讨论及总结

(一)关于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量表

本研究依据Tajfel的社会认同威胁定义,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最终提出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的结构:职业认同威胁、地位认同威胁、文化认同威胁和身份认同威胁,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因子间有良好的区分力;将相对剥夺感作为量表的效标,发现社会认同威胁、职业认同威胁、地位认同威胁和身份认同威胁均与效标显著相关,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而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威胁与效标无显著相关,原因在于文化认同威胁主要与进城时间有关(r=0114,P<001),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越久,则受城市文明的影响越深,而其身上原有农村生活文化烙印会趋于淡化,文化认同威胁与个体的财富、地位等方面关联性不如其他几个因子,这可能是文化认同威胁与相对剥夺感不相关的原因;内部一致性系数分析表明社会认同威胁总量表的同质性良好,文化认同威胁和地位认同威胁两个因子的同质性信度略高于06,Peter认为量表项目数量小于6个时,量表也是有效的〔20〕,其余两个因子均处于可接受水平;间隔四周的重测信度系数表明总量表及因子的重测信度良好。

本量表的编制拓宽了针对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的研究范式,可以将其作为当前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的测量工具,有利于相关组织了解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现状,为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加速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合。量表编制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部分样本通过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交给家长填写,主试未当面向被试宣读指导语,被试在测试过程中的疑问无法及时得到解释,问卷作答的有效性可能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关于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现状

地位认同威胁是农民工表现最突出的一种社会认同威胁,得分达中度及其以上的农民工比例为6377%。地位认同威胁的产生离不开个体的主观自评,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人们在评价自身社会地位时,往往从自身所处环境出发,对社会进行“有选择”的比较〔21〕,而农民工身处城市,地位参照群体变为“城市居民”。尽管经历了近40年的改革开放,民众生活水平已有极大提升,但城乡差异仍然存在,农民工在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仍有不少差距,如在经济收入方面,2016年全国农民工年收入39300元,而同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7569元,后者收入是前者的近2倍。身份认同威胁是农民工另一种较突出的社会认同威胁,得分在中度及其以上人数比例为4584%。由于户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身份制度,农民工尽管进城了,但其身份并未转换,户籍对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如就业机会不公、福利保障相对缺失等问题。文化认同威胁在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中列第三位,大部分被试(6543%)的威胁感受程度在中度以下。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移居城市,也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它涉及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转变过程〔22〕。时间是个体文化适应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时间越长,其被城市文化同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其原有的乡土文化认同威胁感就越高。职业认同威胁是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感最低的因子,均分仅为176,即农民工并不认同自己的职业缺乏价值、低人一等,这与农民工收入逐步提高和社会对农民工的尊重氛围形成两个因素有关。当前农民工外出的主要动机仍是增加经济收入,200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涉及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变革(包括2008年和2013年《劳动合同法》两次修订、近期各省市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较为突出,2013年,整体农民工收入满意率达到71%〔23〕;另外,党和国家努力营造尊重农民工、重视农民工工作的社会风气,国务院分别在2008年、2016年分别开展了全国优秀农民工、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评选表彰活动。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城市社区及居民接纳农民工,减轻农民工的职业认同威胁。

鉴于当前农民工社会认同威胁突出表现在地位认同威胁和身份认同威胁上,政府应改革和完善现有相关制度,保障利益公平,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如近期住建部提出的租售同权无疑将减轻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威胁;差异检验表明两代农民工在这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绝大部分没有农村生产经历,对农村和土地的情感不深,他们较上一代具有更高的文化知识、法律意识和平等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趋近于市民。他们对融入城市、扎根城市的愿望更为强烈,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不少障碍,如职场竞争力不强、难以企及的房价,自身内部高期待和外界客观因素的反差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地位认同威胁和身份認同威胁高于上一代的主要原因;在学历方面,低学历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不具竞争力,其职业选择范围小,向上流动的机会受到抑制,社会地位的提升难度要高于高学历的农民工。这一结果提示:低学历农民工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可通过自学教育、函授教育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政府也应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进而减轻其地位认同威胁。

参考文献:〔1〕

Tajfel,H,Turner,J C.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C〕∥W G Austin,S Worchel.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onterey:Brooks/Cole,1979:33-47.

〔2〕Tajfel H,Turner J 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C〕∥S.Worchel,W.Austin.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NelsonHall,1986:26.

〔3〕Scheepers,Daan.Turning Social Identity Threat Into Challenge:Status St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During Intergroup Competi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1):45-49.

〔4〕Ellemers,M,Spears,R,Doosje,B.Self and Social Ident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2):161–186.

〔5〕Branscombe N R,Ellemers N,Spears R,etc.The Context and Content of the Social Identity Threat〔C〕∥N Ellemers,R Spears,B Doosje.Social Identity:Context,Commitment,Content.Oxford:Blackwell,1999:35-58.

〔6〕Daly M,Wilson M.Homicide〔M〕.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1988:87-90.

〔7〕Baumeister R F,Smart L,Boden J M.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J〕.Psychological Review,1996,103(1):5-33.

〔8〕郝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冲突与调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4):23-24.

〔9〕李睿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2017:20-25.

〔10〕方小教.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辨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51-55.

〔11〕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5.

〔12〕唐惠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及重塑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1-6.

〔13〕金丽馥,范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障碍与对策〔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4):76-80.

〔14〕王毅杰,倪云鸽.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5,(2):49-53.

〔15〕李爱芹.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危机及其化解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9,(8):117-120.

〔16〕何绍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9):68-75.

〔17〕王沛,刘峰.社会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认同威胁〔J〕.心理科学进展,2007,(5):822-827.

〔18〕Smith,H J ,Pettigrew,T F,Pippin,G M,Bialosiewicz,S.Relative Deprivation:A Theoretical and Metaanalytic Review〔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12,16(3):203–232.

〔19〕Zagefka,H,Binder J.,Brown,R,Hancock,L.Who Is to Blam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groupidentification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is Moderated by Ingroup Attributions〔J〕.Social Psychology,2013,44(6):398–407.

〔20〕孙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自尊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4:17.

〔21〕Festinger,L.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 Human Relations,1954, 7 (7) :117-140.

〔22〕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82-88+206.

〔23〕杨春江,李雯,逯野.农民工收入与工作时间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城市融入与社会安全感的作用〔J〕.农业技术经济,2014,(2):36-46.

(责任编辑:叶光雄)

猜你喜欢
威胁农民工量表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人类的威胁
受到威胁的生命
面对孩子的“威胁”,我们要会说“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